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群窒息聊天内容曝光:没人愿意被脐带栓一辈子

情感   2024-10-18 10:02   山东  

成长,就是父母和孩子

逐渐疏远的过程。




 01 

万万没想到,

大学不是放飞自我的开始,

而是另一轮控制的开始。




 02 


目前是大学新生报道的时间,

一段聊天记录在网上火了。

一位大一新生家长,

陪同孩子办理入学时,

特地从宿舍信息中,

找到辅导员电话。

晚上九点,

加了辅导员的微信。

开始事无巨细地

询问各种信息:

我家孩子,

学号多少?

咱们是几班?

你是班主任吗?

学校有网吗?

……

 


辅导员一头雾水,

因为第一次有大学家长,

加自己的微信。

而且问的内容,

宿舍信息上都有。

在询问孩子的姓名后,

他发现孩子至今,

都没按要求加入新生群。

有问题自己不问,

反倒家长事无巨细都要知道。

眼看家长仍不停歇,

辅导员发了一篇长文

苦口婆心地劝说家长:

孩子18了,

不是幼儿园。

在学校所有的事,

都要他自己解决。

家长不能一辈子,

帮他把所有问题问完。

不要保护得太好,

是时候让他们自己闯闯了。



家长连声答应,

但我不知道,

她有没有真的听进去。

我能理解,

很多孩子上大学,

是第一次离开家,

所以家长难免会焦虑。

但我更能理解辅导员。

大学,

本就是步入社会的过渡;

成年了,

该学着自己独立生活。

但还有多少家长,

学不会放手呢?




 03 

 


不仅是问询,

我今天才知道,

还有很多大学生家长

要求建立家长群,

或者已经在网上组建了。

通知书还没到手,

这些家长就在群里热聊,

哪个校区哪个班,

班上多少人几男几女,

宿舍几人,

带不带卫生间,

饭堂几荤几素,

校园里有什么,

校园外有什么,

都要搞的一清二楚。



而开学后,

就更像幼儿园家长群。

每天学什么内容,

考试考多少分,

有什么动态、活动,

全都要在家长群里同步。

 


还有一些家长,

迫切想知道,

孩子在学校一举一动。

大学军训,

一个家长让辅导员,

拍军训照发给他看看。

新生开学,

家长让老师拍下寝室,

拍下课堂上的照片和视频。

更夸张的是,

有位辅导员,

早上六点接到家长电话,

要求她叫自己的孩子起床。

还有位家长,

还在群里出钱找人

监督孩子不许化妆。

 


而更离谱的是,

甚至有的家长还掌控了,

学校周边的服务群。

超市配送群,

商品团购群,

鲜奶配送群

……

虽然不在孩子身边,

她都要全方位覆盖

孩子的饮食起居。

这一幕幕,

看得人唏嘘不已。

从小到大,

一个个家长群,

一直将孩子庇护在,

父母的羽翼之下。

如今孩子已经成年,

但一举一动,

依旧在家长

事无巨细的严密把控中。

就因为这样,

越来越多的孩子,

即使成年了,

也依然像一个个

没有长大的巨婴。




 04 


回想当年,

我们上大学时,

好像什么监控都没有,

最多是家长送到学校。

辅导员,

只有在重要时刻才会碰面。

重要事情班级群同步,

所有生活学习都靠自己。

大学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就是自己对自己负责。

可现在,

明显感觉到,

大学越来越高中化。

上课需要提醒、

学习需要督促、

生活需要照顾、

自主时间越来越少,

老师家长一直推着你走。

可是这样培养出的孩子,

始终无法独立。

心理学有个词叫:

“心理断乳期”

父母事无巨细地

介入孩子生活,

或许他们觉得

自己是在帮孩子过滤危险,

但他们没有意识到,

他们其实是

在阻止孩子正常的成长。

如果家长一味地不肯退出,

那么孩子的心理断乳期

就会无限延长,

甚至会把好好的一个孩子

给养废了。




 05 



父母和子女之间“脐带”,

如果不及时剪断,

会发生什么?

我想说两个案例。

第一个名叫大卫,

从小就是学霸,

大学读的是同济,

又在加拿大名校读硕士,

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可是他回国后,

一直到四五十岁了

都不肯工作。

白天睡觉,

晚上打游戏。

而他82岁,

患有尿毒症的妈妈,

每月3500块退休金,

除去自己治病,

剩下的都用来养儿子。

她苦苦相求儿子去工作,

结果儿子死活不肯。

没钱?

那你去打工赚钱养我啊!

他为什么会成这样?

阿姨说了一句话,

暴露出了真相:

“他样样现成的,

依赖惯了。”

从小到大她对孩子

都是事事包办,

样样都管。

她以为这是对孩子好,

以为长大了,

孩子自然什么都会了。

结果养出了这么一个巨婴。

成年了也没法独立生活。

他不仅不会感恩,

还会责备父母,

既然要管我,

为什么不能管我一辈子?




 06 



第二个叫杨元元。

2009年,

她在考上研究生后,

她以一种

决绝而悲惨的方式,

自缢在宿舍卫生间里,

而“凶手”就是她的母亲。

从小到大,

她没有任何私人空间,

母亲始终不离左右。

高考时,

她想报考大连海事,

结果母亲逼迫她,

填了离家近的武汉大学。

大三时,

母亲有家不住,

偏要住她的寝室里面。

一米二的单人床上,

母女俩睡了两年,

即使同宿舍

其他女孩强烈抵制,

她母亲也不思悔改。



毕业后,

依旧是窒息的管控,

她曾考上了县城公务员,

可母亲觉得高材生,

去县城很丢脸,

不允许她去。

工作8年后,

她又强行要求女儿,

去考上海的研究生。

没有为什么,

因为母亲喜欢上海。



一步步,

她都在遵循母亲的要求。

后来她考上上海海事,

以为终于解脱,

结果研究生开学,

母亲又再一次,

强烈要求搬进她的寝室,

严密的监控她。

学校不断施压,

要求她母亲离开,

室友们也一个个逃离她。

最终这成为压垮她的

最后一根稻草,

她选择自杀

来逃脱母亲的控制。




 07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

将父母的教育方式

分为四种:

权威型、专断型、

放纵型、忽视型。

比起忽视和放纵,

权威和专断型父母

对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

更难自愈。

权威和专断型父母,

惯用方式就是拒绝+控制,

拒绝孩子的需求和意愿,

用父母的绝对权威严格控制,

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

说到底就是,

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

实则是为满足自己的操控欲。

窦文涛曾评价过这种方式:

我让你怕就怕,

我让你笑就笑。

我觉得为你好就是好。

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

会造成几种结果。

第一:

孩子即便成年,

也难以与父母真正分离。

他们心理上始终对父母,

有着过度依赖或者畏惧,

无法独立面对生活,

和做出决策。

第二:

会选择报复性逃离。

彻底远离家庭的束缚,

或者陷入自暴自弃,

以此来“报复”父母。

第三:

压制自己,逆来顺受

即便内心厌恶,

也会无奈迎合父母的要求,

压抑真实想法和感受。

陷入强烈内耗之中。

无论哪一种,

对于整个家庭,

以及孩子自身来说,

都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事。




 08 


今天写这篇文章,

不是说要求父母什么不管,

而是希望父母们,

懂得把控

“收与放”之间的平衡。

一方面,

要倾听孩子的声音。

即使不同意孩子的观点,

也不要急于否定,

请设身处地理解。

另一面:

对孩子提出要求时,

要基于年龄、能力

设立合理的目标。

也要有一定的弹性,

即使无法完成,

也不要剑拔弩张的发泄情绪,

而是寻找解决方法。

此外,

更要注重沟通方式。

沟通不是单向的输出,

而是双向的交流。

平等、尊重地对话,

避免使用强硬的语气

和命令式的语言。

更重要的是,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

家长要学会逐步地

分离和退出。

曽奇峰说过:
“越有出息的孩子,

越会抛弃父母,

因为他们要去更远的地方,

遇见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其实很多时候,

不是孩子离不开,

而是父母放不开,

但是父母都该明白,

成长,

就是父母和孩子,

逐渐疏远的过程,

没有人愿意被脐带栓一辈子。




治愈系签名
一段美文,一幅美图,愉悦你的眼,温暖你的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