用镜头记载大事小情,用声音传达所悟所思。百变的是音画,不变的是我们记录青春的初心。《志青春》栏目以朗读、视频的形式,讲述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志愿故事。志青春,愿常在。
作者:宋霭霖,北京科技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现服务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民族中学。
乐业县民族中学
初来乍到,我们对县里的情况不太了解。于是,我们找到学校的老师,在和老师对话中慢慢加深对这座小城的印象。
当地的老师告诉我们,县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管教,这里的孩子可以说是彻底“释放天性”,不交作业、上课睡觉、不服管教……这些情况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如何与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怎样引导他们拿起课本学习?我开始在教学中边摸索边实践。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们的真实想法,我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们交流谈心。一开始,学生们非常害羞,不敢和我说话。我只好改变策略,跟他们讲起了我读书时的趣事,就这样逐渐消除我和他们之间的隔阂。慢慢地,一些学生愿意跟我进行交流。
我了解到,他们其实并不是不知道读书的好处,而是由于当地教育资源的落后,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上课越来越听不懂。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也丧失了信心。
针对这个情况,我开始转变教学方式,放慢教学进度,上课期间重复强调基础的知识,采用引导的教学方式,鼓励他们在课上回答问题,回答出正确答案时及时给予赞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九年级学生正在上课
一开始,由于对绘画生疏等原因,一些孩子显得很犹豫,总认为自己画得不够好。我耐心告诉他们,画画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多的是情感的表达。我给他们讲述国旗上每颗星星的含义,引导他们想象庄严的天安门城楼,想象黄河的奔腾不息。孩子们心有所想,手上的画笔也随之而动。
孩子们正在画画
孩子们的想象总是让人惊喜,他们的画中勾勒出:天安门城楼的庄严、未来科技的发达,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孩子们对于祖国母亲的爱,流露于画笔之下,在画中轻轻叙述。
他们的眼中有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这份纯真的情感,让我更加坚信,教育能够跨越地域、文化的界限,成为连接心与心的桥梁。
站在教室外的走廊上眺望远处的高山,回想香港繁华的都市景象,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画卷在我心中交织。
香港,它快速高效地运作,每一刻都涌动着时代的脉搏。而乐业县,这片藏于群山之中的土地,以其质朴的民风、孩子们纯真的笑容,给予了我另一番深刻的人生体验以及对人生新的思考。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来自香港,如今服务在乐业,看着一张张朴实纯粹的笑脸,没有人会不为之感动。从这片土地有历史的那刻起,每声心跳,山海麓林都听得到。对教育的渴望,对未知的好奇,总能经过逾千公里的脐带,流入心脏。
年华铮铮,于斯为盛。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间天翻地覆,旧貌换新颜。祖国母亲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每一个孩子的爱从未变过,我也很荣幸能够成为这份爱的接收者和传递者。
去年今日,我在天安门广场上注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今年今日,我在乐业县民族中学的教室内,和同学们讲述天安门广场的盛况。
河汉江淮,道南正脉,我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可以加入我们的队伍,让更多的山沟中开出繁花,让更多的盐碱地长出青禾,义无反顾地走,信誓旦旦地说,一如往届研支团的大家,勇立潮头,引吭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