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一早,北京首钢园迎来众多参与第二届CATA航空大会的嘉宾、展商和观众。而在大会配套的通用航空与低空经济发展论坛现场,容纳300人的会场早已座无虚席。
在这场围绕热点话题——低空经济的研讨中,安全更成为了高频词。多位嘉宾向南都记者谈到,像无人机扰飞等事件关乎公共安全和公众人身安全,安全底线必须牢牢守住,低空经济的发展与安全是不可回避的话题。
那么,无人机扰航等安全问题如何破?载人无人机何时能够走进寻常百姓家?多位业内专家在这场论坛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通用航空与低空经济发展论坛现场。
公众因安全问题对载人无人机接受度不高
有专家表示,无人机(包括载物和载人)是未来低空经济的主力。
论坛现场,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发布了《中国无人机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1—6月,无人机累计飞行981.6万小时,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3.4万小时;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持有有效运营合格证的无人机企业达1.4万家,全行业经营性无人机约187.5万架,持有无人机操控员执照的人数达22.5万人;目前全国具有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研发制造能力的单位30余家。
工信装备工程研究院总监金伟在论坛现场谈到,和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在轻小型无人机领域具有领先优势,增速非常快,占据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另外,我国eVTOL也具有比较优势,亿航智能研发的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成为全球首个获得“三证”(生产许可证、型号合格证、适航证)的eVTOL,发展后劲足。
尽管我国无人机、eVTOL有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但除了大疆无人机此类消费级无人机,公众对无人机的认知度、接受程度并不高,尤其是对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的安全考量更显担忧。多位受访对象对南都记者表示:“今年低空经济很火,但我们并不了解其中的含义,未来如果乘坐无人驾驶的航空器,会不会掉下来?对传统飞机会有影响吗?”
提及公众担心的安全问题,北京交通大学民航系主任李艳华在论坛上表示,说到低空经济中的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eVTOL,公众普遍觉得很科幻,很炫酷,但是到了现实,不一定能够接受,这是未来需要考虑的问题。
“进一步讲,单个低空飞行器的噪音可接受,如果未来实现集群式飞行,噪音的量级还能否被公众接受?在1000米以下的低空,微波气象技术如何保证航空器稳定飞行?和原来的塔台信号传输手段不同,新的通讯手段、新的航道规划设计等能否保证未来低空飞行航空器不断联?”李艳华还说,这些都涉及安全,需要重点关注。
此外,多位业内人士还向南都记者提到了无人机黑飞、乱飞、扰乱正常民航和航空运输(扰航)的问题,这对现有的公共安全和通航飞机的正常飞行都产生了影响和威胁。
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底线,这在与会嘉宾与专家间达成了共识。民航管理干部学院通航系教授
于一表示,发展低空经济,一定要经过安全检验,才能够实现从场景到产业化的蝶变。
与会专家热议无人机安全问题。
专家预测2035年eVTOL将走进家庭
在低空经济的发展中,如何保障安全?如何打消公众的疑虑?与会专家从监管和技术两个层面进行了探讨。
在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原副司长任虹看来,在低空经济的航空器运营中,涉及公共安全和非公共安全,这两类安全的主体责任不同。政府应该关注公共安全,对公共安全负责任,维护和保障公共安全,如短途运输等。对于私人安全和个人飞行安全,这些应该由个人自行承担。区别这两类不同的安全,进行分类施策,采用不同的管理职责和管控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也有多位专家建议引入保险服务,进一步保障公众安全,增强公众信心。
提及无人机扰航的问题,中国民航局空管局副局长颜晓东则建议,强化无人机扰航事件处置应对,编制机场无人机扰航民航应急处置程序,优化无人机扰航事件处置流程。
亿航智能副总裁贺天星在论坛上从技术的角度谈到,要辩证地看待低空经济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关系,不要过于担心监管的不完善、政策的不健全。我们要以先进的技术、产品、应用反向推动监管层面的完善。
这是9月11日在2024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上拍摄的一架载人无人机。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那么,在这样的推演下,空中“飞的”何时能够走进寻常百姓家?民航华北管理局原副局长何鸣寒认为,这要看技术的发展进程。未来空中交通的试点,也应该从边远地区到近郊、再到城市;从简单气象条件到复杂气象条件;从单种运行环境到多样运行环境;从低密度地区到中密度地区,再到高密度地区;从简单隔离运行到混合运行。同时,还应按照安全可靠的原则,先从货运开始试点,再到载人试点,并以载人作为最终的实现目标。
论坛上,金伟预测,2035年之后,eVTOL这类产品将走入家庭。
(采写:南都记者杨文君、陈秋圆,编辑:梁建忠,发自北京)
编辑:刘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