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职场   2025-01-25 18:31   北京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作者 | 遇见小媛

来源:帆书育儿号(ID:readingclub_yeh)


年底了,我和老公回家前带着儿子去采购年货。

到了超市,我一边和老公商量着要买些什么,一边想着给儿子送个新年礼物。

等我们走到一个放着变形金刚的货架前,我才从兴致不高的儿子眼中, 看到了一丝期待。

我心中了然地问他:“想要吗?就当给你的新年礼物了。”

儿子看了一眼他爸,摇摇头说:

“算了,每年春节我爸就督促我做题,买了也没时间玩。”

听完儿子的解释,我一时心里有些复杂。

因为家庭情况不能给他提供好的教育资源,孩子他爸只能过年也督促他学习。
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的团聚,放花炮,拜年收压岁钱,在儿子那里成了一种奢望。

伴随着孩子对过年的期待感降低,我开始意识到:

孩子说“不想过年”,并非是讨厌团聚,而是缺位的“仪式感”让他们对春节无感。

正如村上春树说:

没有小确幸的人生,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罢了。

的确,孩子的童年需要仪式感,而不是压迫感。

比起“鸡娃”,在春节让孩子感受到仪式感,才是父母给他们最好的新年礼物。

没有仪式感的过年
是对孩子童年的亏欠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结果显示,有61.5%的人感到家庭仪式感缺失。

从中可以看出,仪式感在家庭教育中的存在感,越来越淡。

孩子的童年因此黯然失色,父母的期待却越来越高。

这种反差带来的影响,也成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遗憾。

这让我想起不久前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故事,颇有感触。

网友小欧已步入大学,专业成绩一直排在年级前三。

这样的名次,本该让人心生欢喜,但临近春节,他却是满脸愁云。

字里行间,他表达了对过年的厌倦:

每年春节团聚,但凡家中来了亲朋好友,父母就会拿他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

他已经足够优秀,父母却常当着外人的面说:

“谁家孩子又在大公司高薪就职。”

“哪个亲戚儿子又娶了个好老婆。”

年味尽失的春节,在他小时候就开始了。


小欧初三时,他参加竞赛得了奖,亲友总是以此教育自家孩子要以他为榜样。

虽说是表扬,但他从弟弟妹妹的眼中,只看到了不屑,从那以后同辈人就很少和他说话。

小欧坦言:

“我从小到大只想在新年时得到一丝惊喜,最后都会被父母直接忽略,感觉过年比上学还累,”

是啊,过年本该是和家人一起做开心的事,而不是让孩子长大了只剩一句叹息。

和小欧一样,不少孩子从小就不曾感受到过年的仪式感,取而代之的是“比孩子成绩” “让孩子表演节目”。

在父母眼中,孩子的要求是无理取闹;但在孩子心里,父母的敷衍,却剥夺了自己该有的快乐。
为什么说没有仪式感的过年,是对孩子童年的亏欠?

网友的一句话戳中痛点:

仪式感,就是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但父母的自以为是,却让这点‘不同’成了孩子童年的遗憾。

从小被灌输年味的孩子
长大幸福感更强

在一次采访中,主持人问莫言:“您幸福吗?”

莫言回答说:“我不知道,因为我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

诚然,莫言有不少作品,但在这些创作中,少有宏达叙事,反而时常流露出质朴的俗世幸福。

在他讲述儿时过年的仪式感时,幸福感溢于言表。

在莫言的记忆中,母亲会在过年夜里烧花柴,寓意“出秀才”。

因为干柴火焰高,火光通常会把半个院子都照亮。

稍等片刻,母亲就会把饺子下到热水滚烫的锅里,待饺子出锅后,便是他最期待的时刻:

父亲会端上两碗饺子到院子里祭祖,他便举着绑好鞭炮的杆子配合父亲。

祭祖的仪式完成后,接下来就是一家人的庆典。

吃饺子前,他得先给长辈磕头,而后就能美滋滋地接过他们手中的压岁钱,再从饺子里“吃硬币”。


常听人说,吃到带钱的饺子,就能一年吉利,这对于充满好奇的孩子来说,极具神秘感。

有一年莫言为了这份吉利,一顿吃了三碗饺子,没咬到硬币,结果把胃撑到了。

这种专属于孩子的欢喜与期待,正是我们久违的“年味”。

即使后来莫言成了作家,他依然会津津乐道地向大家讲述:

他是如何在老家迎来了新年的第一缕阳光。

可是,现在饺子可以每天都有,孩子们对过年的兴趣却减少了大半。

于他们而言,没有美食诱惑,没有神秘气氛,年味中的仪式感也变得越来越淡。

而从小就被灌输年味的孩子,长大幸福感也会更强。

正如一句话所说:

再平凡的生活,有了一份仪式感,都会变成孩子成长路上最闪光的记忆。

诚然如此,伴随着孩子成长的,不应该是父母的一句“别浪费时间”,而应该是记忆深处那些用心准备的瞬间。

节日里的每一次欢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转变,都该被认真对待。


给孩子最好的爱
就是让他有“迹”可循地成长

知乎上看到有人问:

给孩子最好的爱是什么?

高赞回答说:

让孩子有‘迹’可循地成长,就是给他们最好的礼物。

童年的时光很短,短到父母还来不及让孩子感受到爱意,他们就要离家远行。

时间不会定格在某个瞬间,但父母把孩子成长的足迹记录下来,又何尝不是一种仪式感呢?

就像一位心理学家说的: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仪式感,会让他们通过正面肯定,获得幸福感。

那么,如何让孩子在过年时拥有仪式感呢?三个方法,分享给大家。

1.在“家庭活动”中让孩子有参与感

村上春树曾说:

父母在对待孩子的事情上多一些仪式,你会发现,它对孩子的成长很有益处。
让孩子在“家庭活动”中有参与感,也是如此。

过年时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斥着辞旧迎新的喜悦。

父母可以在置办年货,张贴对联,或者包饺子时,让孩子参与进来,一起体验“年味”。

毕竟,让孩子对过年失去兴趣的不是过年本身,而是没有参与感的体验,让他们感到失望。
比起知会过年的习俗,让孩子参与其中,才是最好的仪式感。

2.发掘能代替“电子产品”的娱乐方式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面前,你却在低头玩手机。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会用“短平快”的娱乐方式,排解情绪。

但过年与此不同。

在家人欢聚的时刻,放下手中的电子产品,和孩子进行一场亲子游戏,最是难得。

正如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这本书中写道:

游戏力不仅仅是技巧和一些游戏,更是一种真正看到孩子的方式。

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去爱他们,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大的关怀。

3.用一种方式记录与孩子相处时的幸福

曾经看到过一位著名摄影师的TED演讲,在这个过程中他分享了15张照片。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照片由陌生游客拍摄,而主角则是他和女儿。
故事源于15年来不变的约定:

他每年会在女儿生日时,带她去同一个地方旅游拍照。

镜头下呈现的视角,不仅见证了孩子的成长,也保留了父女俩美好的回忆。

作为父母,在特别的日子里,学会用特别的方式纪念亲子时光,就是一种家庭幸福的延续。

写在最后

在孩子的世界中,父母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但在父母那里,孩子未必能得到专属的快乐。

王小波说过: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

过年需要仪式感,养育孩子需要幸福感。
懂得制造令人快乐的惊喜,和孩子一起开怀大笑,才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成功。

点个在看愿每一对父母的付出都被看见,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独有的幸福。

-END-

作者:遇见小媛。来源:帆书育儿号(ID:readingclub_yeh),和孩子一起,终身成长。图片 | 图虫创意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新东方直播间

每日分享直播间里的好书好物好内容

助力孩子快乐成长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哦 

新东方直播间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官方直播间,30年教学教研经验沉淀, 俞敏洪老师带队优选好书好物好内容, 每日准时开播一周七天不打烊, 早场7:00-14:00晚场17:00-00:00, 新东方直播间陪孩子快乐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