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
湖北日报《耕地保护 湖北在行动》专栏
全版以《松滋夯实“耕”基稳粮仓》为题
专题报道我市有效保护耕地
保障粮食安全的松滋实践
全文如下
耕地足万家福,仓廪实天下安,方寸耕地维系着发展的根基。在松滋,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独特地貌,让耕地广泛分布在平原、湖区、丘陵、山区各处……从耕地面积止减回增到量质并重优化布局,松滋始终坚决扛起耕地保护责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硬措施,积攒着有效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的松滋经验。“1、2、3,起网喽……”清晨时分,随着一声吆喝声响起,平静的水面变得浪花飞溅,成百上千条肥硕的鲈鱼先后“飞”出水面,呈现出一派繁忙而喜人的丰收景象。这份热闹发生在松滋市杨林市镇刘家坪村一处鲈鱼养殖基地内。渔民们麻利地将鱼儿装入筐中,分拣、称重、装车……肥美的鲈鱼“游”向长沙、重庆、广州等城市。“这个鲈鱼养殖项目是新发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项目,在2023年8月通过招商引资落户到刘家坪村,目前投资超过500万。”刘家坪村党总支书记刘波介绍,“企业此前在别处投资,就因为土地性质问题吃过亏,所以项目选址过程中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认土地性质,绝不能占用耕地。”围绕项目能落地、早落地、降成本落地,松滋市镇村三级联动、主动提前介入,资规部门负责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计划、规划许可和地质灾害威胁、农田和林地保护等审查工作。“在项目选址初期,我们和村里多次实地踏勘,对项目用地的合规性、科学性、可行性负责。”杨林市镇自然资源和规划所副所长李武军说。“不仅是招商项目,还有农村建房用地审批、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现在对耕地保护的意识都很强,先审批、再用地已经成为‘肌肉记忆’。”杨林市镇副镇长苏运贵说。金秋味正浓,但爱鲈鱼美。看着一筐筐体型匀称、色泽光亮的鲈鱼被一一装上运输车,一年的辛苦付出有了甜蜜的回报,新发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庹新宇笑得合不拢嘴,“我们计划将现有的11口鱼塘增加至17口,从120亩增加至200亩,力争产值达到1500万元。”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因为他们的到来,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也增加了2.5万元,明年有望增加8万元。”刘波笑着说,“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我们要注重保护和发展协同发展,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希望的‘农民会有更加火热的生活’那样。”松滋将一如既往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一体两面,坚定不移推进节约集约,毫不动摇严守耕地红线,为粮食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筑牢屏障。纸厂河镇大湖村是一个移民村庄,50年代末,洈水水库移民搬迁至此开展围湖造田形成建制村。由于耕地碎片化、零散化,种植品种多样化等原因,耕地产出效益始终不高,种植户积极性备受影响。
2022年8月,松滋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通过认真筛选、比对、测量等,在该村2组、3组先行推广耕地“旱改水”,将一批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适合造水田的地块挑选出来进行耕地提质改造。
“当时在推进过程中,有5户村民始终不愿意接受提质改造项目,希望自留自种。”纸厂河镇自然资源和规划所所长张峻松说,“那几户的田块夹在中间,既不利于他们耕种,对于项目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多次上门走访、讲解政策,个性化定制合规的补偿政策……通过大量的工作,最终2户以粮食互换,3户以流转补贴形式同意改造,项目顺利推进,480亩旱地变成了500余亩水田,在来年5月披上了“绿装”。
大湖村有耕地面积7512亩,目前正整村推进土地整治提质改造项目。“‘旱改水’项目将几分的‘小田’变成几亩的‘大田’,积少成多,我们正在找回更多的耕地。”张峻松说。
目前,松滋已组织施工完成7个2022年度“占一补一”项目,竣工验收后新增耕地面积4317亩,预计可形成新增耕地指标3800亩,目前已备案入库3个项目新增耕地指标1827亩,其余4个项目正在申报备案入库。完成2022年度1个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竣工验收后新增水田面积1749亩,已备案入库新增水田指标耕地1731亩。正在实施2023年度3个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预计产出新增水田面积2900亩,4个占补项目预计可新增耕地2500亩,产出新增耕地指标2000亩。开展了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超标准建设廊道绿化问题排查整改工作,主要涉及岳宜高速公路、G351国道、荆松一级公路、葛东线和汪杨公路两侧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改入库面积1567.69亩。
2024年2月,松滋市在2023年耕地流出问题整改工作中因永久基本农田核实处置工作表现突出被省自然资源厅通报表扬;7月,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对全省103个县级党委、政府2023年度耕地保护情况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排名,松滋市获得省自然资源厅奖励资金500万元。
金秋时节,在杨林市镇石龙桥村田间一隅,群众忙着整地、点种、施肥。曾经野草丛生、荒芜的田地里,如今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此前,因为水源不足、种植不便、劳动力不足等原因,石龙桥村出现了大量撂荒耕地。整改任务下达后,市镇村立即组织人员对各类卫片图斑,逐地块开展实地排查,对流失耕地位置、大小精确定位、精准研判,逐一拍照取证,研究对策。“刚开始老百姓非常不支持,怕开荒之后自己种不了,相当于额外增加了负担。”石龙桥村党总支书记叶丹说:“急,非常着急,图斑整改工作刻不容缓。”整改过程中,石龙桥村挨家挨户、逐一上门做工作,争取群众对图斑整改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自行拆除清理到位,同时利用村村响广播微信群、微信公众平台等途径,广泛宣传农村建房“八不准”和耕地保护等政策,营造依法依规用地的浓厚氛围。“印象最深的是去年,有50多亩撂荒耕地,都是细碎的小田块,差不多涉及40多户,我们村组干部、资规所的工作人员,每个人都是行动上铆足劲,责任上压到底,一定要把这些细碎图斑‘活’起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得到了这40多户村民的支持,第一时间采取机械+人工方式边复垦边种植。成功种植油菜、玉米等耐旱作物后,村里将撂荒复耕地还给了群众。从2023年初图斑整改以来,石龙桥村已让200余亩“沉睡”的耕地“重获新生”。图斑整改既要“堵”,也要“疏”,对于撂荒耕地,既鼓励农民复耕复种,亦可流转给合作社、种植大户经营。2022年4月,钱正露通过招商引资来到石龙桥村,创立了松滋市裕沃农业专业合作社,实行“水稻+油菜”接茬轮作,“冬闲田”变“四季田”,从源头遏制土地撂荒。自合作社成立以来,钱正露还积极承担起石龙桥村的技术服务工作,让更多的农户种好田、产好粮。2024年上半年,松滋市已完成1905个省自然资源厅下发卫星遥感省级自提监测图斑的举证,总面积534.4亩,已全部获省级审核。2024年度3类44个例行督察反馈问题已有42个获督察局认可,2个正在积极整改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建设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桂花树村位于公安、松滋交界处,纸厂河镇东南角,耕地总面积7486.88亩。因地处王家大湖腹地是全市海拔最低处,素有“松滋锅底”之称。条件不足,如何弥补?“结合我村地势平坦、沟渠纵横、水域广阔的特点,确立了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集中流转农民土地、梯次推进‘小田并大田’改革、积极招引经营主体、统一发展稻虾产业的发展思路。”桂花树村党总支书记刘春方说。方向已定,如何落笔?该村紧盯“群众致富、集体增收”的目标,村“两委”多次带领党员群众外出学习考察、组织召开户主会、湾子会和研讨会,通过党员带头、干部引领,变“要我流转”为“我要流转”,逐渐形成流转共识。在流转过程中,严格把控流转程序,规范签订委托流转合同,采取先打款后流转,打消群众顾虑。基础已定,如何接续?桂花树村采用“合作社+经营主体+农户”的经营模式,提供“流转土地、入股分红、自行开发”三种养殖合作方式,全村虾稻连作产业涵盖从生产到销售,从虾苗、虾药、虾饲料,到龙虾收购、销售的全过程,实现产业效益最大化,确保土地流转可持续,市场主体进得来、留得住。经过不懈努力,目前该村培育稻虾连作综合种养专业合作社12家,成为松滋市虾稻连作第一村;实现规模经营面积8825亩,成为全市整村流转第一村、“小田并大田”示范村。2023年,该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03万元,荣获荆州市集体经济十强村、荆州市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小田并大田”不仅有效解决了土地细碎化问题,推动农田向“优质、集中、连片”转型,还促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了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户增收的目标,让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实现共赢。松滋还持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机作业配套等建设的支持力度。截至2023年底,松滋市已建设高标准农田98.4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