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勇医生:让自己成为灯火,比寻找温暖更为重要

政务   2024-11-08 00:00   北京  


遭遇医患伤害后,虽无法再像过去那样灵活地做手术,但陶勇以另一种方式履行医生使命。身为医学科研工作者,他关注盲童,深知孩子是家庭希望与社会未来。他投身盲童服务事业,帮助他们在黑暗中寻光明。


在《科普中国说》舞台上,陶勇医生诠释了医学是人性光辉与温暖力量的展现。让我们相信,心中有爱与责任,便能找到前行力量,为世界带来温暖希望。11 月 6 日,在中国科协举行的“科普中国说——医学有温度”活动中,陶勇登台讲述。在此,选摘其演讲《科学之光,守护孩子心灵之窗》部分内容,以飨读者,愿这份温暖与力量传递给每一个热爱医学、心怀善意的人。



人物简介


陶勇


陶勇,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并赴德深造,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副主任及教授。虽在一次恶性伤医事件中左手永久受损,但他康复后仍坚守临床一线,并更积极地投身科技成果转化与公益,致力于医疗技术普及。陶勇专长于眼底疾病及葡萄膜炎手术治疗,同时在科研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与中国科学院团队合作提出“类细胞”剂型新策略,并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为眼科发展带来新突破。

以下是陶勇的演讲内容:

我是眼科医生陶勇,拥有 22 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其间已成功帮助超过 10 万名眼病患者。



九年前,我遇到了一位来自广西的小朋友。她的母亲是一位语文教师,某日,这位母亲惊恐地发现,年仅八岁的女儿薇薇已无法视物,即便是让她放置在地上的拖鞋也无法看见。


焦急之下,母亲带着孩子前来求助。面对这一情况,我也深感震惊,因为孩子的眼底布满了红色出血与灰黄色坏死区域,这在医学上被称为“奶酪加番茄酱”样病变。


进一步询问病史后,我们了解到薇薇的经历颇为坎坷。她原本学习成绩优异,却不幸罹患白血病。尽管经历了骨髓移植手术,她在命运的转折点上显得既不幸又幸运——家庭倾尽所有,终于使她从白血病的魔爪中逃脱,保住了生命。


然而,她的视力却因此受到了严重损害,陷入了黑暗的世界。


我们积极为她实施了治疗,通过眼部注射抗病毒药物,奇迹般地,薇薇的视力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恢复至 0.2。她参加了白血病儿童的绘画比赛,并荣获一等奖,作品名为《我的世界》。



她提及评委曾问她为何选择红色和鲜黄色等暖色调来描绘画面,尽管画中展现的是医院中打针、输液等痛苦场景。薇薇回答,她深知自己的病情严重,但父母从未放弃,医院的医护人员也始终给予她关怀与帮助。因此,她感到内心温暖,选择用彩色蜡笔绘制,这份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所有评委。



奖金五千元中,她在复查时慷慨捐出一千元给另一位患者天赐,后者因双眼恶性母细胞瘤摘除眼球,家境更为贫寒,来自河南。在经历人生重大打击的同时,薇薇感受到了世间无尽的爱与温暖,进而成为传递正能量的发光体。


然而,命运并未因此对她手下留情,那两年的视力恢复并未持续,她最终因晚期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而完全失明,反复的视网膜脱离和钙化使她的世界陷入黑暗。


尽管如此,薇薇心中依然充满希望,她创作了一首名为《寻光的飞鸟》的诗,诗中写道:“那一年的夏天我再不能看见,但阳光照在身上,我仍感到温暖。我希望所有视障朋友都能像我一样,成为花丛中寻光的飞鸟,永远追逐光明与心中美好的世界。”


薇薇与我共同创作了一本书,名为《追光的孩子》,以她自身为原型。该书被列为“百班千读”读物,讲述了一个大山深处农村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壮壮的故事。壮壮在父母因身体疾病无法陪同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克服视力障碍,前往省城求医,最终重获光明,战胜了途中的重重困难。


薇薇最终失去双眼视力所患的疾病是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此病主要侵袭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或因骨髓移植术后大量化疗导致免疫力低下的白血病患者等,而健康人群则不会罹患。其发病率虽不高,仅为 3%至 5%,但一旦发病,往往已至晚期。


经过我们团队十年的跟踪随访与研究发现,当病变尚处于早期,仅累及视网膜一个象限时,视力受损的概率低于 10%;若病变累及超过视网膜的一半,则有 50%的患者将面临视力丧失的风险;而当整个视网膜受累,进入晚期时,视力丧失的概率则高达 100%。因此,对于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而言,早期发现至关重要。


后续的眼内检测,如通过房水检测双链 DNA 病毒,对疱疹病毒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接近 100%,同时,采用更昔洛韦或磷钾酸钠进行 DNA 聚合酶的抑制,其控制效率也几乎接近 100%。



关键在于早期确诊。在实际临床中,此病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患者难以察觉,直至出现眼前遮挡、黑影或视力下降等症状时才就医,此时往往已至晚期。


我国 48000 名眼科医生中,仅有 3000 名具备眼底检查技能与资质,面对庞大的筛查需求,显得力不从心。我们无法要求患者频繁就诊以进行无意义的检查,毕竟其发病率仅为 3%至 5%。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医疗资源下,实现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的早期筛查与确诊,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面对困难,我们应坚信“方法总比困难多”,特别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工智能为解决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筛查问题提供了可能。


我们利用存储的数据库中所有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患者的图片,通过定量采集、高精度测量及微米级精度计算,从视网膜照片中提取了超过200个数据参数,这些参数如同标签,有助于我们在早期准确识别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


我们已为此算法申请了专利,并通过合作机构在医院内实施。首先在北京儿童医院落地,因为该医院拥有大量如薇薇般完成骨髓移植的白血病儿童患者。我们的目标是避免这些儿童像薇薇一样,等到视力丧失才发现问题,因此,帮助他们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我们已在北京儿童医院、湖南儿童医院、伯仁医院、航天中心医院及保定儿童医院成功实施该项目。此项目无需占用眼底病医生宝贵的治疗时间用于筛查,而是通过培训志愿者来完成。志愿者包括患者家属、爱心人士及血液科的医护人员,他们经过半小时的培训即可熟练使用手持式眼底照相机为儿童拍照。拍摄结果随即通过无线网络上传至云端,由我们开发的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早期筛查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快速分析,判断是否存在问题。


对于算法识别出的 3%至 5%疑似有问题的照片,将由后台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复核。若确认存在问题,我们将联系医院眼科医生前往患者床旁进行检测、确诊,并直接在床旁进行治疗。


除了在医院实施外,我们还在医院附近的爱心小屋设立了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人工智能早期筛查项目。这些爱心小屋通常由公益机构为白血病患儿设立,旨在提供活动场所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在爱心小屋内,我们成功筛查出了部分患者,他们眼底病变尚处于早期,仅表现为轻微出血和坏死病灶,且完全无症状。一旦确诊,我们立即为他们提供床旁治疗,确保他们视力始终正常,且无需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这些患者多为年轻人,年龄在 15 至 25 岁之间。未来,随着血液病的康复,他们将能够正常阅读、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甚至环游世界,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


与他们相比,许多低视力或失明的人因担心成为家庭累赘而生活在阴暗角落,郁郁寡欢。而这些患者则能够像正常人一样,享受阳光、感受温暖与爱。


经过三年的精心打磨,该项目已趋于成熟。对于属于高危人群的患者,我们提供快速且免费的检查服务。此服务得益于爱心企业的慷慨捐赠,他们向我们公益机构提供了眼底照相机。志愿者经过报名和培训后,为患者拍摄眼底照片,并上传至云端进行 AI 分析。这一流程有效识别出可疑病变的患者,并转交给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进一步评估。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应用,极大地缓解了原本难以通过人力完成的筛查工作的矛盾。


项目未来将在青海、西藏、贵州、宁夏、四川凉山以及甘肃等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针对妇女和儿童开展骨髓移植后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的早期筛查。我们希望通过这一项目,确保这些人群在接受白血病骨髓移植这一重大治疗后,不会因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而再次失去视力。我们的团队将把这一成熟模式推广至更多地区,直至覆盖全国。据统计,全国每年新增 8.6 万白血病患者,其中约 5%可能因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而失明,即每年约 4000 人。我们希望通过 AI 技术和这一早筛项目,每年减少 4000 人因该病而失明。如果能坚持 10 年,就能帮助 4 万人守住光明。


我们全力以赴,旨在将科技之光转化为爱心与医学的温暖。



或许有人会问,对于那些已因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导致视力受损的人该如何是好?我们并未放弃他们。


例如,山西的小岳岳,在清华大学光学系教授的合作下,我们为他研发了一款智能眼镜,使他的视力从 0.2 提升至 1.0。他勤奋学习,成绩优异,现已成为滨州医学院的大学生,并立志成为医生,以帮助更多人。


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早筛项目及低视力智能眼镜开发项目,均属于“光芒计划”的一部分。此处的“芒”,既指盲障的“盲”,也寓意光芒万丈的“芒”。我们期望患者眼中视锥细胞重获光明,心中常怀爱意。


我们持续推广并实施一系列公益计划。


例如,“光明天使关爱盲童”公益项目,旨在帮助那些因经济状况而不得不放弃手术机会的低收入眼病患者儿童。我们与多家公益基金会合作,募集善款,成功帮助了 103 名经济拮据的眼病儿童,确保他们不因贫困而失去光明的未来。



此外,我们了解到北京市盲校的学生们,虽然接受了自己失明的事实,但并未向生活屈服。他们热爱表达,渴望发声。因此,我们邀请老师为他们培训,成为“光芒小主播”,教授他们发声技巧和讲故事的方法,使他们的声音更加动听,更受欢迎。未来,他们有望在有声网站成为主播,拥有属于自己的事业,实现多元化的人生选择。


我们了解到,盲童在使用常规文具如圆规时,可能会因视觉障碍而受伤。因此,我们根据他们的特点,专门定制了盲童小书包,内含特别设计的文具,且每件文具在书包中都有固定位置,以避免孩子们在使用时误伤自己。


同时,我们与北京市红十字基金会共同成立了彩虹志愿服务队项目。该项目汇聚了来自社会的公益爱心人士,包括大学生和退休爱心人士,他们在医院为远道而来或年迈的患者提供帮助。通过志愿者,患者可以轻松了解缴费、挂号、办理住院手续等流程,同时观看正确的眼病科普视频。在等待过程中,患者感受到他人的关心,从而减轻看病时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我自身从医学生逐步成长为今日的医生,深刻体会到医学实为仁学。


一方面,我们持续研发科技工具,如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诊疗效率与效果;


另一方面,我们亦致力于让这些科技工具充满温情,成为温暖的温度计。


在医学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既向前延伸,通过科普和科技手段,为更多人带来光明;又向后拓展,借助人文与公益,使那些暂时失去视力的人,心中依然充盈着爱与期待。


对于年轻朋友,我愿赠予两句话:


一是“向光而行,阴影自会留在身后”,意味着我们应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勇往直前;


二是“让自己成为灯火,比寻找温暖更为重要”,寓意着我们要努力发光发热,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策划制作

来源丨中国科协之声

责编丨何通

审校丨徐来、林林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点亮“在看”

一起涨知识!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