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新街道高厝塘村依托湿地公园打造乡村文旅产业
金秋十月,又是一年丰收季。
细数潮州经济社会发展成绩,众多亮眼成效来自乡村——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2.2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居全省首位;省级花鲈良种场陆基项目一期竣工,陆基高密度养殖对虾试点“开门红”;全市54条村庄入选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所有村庄完成农村人居环境基础整治并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潮州聚焦实施“百千万工程”,扎实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宜业宜居和美乡村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努力实现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以实干为笔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立足特色 乡村产业借势起飞
国庆假期过后,湘桥区凤新街道高厝塘村湿地公园褪去了些热闹与喧哗,村里的餐饮店的火热却余温未退。下午四点半不到,公园旁的雅园农庄大厨已起火热锅,剁肉备菜,为晚席宾客定好的菜品做好万全准备。
“这周包厢基本都订满了。”农庄前台,老板娘蔡英敏电话接个不停,国庆假期加桌爆满的节奏已炼就她的接待效率。“今年国庆村里搞了文化巡游活动,带旺了人气,店里加了几桌都不够坐,平均每天有1万元营业额。”
高厝塘村湿地公园所在地原本是低洼地带,荒废破败。2017年以来,村里以红色遗址为基础,打造绿色生态旅游,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将100多亩低洼地改造为湿地公园,配套游廊、观光步道、荷花塘、水上小火车游乐、灯光秀项目,激活文旅发展潜力,刺激消费,带动村集体收入节节攀升,村民也逐渐吃上“文旅饭”,发展起农家乐、小吃店、民宿等文旅业态。
今年元旦,高厝塘村还依托村集体经济打造了民宿和茶室,为村集体收入又增加新渠道。“这几年文旅发展富了村民也富了乡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7年的70多万元增长到去年的200多万元,年均增长30%以上。”高厝塘村村干部介绍道。
这几年,依靠农文旅融合富民兴村的不只高厝塘村。依山傍水的浮山镇五联村发挥南粤古驿道绿道美景和黄冈河沿岸风光,打造绿道骑行、滨河露营等多元特色旅游业态;素有“一寨一庵一山庄”之称的意溪镇桂坑村依托溪流风光打造露营点和网红打卡点,构建了“吃、游、住、行”一体化的旅游模式……借助当下“反向旅游”热,潮州乡村纷纷挖掘特色借势起飞,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乡村文旅多点开花。
山下人气旺,山顶茶飘香。潮州人爱喝茶,会种茶,匠心工艺和民间智慧使茶产业成为潮州历史悠久的一大特色产业。近年来,潮州结合实际完善《潮州市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条例》,强化茶产业的系统规划和链条再造,促进茶产业数字化、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并举办潮州工夫茶大会,荣膺“世界工夫茶文化之乡”称号,不断推动凤凰单丛茶强势“出圈”,让小众茶努力成为全球高端茶品牌,推动凤凰单丛茶绿叶子变“金叶子”,持续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今年春茶在春节前就被外地客人抢先下定了,市场价也比去年高了不少。”凤凰镇茶农陈丽绒说,这几年凤凰单丛茶知名度不断提升,许多外地客人把潮州凤凰单丛茶作为体面的礼物送出,她的年订单量也跟着价格逐年上涨。
乡贤助力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在凤新街道高厝塘村,农家乐门前小花圃枝条整齐,绿叶挺拔,焕发着生命力,洁净的小路上几乎看不到一处垃圾,庭院清新简朴,与公园相映成趣。
村干部吴婷婷不时会骑着摩托车到村民家唠嗑,她说,这几年村民从村文旅发展获得红利,生意越做越好,渐渐把村的环境卫生当家一样自觉爱护,也希望干净的卫生给游客留下好印象。“干部和群众如今也是‘打成一片’了,有时我们看到村里有卫生问题让村民一起帮忙清理,他们也会很乐意。”
干部带头,群众参与,是潮州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蹚出的一条新路。近年来,潮州以建设好广东“东大门”提升工程为牵引,广大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带动群众升级改造镇村门户路段,并深入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等多项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曾经的积存垃圾、危旧房、露天厕所、废弃猪牛栏、违章建筑等都清除了不少,村庄环境大不一样了。”饶平县柘林镇柘北村党支部书记吴映锐说。
建设和美乡村,既要环境美丽,也要人民宜居。除了搞好环境卫生,潮州也把目光聚焦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上。每逢节假日,柘北村新建的文化广场必是一番“闹热”,大型锣鼓巡演、舞狮舞龙表演等文体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附近的篮球场、小型足球场也成为村民强身健体的运动好去处。
在桥东街道社光村,崭新的农贸市场干净又方便,鱼菜肉海鲜副食一应俱全,通往菜市场的村道也实行硬底化处理,方便了群众日常生活需求。“以前村里菜档稀疏散乱品种少,想吃点海鲜还要去城里,现在走几步就到的大市场啥都有,停车还免费,很方便!”从菜市场出来的丁振良老伯提着两口子的伙食笑着说。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图景变为现实,背后离不开一批有着桑梓情怀的乡贤。他们有的当起政府与群众的桥梁,带头拆除自家违建物,化身“政策讲解员”发动村民参与建设家园;有的捐资助力,慷慨解囊,破解家乡人居环境发展瓶颈,在建设美丽乡村中贡献绵薄力量。
金石镇通过成立乡贤理事会凝聚多方力量,筹集400多万元用于宗祠、池塘、道路和农贸市场的改造升级。浮洋镇厦里美村在乡贤助力下,投入30多万元实施景观池水生态修复治理,还村民一个碧水蓝天。
“在本村企业的带动下,我们已募集到300多万元作为专项资金。”浮洋镇三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莲娟说,这笔钱将用在村主入口牌坊建设、乡村道路扩建、老厝区宅房危房规划重建方面,全面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多元共治 “法理情”同频共振
经济繁荣、乡村和美需要稳定的乡村治理环境提供的基础保障。
潮州农村祠堂文化盛行,祠堂不仅是宗族祭拜祖先、维系团结的重要场所,如今也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阵地。不少乡村活用传统祠堂文化,运用“茶文化六步调解法”,打造“厝边头尾”茶寮谈心室、村民议事厅,邀请老干部、老党员、老校长等组建“三老常青顾问团”,形成法理情融合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在桥东街道社光村内最大祠堂文阁公宗祠正厅右侧,“文行克敦 章身有度”等延续数百年的世族规训被庄重裱框;左侧,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等制度也被详细罗列;角落处,曾经的村老人组理事会办公室如今也成为“厝边头尾”茶寮谈心室。
“情感和关爱是和谐社会的底色,也是化解矛盾的良药。”社光村党总支部书记陈金中介绍,该村还邀请有名望的族中长者加入矛调工作中,凭借他们对村情村史的深入了解和与村民的深厚感情,拉近村民间的距离,将传统宗族文化的精髓与现代基层治理理念相融合,使调解工作既有人情味又不失科学性。
基层矛盾纠纷繁杂,既要以情动人,更要以法理服人。为强化基层治理政法力量,潮州着力推进“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以镇综治中心为枢纽,凝聚派出所、司法所、社区干部、驻村法律顾问及乡贤等政法、综治以及社会力量,为基层矛调工作注入强心剂,促进基层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值得一提的是,饶平县立足海洋渔业大县实际,着力打造“海上枫桥”基层治理新模式,在全县配备海上网格员52名,设置12个涉海矛盾纠纷调解室(工作站),及时掌握涉海风险隐患、调处矛盾纠纷。今年来,该县调处涉海矛盾纠纷11宗,涉及金额105万元,让海上矛盾纠纷化解在格中。
政法力量下沉,文明之风也吹向潮州广袤乡村。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开展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近1000场次,推动农民文明素养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此外,还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共建,为偏僻乡村送去多姿多彩的艺术普及活动。
“湘桥发布”编辑部
编审:纪家荣
责编:曾洁
编辑:蔡奕君、陈坚皓、许晓琪
来源:南方日报
往
期
精
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