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房干森,江苏兴化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微也足道》《你以为你是谁》两本书籍。《“崇奢黜俭”者戒》被选入1999年8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江苏文学50年•杂文卷》,有多篇作品获江苏省报纸副刊好作品杂文类一、二、三等奖。
在我们这个真实的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荒诞闹剧不经意间就会出现,像是一面照妖镜,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社会问题。
新闻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理卫生团队,联手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搞了个高大上的门诊——‘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10月8日首次开放,专治那些被空间和数学虐得死去活来的孩子们。这个门诊的适用范围可真是广泛得不得了,就是解开“学习困难”的万能钥匙。数学学得像蜗牛爬,物理化学学得云里雾里,通通都可以来这儿报到。听说挂号费得300多块,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但家长们还是趋之若鹜,预约挂号分分钟被抢光。现在的中年人真是太难了,面对孩子那不太理想的学习成绩,他们在补课班和寺庙上香之间,竟然找到了一个全新的选择——去医院挂号。这都是啥操作啊?数理化学不好,原来不是简单的“不开窍”,而是可以正儿八经挂号看病的“症状”了?这要是推开那诊室的大门,里面坐着的,到底是拿着手术刀的数学老师,还是拿着三角板的外科医生啊?再说了,这治疗费用,医保给报销不?以后学习不好了,不再是“多读书,多做试卷”,而是“多挂号,多看病”了。如果有一天,孩子们的学习问题真的要靠医院来解决,那老师们是不是得去考个医师执照,教案旁边还得备本医学教材?家长们是不是得在孩子的学习计划里,除了补习班,还得加上个“定期去医院检查学习状况”的日程?难道教育的尽头,竟然是医院的大门?
新闻二:四川某个管理委员会的社会事务局发了一个通知,说要调整高龄老人的津贴。高龄老人的津贴不是很高,80-89岁一个月30块钱,90-99岁一个月100块钱,可到了100-105岁,一下子就变成了1500元,110岁以上更是直接来到了3500元。看到这个新闻时,我是不愿意相信的,毕竟太过于离谱了,可偏偏,媒体的报道又证实了事情的真实性。这个所谓的社会事务局既不想花钱,又想要面子上好看, 知道100岁以下的老人比较多,索性就给很少的津贴,一个月一百块钱都不到,知道100岁以上的老人很少,于是一下子又把补贴提高到了数千元。有人说,这个社会事务局还是保守了,按照这个逻辑完全可以大胆一点,比如15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给5万元,20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给10万元,甚至可以更多,反正就是个数字而已,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这样的领导,你还指望他为民办实事吗?
新闻三:9月2日,上海奉贤公安分局江海派出所接到市民朱先生报案,称其在银行内被一名男子以假旧纸币诈骗3800元。朱先生表示,当时在银行内,一名男子询问银行工作人员是否可以将手中的旧纸币兑换成人民币。该男子声称这些纸币是家族传承的古董,引起了朱先生的兴趣。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朱先生最终以3800元的价格购买了这些纸币。然而,不久后朱先生发现这些纸币均为伪造品。警方迅速介入调查,通过调取监控录像,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尹某。9月2日晚,警方在尹某位于宝山区杨行镇的住所将其抓获,经过调查,警方发现尹某在多家银行以相同手法实施诈骗,涉案金额达数万元。男子以假旧纸币兜售“古董”纸币实施诈骗,竟然明目张胆地把人们都信得过的银行作交易场所。真是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吗?
新闻四:备受社会关注的余华英涉嫌拐卖儿童案10月11日上午10时在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重审一审开庭,这也是余华英第二次在这里接受审判。2023年9月18日,贵阳中院一审判决余华英犯拐卖儿童罪,情节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恶劣,一审判处余华英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23年11月28日,该案在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开庭。2024年1月8日,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对余华英拐卖儿童案作出二审裁定,发回重审。法院认为,原判遗漏原审被告人余华英其他拐卖儿童的犯罪事实,部分事实不清楚,为查清上诉人余华英全部犯罪事实,应予重审。被余华英拐走的儿童数量从11名增加至17名,这17名儿童来自12个家庭,其中有5个家庭均被余华英一次拐走两个孩子,一个个家庭因此破碎。但谁又能想到,余华英卖的第一个孩子竟然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难道不让人匪夷所思吗?
这一条条新闻看起来怎么有点像是一部部科幻电影的剧情呢?但我们没有想到,现实世界的荒诞会比电视剧情更荒诞,即使写的人没有杜撰都没人敢信。但当我再次复述这些新闻时,只觉得不可思议。这真正应验了马克•吐温说得那句话:“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
最后引用郭德刚的一句话结尾:“有些人涂着再高端的香水,我都能闻出人渣味。”
▲滑动方框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