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黄师 | 整版报道

教育   2024-12-16 21:30   湖北  



编者语


《湖北日报》2024年12月12日第10版以《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撑起青少年心灵“防护伞”》为题,专题报道了我校与湖北省社科联、湖北省妇联联合主办的以“加快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主题的湖北发展智库恳谈会。会上,专家学者绕“加快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主题,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构与完善,为答好这道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答题”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




原文如下:

湖北发展智库恳谈会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撑起青少年心灵“守护伞”

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建设教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今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让广大学生朝气蓬勃、追逐梦想,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11月13日,湖北发展智库恳谈会2024年第五场在黄冈师范学院举行。


11月中旬,省社科联、省妇联、黄冈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第五场湖北发展智库恳谈会,来自省市有关部门负责人、智库专家、一线教育工作者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加快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主题,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构与完善,为答好这道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答题”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

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每一个教育细节

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周宗奎


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当前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中小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偏差,不同地区、不同学段得到的资源和工作力度存在很大差异,城乡学校之间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素保障不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资源难以得到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难以满足需要,很多地区工作经费、开设课程的课时难以保障。

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到每一个教育细节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投入和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发展体系。充分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包括硬件设施(心理咨询室、测评软件等)、软件设施(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等)。建立从岗位聘用、职称评定、专业发展到工作业绩考评的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保障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搭建一体化的资源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师培训资源,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大中小学、家校医社一体化的发展。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与管理。了解学生成长全过程的心理健康状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和教学提供依据。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学校的全科教学活动之中,进一步丰富教学途径和方法。

构建家校医社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蔺秀云


进一步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和医疗系统的深度融合,构建家校医社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首先需要明晰家校医社各主体的权责,确保每个主体能发挥自身优势与作用。对此,建议构建“以家庭为中心、政府牵头、学校主导、社会动员、高校引领、医院支持”的横向跨部门协同育人合作式在这一模式下,纵向优化“问题预防与健康教育-心理筛查与干预处置-专业人员培训”的有效衔接,形成一个贯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程的服务体系。

问题预防与健康教育是基石。家庭教育的影响深远,需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与能力。通过家-校、家-社双线并行模式,学校与家庭保持紧密联系,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同时与社会机构、高校、医院合作,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亲子对话辅导课和家长成长营,提升家长参与度。整合多方面资源,构建多功能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心理筛查与干预处置是关键。学校应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监测与干预体系,包括心理健康体检制度、线上咨询平台和线下危机干预转介机制,确保学生及时获得专业支持。编制全流程操作指南和技术规范,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的全过程管理。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应急预案,设立危机干预小组,提高应对能力。

专业人员培训是保障。通过线上课堂、专题培训班等形式,组织高校及医疗系统专家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家校医社人员联合演练,模拟真实心理危机情境,优化流程和机制,提升协同合作效率。

医教融合 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 肖劲松

近年来,中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调查数据显示,焦虑、抑郁、自尊心低下等心理问题在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问题相互交织,对他们的整体发展造成双重打击。在学业方面,健康问题往往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在社会适应方面,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降低其社会参与度。

教育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育心理学主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而临床心理学则提供了评估和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结合这两方面的研究,家校医社协同育人机制能够更有效地识别和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提升其整体健康水平。现有研究表明,将临床心理学的评估技术与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干预方法相结合,可显著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作为家校医社协同育人机制的一环,医疗系统应提高对学生健康问题的关注度,提供及时的医学支持和心理咨询服务,特别是在学生健康档案管理、心理健康评估与筛查、心理问题干预与治疗、心理危机应急响应等方面发挥作用。各级医疗机构需深化与社区、学校的合作,设立心理健康服务站,提供咨询和初步评估服务,成为连接医疗与家庭的桥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线上平台,提供心理咨询、预约挂号等服务,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引进先进技术,培训医护人员,提高识别和治疗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探索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为协同育人机制提供科学支撑,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壮大基层心理健康服务队伍

湖北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专家 朱旭

湖北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于2023年成立,建立了专家库,目前共有两批次62名专家入选。省中心定期开展基层辅导中心的建设工作交流、辅导骨干业务培训,提升专兼职辅导人员的业务能力。在省文明办的协调下,省中心还组织专家对基层辅导站开展调研,制定《湖北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建设指南(试行)》,起草《湖北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环境调研报告》。

基于这些调研,我们对基层辅导站的工作情况有所了解。目前全省一共有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站123个,其中市州级17个,县区级106个。基层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常面临着资源短缺、资金缺乏等现实问题,归口管理比较复杂,这是限制基层心理辅导机构开展工作的重要原因。此外,基层心理健康辅导站多是以兼职或志愿服务为主,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没有专业人才的支撑,无法开展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存在着一定风险。

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理顺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责任,加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建设与服务。扩大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培养规模,补足基层专业人员缺口,壮大基层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委托专业机构,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建设规范和服务标准,并定期进行评价考核,推出示范机构,引导行业规范,保障服务质量,推动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将体育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上海体育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周成林


学生心理健康评估指标体系不健全的问题长期存在,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干预成效。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我们构建了涵盖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及相关服务维度的心理健康评估模型。此模型特别融入了健康教育和运动锻炼两大要素,以弥补传统心理危机处理中忽视健康教育与运动的不足,促使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体系消极化向积极的评价体系转化,为完善服务评价体系及设计干预方案奠定基础。

将体育元素纳入评估体系,设计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运动锻炼干预方案,分析二者互动促进心理健康的效果。通过对学生行为表现、大脑结构与功能的深入分析,建立提升心理健康效果的机制,并通过拟合心理健康评估模型,找到改善心理危机行为的机制靶点,提升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性。

传统的学生心理危机处理方法主要为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效率一般,也无法做到对心理危机行为的有效预防。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和运动锻炼干预方案,为实施大范围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有效途径,助力形成由点到面、可推广、可复制的干预模式。

学生心理危机处理工作常常容易出现断层问题。建议开发多方联动网络信息化平台,加强学校、家庭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智能化评估与个性化干预方案生成,这是推动学生心理危机处理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途径,也有助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筑牢心灵防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黄冈师范学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专员 胡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同时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制定专门矫治教育规定。未成年人犯罪治理是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命题,必须认真落实全会要求,提前干预,不让罪错未成年人越走越远。

未成年人与成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的。青春期的孩子身心发育都不成熟,身体上大脑前额叶皮层与边缘系统没发育完全,杏仁核在青少年行为决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心理上理性不足,容易产生神经冲动。未成年人罪错具有青春期阶段性,在度过青春期进入成年人阶段后,大部分人随着心智成熟“浪子回头”,走向正轨。

从“治”到“防”的战略转变,强化心理健康基石,是构建更加科学、人性化的未成年人预防犯罪体系的关键。一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鼓励开展家长课堂心理教育,为家庭教育传授科学方法,温和而坚定地给予孩子关爱,帮助孩子树立规矩意识。二是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对少数难以适应常规教育的孩子设立专门学校,投入更多师资力量,给予更多个性化的关注与关爱,增加音体美道德法治及劳动实践课程,防止将厌学的孩子推向社会。三是建立独立的少年司法系统,配合专业的心理学教育矫治,实化“问题少年”的教育矫治、心理干预程序。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每一位孩子拥有充足的爱与安全感,具备更多爱的能力,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生生不息的力量。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顶层设计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 钟宝亮


目前,很多职能部门都在开展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工作,但各部门联动机制尚未健全,学生心理信息保密,各部门难以针对结果开展病因预防,从而难以从源头预防。

应注重顶层设计,立足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以促进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总目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丰富课程设计,充分发挥体育、艺术、劳动教育的强心、润心、健心功能。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心理问题的学生,厘清不同主体的责任,明确家校医社协同机制、流程和相应规范性文件,统筹各方资源,完善机制,形成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管理闭环。

加强中小学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帮助教师在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家校协同中有效使用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方法,多渠道拓展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上好心理健康课,预防和解决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分层建立教育主管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两个责任主体的深度协同。一是两个系统行政管理部门的协同,二是区域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协同,三是中小学校和精神科医疗机构协同,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完善提供政策保障、技术指导、资源支持和实施落地。

卫健部门要进一步加快儿童精神心理学科发展和儿童精神科医生培养,提升精神科医生对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诊疗能力;依托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三级儿童医院等建立地区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诊疗中心,提供个性化的诊疗、多样化的康复模式,满足不同家长和孩子的需求。

尽早发现学生心理危机的六种策略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 张汉强


在心理安全危机防范工作中,如何尽早发现有心理安全危机的学生,是有效防范的重要环节。调研发现,亲子关系不良、遭遇突发的重大负性事件、完全内向或极端冲动的人格特质、患有精神障碍的学生,更容易产生严重自我伤害行为。为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调研组总结了发现心理安全危机的六种策略。

学校复合筛查。每学年对小学四年级及以上学生进行家庭教养、性格情绪及心理健康测评,建立个人档案,综合评估后形成预警名单,并通过标准化访谈确定高风险学生,进入干预流程。

教师日常观察。班主任及教师发现异常行为表现的学生,需立即上报学校分管领导。

班级学生报告。小学三年级及以上班级设立心理委员,经培训后负责识别并报告同学中的心理危机迹象。

指导家长关注。教育家长观察孩子交往、行为、言语等状态,发现他们存在兴趣缺失、社交回避、自伤倾向、情绪波动大或睡眠障碍等问题,及时寻求帮助。

学段衔接发现。初中和高中学校需与原小学、初中联系,掌握有精神障碍或心理危机史的学生名单,确保学段间信息衔接。

学生自我报告。利用心理辅导室、校长信箱及班级“心语信箱”,鼓励学生自我表达心理危机,班主任每日检查信箱,发现风险立即上报并干预,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得到及时关注与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412/12/content_298532.html(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END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邵子育


官方微信:hgsfxywx
新浪微博:@黄冈师范学院
投稿邮箱:xuanchuan@hgnu.edu.cn
黄师官网:www.hgnu.edu.cn

黄冈师范学院
黄冈师范学院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