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日报》在第009版发表题为《广西医科大学喜迎九十华诞 奋力谱写国内同类一流大学建设新篇章》的通讯报道,回顾和展现了我校建校90年来的发展成果和主要成绩。
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是广西医科大学师生教书育人、治病救人的强大精神支撑。不论是在学校艰苦创业之初,还是在步入发展快车道的新世纪,师生们始终以一腔赤子激情固守着母校的精神家园,凝练出具有以学业报国为核心的特色文化内涵。
该校是全国首批硕士、第二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弘扬教育家精神,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教育强国建设之中,融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中,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以本为本”,大力推进本科教育“质量工程”,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共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学位点涵盖医学门类下大部分学科,硕士学位点涵盖医、理、工、文、管、法、教7大学科门类,是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最早形成“本、硕、博”培养体系的省属医科院校。
2020年成为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建的高校。2021年成为广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支持建设“国内同类一流大学”的三所高校之一。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入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1000强。
学校还积极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加强医学科研和技术创新,推动医学教育与医疗卫生事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加强与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推动医教协同发展,为区域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历经90年发展,学校已发展成为拥有4个校区、占地约3300亩,拥有5家直属附属医院、10家非直属附属医院、13家教学医院、19家实习医院和19个二级学院的广西医学教育、医学研究、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中心。目前正积极打造面向东盟、服务上合的医疗卫生新高地。”广西医科大学校长曾志羽介绍道。
▲广西医科大学南宁本部航拍图
广西医科大学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研创新为引领,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医科大学迁回南宁时,就响应国家号召,针对危害群众健康最大的疾病,“组织普遍的预防,定期予以全部或大部的消灭”,在血吸虫病、地中海贫血、肝癌、鼻咽癌、蛇毒蛇伤、疟疾等广西地方重大疾病防治中,走在前头、做在前头,带领行业医生、教师攻坚克难,取得了优异成绩,铸就了为广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光荣传统。
进入新时代,广西医科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紧抓成为省部共建高校的重要机遇,立足广西、辐射东南亚,聚焦广西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研究,形成了区域高发肿瘤防治、地中海贫血防治、再生与组织器官修复研究、器官移植、长寿与老年疾病防治、新发传染病防治、基因与个体化医学研究、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药物创制研究、真菌病防治等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取得系列高质量研究成果,社会服务成效突出。
截至目前,学校共有4个国家级、7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三年破百,并获得广西首个指南引导类原创探索计划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省部级科研奖项、重大行业影响力科技创新奖项共786项,其中国家级科学技术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奖6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
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承担了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学校还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产学研相结合,为区域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广西医科大学从1958年开始招收越南华侨学生,1978年正式招收外国留学生,是全国最早定点招收来华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华侨学生的医学院校之一,是教育部批准具有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留学生资格的首批30所高校之一。
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化发展,大力培养知华友华国际医学人才,先后与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48所大学、医疗机构签订了谅解备忘录,建立了良好、稳定的战略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重点开展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东盟各国的交流合作,设立生物靶向诊治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平台,逐步形成聚焦东盟、服务共建“一带一路”、辐射欧美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格局,成为中国—东盟教育开放合作试验区来桂留学基地培育学校,连年荣获广西高校来华留学教育先进单位。
近年来学校加强与东盟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卫生合作,推动跨境医疗信息共享,发挥中国—东盟跨境医疗合作平台,搭建好中越边境“1369生命直通车”等跨国医疗救助服务平台,探索组建“中国—东盟友好医院”,创新“中国—东盟区域集采平台”,加强与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卫生医疗健康合作,共同提高地区公共卫生水平,携手应对各种卫生健康挑战,增进各国人民健康福祉。学校深化拓展与东盟国家在科技、教育等领域合作,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来源:广西日报
排版:大学生新媒体中心·厚德组马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