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勇,满族,1967年出生于内蒙古赤峰。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民族画院特聘画家,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画家,浙派著名山水画家、中国美院教授曹文弛先生的入室弟子,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中国画创作高研班导师,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红山文化艺术培训中心中国画导师。
在写实中表现精神
——张怀勇塞北山水漫议
文|贾德江
在当代山水画坛,大体有三种值得注意的风格趋向:一为南方江浙一带的疏体山水,以写意为主,又解散了古代写意山水画的笔墨程序而按照强化意境与纯化语言的现代化要求重新组合,力避繁琐,突出其“大势”与“大象”的用笔,以点线交织代替层层积染,更以写意花鸟兼勾带点的一次性过程,加强“笔中有墨”的灵动。一坡一石、一树一屋,皆逸笔草草,清新空灵,发自性情,随意书写,其笔墨之精妙,功力涵养之扎实,重在“趣”“韵”。
二为北方的密体山水,以写实为主,重在客观物象的描绘,但也并非不要抒发自己的情感。它以健笔繁皴为主要操作方式,继承了“北派山水”先勾后皴再擦再层层积染最后打点的程序,画风严谨,构图饱满,尺幅较大,胜在巍巍云山、群峰逶迤、塬峦广厚的结构塑造,强调笔墨与丘壑的兼容,“气”“质”具盛,纯任自然。但把握整体无不胸有成竹,求其布局平稳,富有视觉张力,处理局部又能发挥笔端机趣,创造了与画家内心融为一体的寻常北方山水的苍厚境界。三为带有现代水墨实验性质的抽象山水,多以自然物象为素材,运用丰富多变的拓、刷、泼、染等新水墨技法作抽象化处理,打乱天地时空,摒弃具象描述,从而营造出一幅幅墨韵恣肆回荡、意象动人心魄的神奇景观,似是而非的抽象意味中蕴含着某种哲理、传情或禅意,与前述山水“以自然为师”的态度不同,而是以主体自我的高度扩张任意支配表现媒介,是艺术家对精神自由的渴望与向往。
很显然,年过半百的张怀勇这批山水画作品,选择的是写实型的表现方法,属于第二种风格取向的北方繁笔山水。这大概与他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经历有关,也和他的性格有联系。他出生于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毕业于内蒙古赤峰师范学校美术专业。他当过六年教师,又调入文化馆工作,步入艺术殿堂,使他自觉需要“补课”。2005年,他进修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赵晓荣教授,补上了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这一课;2011年,他又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高级研修班,师从著名画家卢禹舜导师,明确了“山水画艺术个性的生成不能离开某些特定地域的审美特征”
张怀勇经历了刻苦的自学和名师的教诲,技法的成熟和逐渐完备使得他不张怀勇经历了刻苦的自学和名师的教诲,技法的成熟和逐渐完备使得他不再彷徨,果断地把他的山水画表现对象锁定在家乡塞北山川的地貌特征上,奋力走出自己的艺术道路。他的画没有南方青山绿水烟雨蒙蒙的柔秀婉约、清丽典雅,而是博奇雄浑、苍凉悲壮的北国山水风骨,更多的是兴安岭《半岭秋风半岭雪》的朗静,是《西拉木伦河畔》的雪韵,是埧上《雪润苍岩》的雄强。张怀勇关注的是家乡的塞外风光,表现的是他脚下厚沃的土地和举目无尽的塞北山川,并注入深深的挚爱之情。
其一是不懈怠地写生,写塞外各地的山川河流,更写自己熟悉的家乡北国风情。一次次走进塞北,一次次打动他的是冬日的雪岭、埧上的秋风、万壑的清幽,尤其是山下依然积雪山上雪被风化的独特景观,更使他怦然心动。徜徉在这平淡的、默默的、质朴的自然物象之中,体味这静止与变幻、平凡与伟大的乡土,他所寻找的那个个体的艺术生命在这片雪盖的土地上得到升华。
其二是勤奋地探索传统笔墨语言与写实造型的有机结合,使其在审美格调上融为一体。张怀勇在不断地写生中,越来越懂得只有写实的造型本领还远远不够,丝毫不能忽视中国画传统笔墨的重要性。笔墨不仅要为造型服务,还要根据描绘对象的丰富和感悟的新颖,相应地发展前人所无的笔墨,使“笔墨当随时代”。他是这样认识的,更是这样实践的,从而把握了以线为主、以墨为辅、以色彩相助的要领,笔线遒劲有力,墨色节制有度,在探索塞北山水新世界中实现了造型感与书法味的统一,并在笔墨与丘壑的结合中呈现出华彩。
其三是努力在写实中表现精神。写实是手段不是目的,它不是对自然的描其三是努力在写实中表现精神。写实是手段不是目的,它不是对自然的描摹,不是拘泥于客观物象的形似而忽略精神的表现,这是张怀勇从“外师造化”向“中得心源”的主观性方向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符号化、程式化笔墨的颉颃。他那服从景观呈现的笔墨,似乎在写这些无声山峦树石的历史沧桑,歌颂它的永恒与博大,透视它的沉默与苍凉。张怀勇在不断推出以塞北壮美风光为母题的作品中表现出日益高涨的创造力,其气势撼人的朴厚风格也日益成熟。他拓展了山水画的题材领域,强化了山水画的精神内蕴,为现代中国山水画讴歌永恒的大美别开了新的生面。
张怀勇的塞北山水,并不是按照既有的认识去描绘人所习从中可以看到,张怀勇的塞北山水,并不是按照既有的认识去描绘人所习见的名山胜迹,而是用审美的眼光去开发那人迹罕至的塞北之美,极大地拓展了画境时空,引领观者去寻找那些人在自然面前失落了的敬畏、震撼、神秘与崇高。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荒原峰峦,是超越时空的深壑巨岩,是高原上的野旷天低,是茫茫雪域的雄山大川,是秦风汉月的苍莽冷寂,当然也不乏家乡旧貌换新颜的山情水境。张怀勇既在恢宏境象中画出了对塞北山水雄奇深秀的感动,又在所思所想中画出了对山川运动的惊叹和赞美。
就目前中国山水画创作而言,除了抽象山水之外,从现象看呈两极分化之势,要么是笔墨韵味十足的山水小品,要么是峰峦叠构的大景山水。我们喜欢成熟小品的水墨魅力和瞬间的笔随意转的情趣,但苦于其容量较小和某些伪劣小品的浅薄空洞;我们赞叹全景山水的不惜工时,宏伟崇高,但又对某些制作味十足的作品貌似阳刚博大,实则“景越实境越空”心存不满。张怀勇则不同,他的气势磅礴、雄强壮伟的塞北山水,既有成熟老到的笔墨魅力,又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充满生气的山景,是我们为之动心动情的山河。这一实实在在地描写,源于他的画中有生活、有激情、有思考,源于他的画中有传统、有笔墨、有创造。很难说张怀勇是传统延续型画家还是开拓型画家,也许是在延续中开拓,在开拓中传承。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他是一位立足传统,面向生活,具有实力型的在浑厚深沉的塞北冻土地上探索中国画现代之路的不倦行者。 2018年10月10日于北京王府花园 (作者系著名出版人、美术评论家、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