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711(一):核梦启航

时事   2024-10-15 20:44   湖南  

1964 年10月16日,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朵升腾在祖国西北大地的“蘑菇云”,与郴州大山深处一个叫许家洞金银寨的地方紧密相连。在那激情燃烧的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建设者肩负着国家使命,秘密汇聚在这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寻找原子弹的核心原料——铀矿。他们将生命融入使命,以超常的付出,为发展中国核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浇筑出了一座艰苦卓绝、舍身为国的“精神富矿”,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今天起,我们推出《功勋711》系列报道,首篇《核梦启航》,回望我国核工业启航史,探寻金银寨如何成为中国核工业前沿阵地。
六十年前,那一声“东方巨响”,不仅震惊了世界,更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轨迹,重塑了大国间的力量格局。这背后,是第一代中国核工业人近十年的默默耕耘与无私奉献。
时间回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直接威胁着新生共和国的安全。
“当时我国研发原子弹,有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原因”,湘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廖爱锋介绍。国际方面,我国制造原子弹具有必要性和紧追性: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署,然而手握原子弹的美国并不甘心自已的失败,多次对我国进行核威胁、核化诈;国内方面,我国制造原子弹具备了可能性,建国初期,许多科学家如钱学森、钱三强、郭永怀纷纷回国,为原子弹的研究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持,苏联也愿意在铀矿开发方面提供资金帮助和技术支持。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在听取了李四光、刘杰、钱三强的汇报后,作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中国要自主研发原子弹。五日之后,中苏签订秘密协议,共同开展铀矿勘探。
“苏方提出来,中方必须在1957年的7月1日之前提交一定铀矿储量的报告,才能考虑后续的铀矿山、水冶场的建设以及核武器协议的签订。”湖南省核地质调查所副所长邓志强说。
1955年9月,中国地质部309铀矿地质勘察大队在郴县进行航空伽马测量时,发现许家洞金银寨区域航测异常。随即,二分队受命前往,踏入了这片神秘之地。
“找矿,过的是准军事化生活”,86岁的原309队找矿员陈金陵回忆,当时有军人随同,背着步枪、挎着手榴弹,“是为了保卫从苏联买来的仪器不受侵害,不被特务跟踪。”
金银寨地形险峻、林密棘深。百余名找矿员跋山涉水,进行了地毯式的搜索。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勘探,终于找到了铀矿石。
第一个找到铀矿的陈金陵记得当天晚上小队长召集所有找矿员在帐篷里开会,“他说我们在这个地方找到了造原子弹的铀矿,大家记住这句话就行了,保密手册规定了的,不能说的不说、不能讲的不讲,父母亲都不能讲。”
1956年初,309队组建十分队,千余名建设者浩浩荡荡开赴金银寨。
当地矿床条件极为恶劣,地下高温热水遍布,坑道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但309队的队员们没有退缩,他们调入大量人员和设备,展开了一场舍生忘死的勘探会战。

“有时候碰到最硬的硅化岩,一天一台钻机、三个班打不到一米,只打得七八十公分。”对当时的生产场景,原309队钻机机长龚有湖记忆犹新,“那个时候只有死干,那山上24小时又是人又是机器响,又是汽车往来,除了西藏、海南、台湾几个省没有外,其他省的人都有在金银寨,热火朝天。”

 “三年铀矿勘察,309队10分队在金银寨矿床共完成31000米硐探 、96000米钻探。”湖南省核地质调查所副所长邓志强介绍,1957年的4月11日,中方提交了金银寨矿床主矿带的中间性储量报告,实现了苏方提出的目标,也为中国核工业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正是这样一份储量报告,让金银寨一跃成为中国核工业建设的前沿阵地。从此,金银寨的名字在地图上消失了近40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神秘代号“711”。

英雄无言,青山为证。由于开采条件恶劣,防护措施简陋等原因,在这片热土上,数百人为了国防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在下湄桥的这座陵园里,就有74位核工业先驱长眠于此,他们的墓地朝向矿场,仿佛仍在守望着新中国的核工业发展,守望着祖国的日益强盛。


郴州广电融媒中心综合报道
编辑:王园靓
二审:朱彬鑫 蒋礼 赵英
终审:吴剑

爱郴州
郴州市广播电视台官微号。主流媒体,权威发布。聚焦时事政治热点、社会民生新闻,挖掘本土文化,推介吃喝玩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