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世居位于龙岗区宝龙街道龙东社区陈源盛村,建成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属于土木结构,被誉为“岭南乔家大院”,是最具代表性、且融入徽派建筑元素的客家清代围龙屋民居建筑。2012年,大田世居被认定为龙岗区不可移动文物。2016年,大田世居被确定为未定级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点。2018年,龙岗区投入4000多万元,开始实施大田世居修缮工程。2019年,在“政府指导、市场化运营、多元合作”的模式下,由社会力量参与打造的大田匠作文化村成为深圳首个政府主导型古建筑活化利用项目。2022年,大田匠作文化村获得第二批“深圳特色文化街区”创建资格。2023年4月,获评“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大田世居。大田匠作文化村运营方供图
清晨,缕缕阳光透过一层轻纱似的薄雾,洒落在大田世居高耸的青灰色角楼上,这座八仙岭下的客家老围屋迎来了崭新的一天。
而今的大田世居,经过大规模的修缮,建筑本体的历史信息得到了良好的延续。步入其间,更像是翻开一部重新修编、精致而厚重的史书:这里的每一面墙、一扇窗、一堵门、一块砖、一片瓦、一根柱、一条梁、一块匾都记载着曾经的辉煌和沧桑的过往。
大田世居,已不仅仅是一座充满历史感的客家围龙屋。在龙岗建区的三十年间,在时代的发展中得以活化利用,在保护中得到发展,又在发展中得到保护。崭新的大田匠作文化村应运而生,通过历史文化基因的基底和数字文娱产业的注入,以文博事业、文化产业和文明建设为抓手,走出一条以“创建特色街区为目标”的文物活化利用之路。
大田世居,已经存在了近200年。它像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者,在启动修缮之前,独自一人在源盛村内日益斑驳。
源盛陈氏的先祖是江州“义门陈氏”分支南迁的一支。根据其族谱记载,义门陈裔后元章公自广东兴宁一路将商贸生意迁至归善县,在龙岗墟后尾沥建房定居,创立源盛商号,做起酿酒甚至贩盐的生意。其三子联光公传承祖业,源盛商号生意越做越大,富甲一方,并选址于龙东大田村,开始兴建大田世居,至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终于落成。
陈小锋,源盛村陈氏第七世孙,大田世居是他曾生活20多年的祖屋。“每逢年节等重大节点,族人们到中堂祭拜祖先是不变的传统。”陈小峰说。改革开放后,大田世居内的村民开始迁出围屋,搬进新楼房,除三堂中路(祠堂)区域因继续作为家族聚会、节庆祭祀使用,常有维修保养,保存相对较好外,其余区域均因疏于维护,各部位残损严重。鳞次石阶,残垣断壁,大田世居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似乎越来越远。
大田世居修缮前。大田匠作文化村运营方供图
围屋外沧海桑田,而大田世居内的时间却仿佛凝滞,空气流动似乎更加缓慢,先人的脚步似乎还有回音,香火似乎还在棚顶间萦绕……时间并未将这里的一切稀释,让人有种历史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的错觉。
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张一兵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曾到访大田世居,在他看来,作为客家围屋建筑的典型代表,大田世居在建筑方面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寓意,其建筑形制完整、建筑工艺精湛,是深圳市保存格局最完整的历史文物建筑之一,具有丰富的价值。
大田世居是座大型客家城堡式带围龙的客家围屋,拥有近200年的历史,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它不仅承载了陈氏家族在龙岗的发展历程,还见证了陈氏家族兴衰起伏、子孙繁衍的各个阶段,反映清代晚期陈氏家族在当时的社会和经济状况。陈氏家族的创业、发展、辉煌等一系列历史和文化变迁,是深圳龙岗区域历史发展演变的重要实物见证。大田世居总体格局保存较完整,虽然后围龙部分因时局动荡、财力不济等因素,未能建成,但仍然是深圳客家发展鼎盛时期的缩影,更是客家本地化的重要标志,对于深圳客家源流、历史和民俗研究存在一定价值。
大田世居内有精美的木雕、灰塑、壁画等建筑装饰,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它在整体上保留了客家民居的简洁实用和敦厚朴实的建筑艺术风格,建筑规模恢宏、建筑色彩质朴、建筑布局严整,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围屋女儿墙所展开的波浪型曲线,与角楼顶上突兀而出的风火墙(俗称“茶壶耳”)的元宝式曲线,形成抢眼的轮廓线,是村落富有文化含义的标志。
大田世居规模宏大,还具有建筑科学价值。其坐南朝北,建筑布局由倒座、中三堂、左横屋、右横屋、后围龙(未建成)、左伸手屋、右伸手屋共七个部分组成。围屋的居住房屋均为俗称“斗廊式”的单元房。其中,有经过精心设计的防卫系统:坚实厚重的外墙及墙上密布的各式枪眼;四角楼相互形成犄角并可从屋面巡道连通;厚重的实木板门及外侧粗壮的趟龙门,以及门洞上方留有的狭缝(门外火攻时可向下射击和注水灭火),如此一个“固若金汤”的防卫体系,在武器落后的晚清到民国时期,给人以“坚不可摧”之感。
大田世居教育和文化传播展示内涵丰富,社会文化价值十分突出。特别是大田世居的陈氏家族,一直遵循“义门陈”的优良家风,始终秉承做仁义之人、行情义之事,对该围屋进行的整体保护修缮,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及其他历史遗存进行整合利用,让其成为龙岗文化旅游发展的宝贵资源,对促进龙岗区文化产业发展有较大作用。
修缮前的大田世居。大田匠作文化村运营方供图
两百年时间,大田世居承载了近十代源盛村陈氏族人的故事和梦想。两个世纪或许只是浩瀚历史长河中的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一座土木结构的民居来说,就是一段漫漫沉淀衍化之路,充满沧桑、经历风雨,饱受岁月雕琢。
2012年,大田世居被认定为龙岗区不可移动文物。“从历史文物抢修和安全隐患整治的角度来说,在当时,大田世居的修缮工作亟需提上日程。”时任宝龙街道城建办主任高天军说。
2015年,“龙岗区不可移动文物抢险加固项目库”建立,大田世居位列其中。同年,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原龙岗区文体旅游局)委托深圳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了大田世居导则,明确了活化利用中对文物本体的管控意见。
2016年,大田世居被确定为未定级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点。直至2018年,龙岗区发展和改革局立项批复了大田世居整体保护修缮工程,由宝龙街道负责牵头执行。
在历经近两百个春秋后,大田世居迎来了重生焕新的机会。对于源盛村陈氏后人而言,大田世居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当听闻大田世居即将进行抢险修缮和活化利用之时,陈氏后人都为之兴奋。为此,源盛村陈氏后人发起组建了深圳市龙岗区大田世居客家文化中心,在大田世居启动修缮工程所需的当地居民民主决策过程中发挥着积极助推作用。
在古建修缮界,有着“修缮一座围屋,比新建一座围屋还难”的共识。
在大田世居的修缮工程中,设计工作是基础工序。设计师侯美文曾参与多处文物古建的修复,在他看来,古建的修缮难在复原,这需要保持原来的结构、尺寸、样式。
为此,大田世居的修缮保护设计过程以“修旧如故”为理念,遵循保存原来的形制、保存原来的建筑结构、保存原来的建筑材料、保存原来的工艺技术等“四保存”原则。
这也为大田世居修缮保护工作拉起了4条红线,得以真实、全面地保存并传递大田世居的文化价值,并修缮自然力和人为造成的损伤。
“大田世居的修缮不是建设一座仿古的建筑,它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特性。因此在设计时,我们很尊重建筑本身所承载的建造过程等历史记忆,即使砖缝大小这样的细节也应得到尊重。”侯美文说。
大田世居修缮保护项目组在2016年就已介入,展开了设计前的勘察,力求尽可能地恢复、还原历史建筑原来的面貌,延续围屋文脉,继而实现活化利用、留住乡愁。
前期的修缮设计阶段十分讲究,设计团队针对大田世居建筑残损程度、残损成因、已做修缮区域等具体情况制定了修缮的详细内容与措施。
对于大田世居较为完整的平面格局,因建筑整体格局保存较好,设计团队确定了原则上不做过多干预的方式。但对于大田世居因历史原因未能建成的后围龙部分,在龙岗区文化部门组织下,项目组与文物保护专家团队经过多轮论证,最终决定以“呈现式续建,遮蔽式保护”的方式将后围龙重现。于是,后围龙遗址搭建了一个与大田世居建筑风格一致的“盖子”,在文物保护、建筑完整、家族情怀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在大田世居修缮保护的设计中,还有对建筑巧思的恢复重现。大田世居禾坪前的半弧形月池,面积3097平方米,是深圳地区客家围屋中最大的月池。半圆形月池与弧形后围龙形成“满月”,历史上为避免“月盈则亏”,陈氏族人特在月池左侧留有塘缺,以此自勉不断进取、不断提升。但因长期无人管理,月池淤泥堆积堵塞,塘缺逐渐消失。
在设计方案中,设计团队特别要求疏通月池对外连接的溢水口,恢复月池左侧塘缺。同时,还对整个围屋排水系统进行了调查,对天街排水暗沟进行全面清淤疏通,塌陷的水沟按原暗沟构造进行修复,保证维修后整个围屋内外排水顺畅。
在近一年的实地勘察后,2016年底,龙岗区文体旅游部门组织专家对《大田世居客家围屋保护工程施工图设计方案》进行了论证,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2017年10月,大田世居保护工程施工的最终设计方案形成。至此,这座承载着龙岗区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源盛村陈氏后人期盼的客家古围一展当年辉煌的蓝图正式绘就。
中国古建筑营造技艺源远流长,经匠师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一套严苛规范的建筑施工制度和方法。对于大田世居而言,不同于现代建筑工程,其修缮工作依照古法,选用纯天然的原材料。期间,所使用的每一缕麻、每一抹灰,都要依靠人力手工。
所以,如今大田世居中建筑上的每一处纹理、每一抹颜色,都是工匠师傅们用双手一寸一方,反复雕磨描绘而成。有些建筑物料即使已经残破粉碎,也并不会被随意废弃,而是通过加工,再次用于同类材质的构件修复,以新的形貌延续传统之光。
对大田世居外墙面以及地面修复所使用的三合土,施工组织也下了不少功夫。从原料选材开始便十分注重传统:施工组放弃了方便现成的石灰粉,而选择较为原始的石灰块;粘土则选用的是未扰动的生粘土;黄土采用了与田埂泥接近的纯净红壤土作为替代。
对于大田世居内的门窗木雕,其修缮过程则更需考验人工制作的技法。师傅们采用锯、刨、凿等手动工具和传统工艺,以继续保持使用原有的榫头组合的形式来制作门窗。即使是门窗间不同细小的五金栓,也全都采用人工锻打、加工等传统工艺制作。
大田世居内牌坊上的青龙、金虎、麒麟、麋鹿、喜鹊、蝙蝠、花卉等双面各八组吉祥浮雕灰塑图案,雕塑精巧、寓意丰富,也是围屋灰塑艺术的极致体现。大田世居修缮工程负责人张雄专门从广州请来了灰塑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主持灰塑修缮工作,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牌坊终于再现了往日的精美。
在传统的修复技法下,大田世居样貌逐步恢复。正是修缮中对传统技艺的坚守,大田世居的故事才得以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续写。而其中每一份诚挚恒久的匠心,也都将留存在大田世居的青砖黛瓦间,继续见证着一个又一个春秋。
午后,古朴静谧的大田世居内传来了声声客家传统采茶曲歌声;大围屋内,几位身穿古装的年轻人来回穿梭,恍惚间,仿佛置身于古代;木作博物馆里,游客络绎不绝……
2019年,大田世居客家围屋修缮工程正式完工。经过区级、市级、省级文物部门的验收后,以古色古香的形貌重现世人眼前。
大田世居是龙岗区文物修缮保护的经典案例之一。作为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大区,龙岗区文物主管部门率先出台了关于文化保护和活化利用的相关政策措施。
2019年,龙岗区出台《龙岗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管理办法》和《龙岗区不可移动文物活化利用实施细则》,将文物活化利用项目分为“政府主导型”“城市更新型”和“自主利用型”。大田世居则率先采取“政府主导型”的方式,由政府出资修缮文物主体,引入社会资本统租运营,探索文物古迹社会化活化利用的新方法。
同年4月,大田世居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整体租赁签约仪式在大田世居内举行,这标志着全市首个文物建筑整体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项目正式启动。2020年,经过多轮公开遴选,确定由深圳市智慧文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大田世居活化利用项目运营单位。
大田世居活化利用成果。大田匠作文化村运营方供图
文物建筑活化利用,不是让文物建筑利用后继续“孤芳自赏”,而是要充分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进而更好推动地区产业发展,让文物建筑成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分项”。
基于这样的考虑,深圳市智慧文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余伍林介绍了项目运营的规划思路:以大田世居的活化为载体,盘活周边古村落、城中村、厂房等五大空间资源打造大田匠作文化村,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空间,打造集文博展示、非遗文创、亲子教育、农耕体验的“田园+文博”综合体,从而探索文物建筑活化引领产业发展新模式。
在这样的运营思路下,大田世居穿过历史和现代人的生活发生了连接,获得自我造血功能。如今,围屋内不仅建起了全国首个创新型体验式木作博物馆,同时,还搭建起原创剧本杀场景,集聚了一批数字文化创意企业。通过运营开发,大田匠作文化村已建成的改造商业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聚集了超过50家网红名店和20余家文创潮玩公司。
通过创新利用,大田世居在合理的利用中获得了新生命,逐步重归历史舞台。2020年,获得深圳市文体旅游工作创新奖;2021年,“‘活化新生’——文旅赋能客家古民居(大田世居)保护利用”被评为广东省“两中心融合”最佳实践案例;同年,“大田匠作文化村”入选“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并首次被认定为“深圳文博会分会场”。2022年,大田匠作文化村产业定位方向为数字文娱方向,被纳入“龙岗区数字创意产业走廊”,并成功认定为“龙岗区文化产业园区”。2023年,大田匠作文化村(大田世居)活化利用项目获评“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文博会大田世居分会场现场。龙岗融媒资料图
三年间,大田世居获得不少的“标签”,但百年古围的蝶变还在继续。2022年,大田匠作文化村获得深圳市第二批次特色文化街区创建资格,这也让大田世居迎来了新的机遇。
为此,运营单位深圳市智慧文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提出了“345”总体创建思路。其中,“3”指的是探索“‘景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宜游、宜业、宜居’三宜共生”的“大田发展模式”;“4”指的是将在五年内力争创建龙岗区首个国家级4A景区,为“深圳市建设高质量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贡献力量;“5”指的是作为龙岗区国家级数字创意产业走廊上的节点之一,打造“文化5G”产业园区发展战略,进一步引领文化产业园区升级的创新。
如今,走进大田世居,围屋中斑驳的砖墙前,游客仿佛穿越了时空,倾听着两百年来源盛村陈氏家族忠义孝悌的故事。而在大田匠作文化村,一座围屋从两个世纪前穿越而来,它焕然一新,正在悄然融入现代生活。
大田世居。大田匠作文化村运营方供图
每年10月初,是源盛村陈氏族人祭祖的时间,即便是旅居海外的源盛村陈氏后人们也不约而同地回到深圳龙岗,在大田世居德星堂与族亲相聚、告慰先祖、一解乡愁。这样的约定和习俗,源盛村陈氏的后人们已经遵守了近两百年。
在陈小峰的记忆中,2019年源盛村陈氏族人的祭祖仪式最为盛大。也就是在那一年,修缮一新的大田世居展现在了世人面前。旅居马来西亚、大溪地、美国夏威夷等地的50多位陈氏海外游子一同归来,穿过修复一新的牌坊,仰望复原的角楼,在布置有“义门家训”的中堂里,感受着穿越时空、直抵心扉的力量。
走进大田世居,青砖黛瓦、高墙角楼,抬手触摸梁柱、轻抚窗棂,浓浓的古意,扑面而来……大田世居犹如一本厚重的古书,把曾经的风雨烟云不动声色地嵌入页里行间,在临风开卷时,让身处其间的人们置身于历史长河中,又在现代数字文化中猛然抽身,品读着过去也畅想着未来。
百年古围的新生蝶变,恰如龙岗过去的历史、经历的现在和不远的将来。作为客家聚集地的龙岗,目前,全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99处,其中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客家围屋、炮楼院最多,当中不乏采用西方元素用于装饰的建筑,反映了龙岗作为移民城区,古南越族文化与中原文化、海洋文化、西方文化的交融和同化。回望来时的征程,这座城区的人们并没有忘记这片热土上的记忆符号,一批客家民居得到修缮保护,留存了历史,更将精神力量镌刻在每一位龙岗人心中。
大田世居有幸在时代中得到修缮保护,它再次从遥远的历史中走来,同时也把现实照进历史之中。历史与现实是时间的跨度,也是空间的包容与再生。如今的它,已幻化作大田匠作文化村,让文明在历史中找到注脚,历史在空间中得以延续,空间在现实中变得丰裕。
来源:龙岗融媒(记者 张鹏)
责编:张晓宜
快上车!!!
我们开启狂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