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峦失色,深海长鸣。
2025年2月6日,湖北武汉的寒夜中,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逝世,享年99岁。
这一噩耗如疾风般迅速席卷大江南北,黄旭华在核潜艇事业中隐姓埋名、倾尽心血、鞠躬尽瘁的事迹,再次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一时间,从繁华都市到偏远乡野,民众怀着沉痛的心情,纷纷以各种方式悼念这位国之脊梁,深切缅怀他为国家作出的卓越贡献。
“潜心铸艇解国忧,今朝功成驾鹤去。”2月8日至9日,湖北武汉的吊唁仪式现场,潜艇造型的送别花,静静伫立,群众怀着沉痛心情,自发前来吊唁送别,默默向逝去的英雄致以敬意。8日,与黄旭华相伴69载的夫人,手举一朵白菊,三鞠躬,泪别黄老。9日上午,40多名广东潮汕亲友,来到武汉吊唁仪式现场,送别致敬。
湖北武汉的吊唁仪式现场,群众怀着沉痛心情,自发前来吊唁送别
30年“人间蒸发”
铸就深海利剑
“他,恰是有为而埋名的人生,就像他负责设计的潜艇,久久地潜进深深的海洋,是赫赫的存在,又是无影的存在。”
这段文字来自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文中主人公就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他的一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1958年,因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术精湛,黄旭华被密召进京,从此隐姓埋名、默默耕耘,30年“人间蒸发”,将满腔热血和智慧付诸中国核潜艇事业。
湖北武汉的吊唁仪式现场,潜艇造型的送别花,令人不禁追忆起他波澜壮阔的伟大人生
那时,科研手段近乎空白,试验设备也几近“0”。核潜艇排水量几千吨,重量重心值的计算极为复杂。数万台件的设备、仪器,几十公里长的管道、电缆和上千吨的钢材材料,全都与之相关。海量的数据,依靠的是最原始的算盘和算尺,每次调整配重,都意味着推倒重来。
荆棘载途,攻坚克难。黄旭华与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人员一道,在惊涛骇浪的孤岛,埋头做沉默的砥柱;在一穷二白的年代,砥砺前行,终铸就深海利剑,彻底改写了世界核潜艇的历史——中国核潜艇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编入海军进入战斗序列。
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了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誓言。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辽阔海疆从此有了护卫国土的“水下移动长城”。
黄旭华的一生,是成就卓著、熠熠生辉的一生。2017年至2020年,三度被习近平总书记亲授国家级重大奖励,并作为代表发言。
在核潜艇领域,他无疑是一座令人敬仰的丰碑,但面对外界“中国核潜艇之父”的尊称,黄旭华始终婉拒:“这是千万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功劳属于集体。”
“此生属于祖国
此生无怨无悔”
“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当祖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就一次流光;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流血的时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
在为数不多的采访中,黄旭华面对镜头,始终对祖国和自己从事的核潜艇事业充满坚定和炽热的深情。
在他心中,核潜艇承载着国家的战略安全,是不容有失的重器,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它,是使命,是荣耀。谈及对祖国的奉献,他更是斩钉截铁,为了国家繁荣昌盛,愿奉献一切,哪怕是生命。
1988年初,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深潜后承受的外压是1吨多,但凡有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不严,都可能面临艇毁人亡的结局。
年过六旬的黄旭华决定,亲自随艇下潜,开创了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加极限深潜试验的先例,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极限深度,成功了!黄旭华欣然题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字里行间,是他以生命为赌注的“豪迈”。
在他朴素的办公室里,一幅苍劲有力书法作品表明着他的心迹:“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这不仅是高悬于墙的字句,更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对国家的忠
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总有人向黄旭华抛出那个沉重的问题:“忠孝不能两全,你是如何理解的?”
对此,他无丝毫犹疑地给出答案:“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隐姓埋名三十载,归来深藏功与名。离家投身核潜艇事业时,黄旭华才三十出头,再见亲人,他已满头白发。
“对父亲母亲,我这一辈子还不清情债。”
“家人不知道我在外做什么,父亲去世我也没有回去……”
2014年,已经87岁高龄的黄旭华,当选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在颁奖现场,他动情地说:“若干年之后,我的工作可以公开了,我在父亲的坟前说:‘爸爸,我来看你了’……”
他把母亲遗物,一条旧围巾,当成珍宝。每年冬天,不管出差还是家里,都要围着母亲的围巾。
“每次围着,我就感觉母亲在里头,我很想念我的母亲啊。”说到这,他陡然哽咽,泪水在眼眶中打转。这是他心底最深沉的思念,是对故乡和亲人难以割舍的眷恋,是他一生都解不开的乡愁。
湖北武汉的吊唁仪式外围护栏上,有群众自发放上核潜艇模型和《海底两万里》书籍
“向中国人的脊梁致敬,黄老一路走好!”
“你我虽未谋面,感激您的付出。”
“黄龙驾艇潜水宫,旭阳西沉丹霞红,华夏院士功勋著,久久乘鹤九九翁。”
……
在各类追思黄老的文章后面,无数网民跟帖致敬,寄托哀思。他生前工作、就读大学的门户网站均调整为黑白色调。
国士赴星河,浩气存天地。黄老走了,但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核潜艇,更是一种精神信仰。
从此,浩瀚星空中,多了一颗赫赫有名的星——黄旭华星,将永远照亮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征程。
人物事迹简介
黄旭华同志,曾用名黄绍强,男,汉族,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原海丰县),祖籍广东省揭阳市,1945年~1949年就读于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194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18年8月离休。
他一生勇毅深潜、不懈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金羊网
统筹 | 林洁 侯恕望 黄丽娜
图、视频拍摄 | 记者 曾育文
文字 | 记者 黎秋玲
视频剪辑 | 记者 方可茵
编辑 | 立羽
校对 | 刘媛元
审签 | 岑杰昌
更 | 多 | 新 |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