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工坊”开到了海外

政务   2025-02-10 11:34   陕西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今,一艘陕西职教“出海”的大船,正让“授人以渔”的理念在国际舞台上焕发光彩。


吉尔吉斯斯坦大学生杜洛特巴克・乌鲁・阿迪尔在“秦岭工坊”无人机联合培训班学习,希望学成之后能在中吉乌铁路建设中贡献力量;


哈萨克斯坦欧亚资源集团40名刚从西安归来的技术人员正在将中国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自己国家的工业建设中;


坦桑尼亚“秦岭工坊”研发多项国家级岗位职业标准和配套人才培养方案,助力当地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当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化作现代职教课堂的读书声,从爱琴海畔到东非高原,从南洋群岛到中亚腹地,"秦岭工坊"的课堂里,正开启一场新时代的"凿空之旅"。


陕职中吉“秦岭工坊”项目中,吉尔吉斯斯坦学生在中方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无人机应用技术课程。




扬帆:一座“工坊”出海育才




落实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成果,2023年深秋,一艘名为“秦岭工坊”的职教“大船”鸣笛启航。


“秦岭工坊”项目由陕西省教育厅推出,“一带一路”职教联盟牵头组织申报,由中外职业院校和中资企业合作在海外设立“秦岭工坊”,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技能人才,实现全球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共赢”。

从启动至今,“一带一路”职教联盟成员已达114个。这项跨国教育工程,正在全球坐标系上描绘着“授人以渔”的新丝路。


在乌兹别克斯坦,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塔什干国立技术大学等建设“秦岭工坊”——SHACMAN中亚五国技术服务中心,在重卡销售、维修、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技能人才培养、乌兹别克斯坦本土职工技能培训、应用技术开发等领域的合作。

在希腊,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与希腊奥力森职业培训学校合作,大数据与会计、工艺美术品设计等专业标准与古希腊智慧碰撞出新的火花。


在印度尼西亚,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陕西鼓风机集团等3家在印尼的中资企业,以及曼达拉理工学院等10所当地职业院校,在中爪哇省建立“秦岭工坊”中文+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工业汉语订单班的琅琅书声与机器轰鸣交织成产业交响曲。


在吉尔吉斯斯坦,陕西开放大学(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与吉尔吉斯91号职业技术学校签署陕菜制作合作协议,将中国的烹饪技艺和文化带到中亚,陕菜烹饪课堂飘出的醋香与抓饭香气,编织着味觉版的文化对话。


“‘秦岭工坊’为我们的人民带去优质的教育、实用的技术和更多就业机会。”近日,吉尔吉斯斯坦教育部代表团来访陕西,就职业教育交流合作进行访问交流,吉尔吉斯斯坦教育部职业教育管理司司长马米罗娃·古丽努拉在走访了陕西多所职业院校后,对双方未来的合作很看好,“希望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推动更多优质职教项目在吉尔吉斯斯坦落地生根。”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在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技术大学为学生做专题培训。



破壁:“企业+高校”的跨国方程式



结束了在西安为期一年多的培训,哥伦比亚学员胡里奥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轨道交通的“中国经验”。这个27岁的南美青年很高兴自己成为连接波哥大未来地铁线与古都长安的一分子。


“现在波哥大民众的出行主要依赖公交,从市南到市北需要两个多小时。2028年,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与中国港湾投标联营体中标的波哥大地铁一号线竣工后,通勤效率会有很大提高!” 胡里奥对“地铁梦”满怀憧憬,“想到就要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实践,既兴奋又有压力。”


过去一年多来,西安市轨交集团和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企业+高校”联合教学的模式,全面系统地对远渡重洋的哥伦比亚首批学员进行了职业培训。胡里奥便是其中一员。


这种“企业命题、高校解题”的跨国方程式,正在解构传统职教的边界。


“在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的推动下,我们与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技术大学采用校企共建的方式创建了‘中吉秦岭工坊’,开发适用于当地的相关课程,输出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国际标准,培养国际化人才。”西安天翼智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邵靖宇说。


目前,秦岭工坊与多家中资企业合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出海提供本土化人力资源支撑。


陕西国防学院联合泰国坦亚武里皇家理工大学、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在坦亚武里大学建成了中泰“秦岭工坊”,比亚迪的电池技术课程穿越热带季风,在泰国高校生根发芽。


企业出海与职教出海的同频共振,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化作了可以触摸的生产力。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与哈萨克斯坦ERG学校联盟合作,开展技能培训、教学能力提升、企业参访及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解码:“秦岭工坊”的共赢奥秘




只有真正了解世界发展对技能人才的新需求,才能制定出更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


无论是“秦岭工坊”的远洋施教,还是跨国合作的联合培养模式,陕西职业教育所培育的人才广受海外欢迎,其奥秘何在?


“我们把课堂建在产业链上,让人才长在需求链中。”“一带一路”职教联盟理事长赵小峰道破“玄机”。


陕西职教“出海”紧密对接当地市场需求,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养适应国际市场的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可以助力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在坦桑尼亚等国家,“秦岭工坊”培养的技能人才已成为当地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是另一个答案。“秦岭工坊”以产教融合为核心,通过与企业、高职院校等各方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开展人员交流和技术援助等,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集学习、实践、就业于一体的职业教育平台。


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数据显示,印尼中爪哇省“秦岭工坊”共开设了3个企业工业汉语订单班,培训学员104人,学员在企业一次性就业率达到了93%;培养了54名印尼学历留学生,毕业生在企业实现100%就业。


数字背后,藏着产教深度融合的基因图谱。学员毕业即顺利就业,直接验证了陕西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实效性,也增强了国际合作伙伴对中国职教体系的信任与认可。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国际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秦岭工坊”印尼、孟加拉学员成功斩获两项铜奖。

这种“教育-产业”的双螺旋结构,让中国职教标准悄然升级为国际通行证。


更重要的是,根据合作国家实际需求开展学历教育,将中国职业教育标准纳入合作国家国民教育体系,则在更深层次扩大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在坦桑尼亚,“秦岭工坊”为当地研发的多项国家级岗位职业标准和配套人才培养方案,不仅符合当地市场需求,还融入了中国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经验,诠释着“中国方案”里深藏的育才智慧。



共生:文明互鉴的活态载体




在比什凯克的春日里,一场特殊的“丝路音乐会”正在“秦岭工坊”上演:库亚克琴的悠扬旋律与中国古筝演奏的《高山流水》交织,哈萨克族舞者旋转的裙摆与秦腔演员的水袖共舞。这样的文化沙龙,已成为工坊学员的“第二课堂”。


“技术交流的终点,是心灵的共鸣。”参与项目设计的陕西教师发现,当吉尔吉斯斯坦学生能用陕西话讨论新能源汽车电路图,当印尼学员捧着老碗面研究面点发酵工艺,职业教育早已超越技能传授的范畴,成为文明互鉴的活态载体。


职教“出海”把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推广到世界的同时,也为中西文化碰撞、融合搭建了平台,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民心相通的纽带。


如今,以“秦岭工坊”为代表的陕西职教扬帆“出海”,在“一带一路”上划出新的航迹。


这场始于课堂的“凿空之旅”,正在让“授人以渔”的中国智慧,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生动的注脚。


我们以独特的视角注视城和人的点滴变化,解读政务信息、紧贴民生关切,分享想法和见解,记录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的美好图景,期待与您共享、共情、共鸣。



来源:西安报业传媒集团·“前方+”工作室出品丨主笔:张端 郭旭丨图:西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 编辑:马超 廖辉丨校对:张立丨审核:程渭 韩东辰丨部分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转载请注明出处

西安发布
华夏根脉,千年古都。这里是西安市委市政府权威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