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签约作家】第1630期 || 王银康《探访宁波天一阁》主播:松云

文摘   文学   2024-10-14 08:46   上海  








探访宁波天一阁


文/王银康


书藏古今,名扬天下。在宁波月湖景区的西侧芙蓉洲旧址上,有一座中外闻名的“天一阁”,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也是当今世界上最早的三大私家藏书楼之一。

据史料记载:天一阁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私人藏书处。范钦,宁波市鄞州人,宦迹踏遍半个中国。他十分喜欢藏书,在各地做官时,不断收藏各类典籍。辞官归乡后,更是乐此不疲,继续到各地收集典籍,经过多年的累积,当时家中已有各类藏书七万余卷。范钦为贮其所藏,选址建藏书楼于宁波月湖幽静处。并把新建的高墙环绕藏书楼与范氏故居相互隔离,中间建有巷弄、风火墙以防火患。现故居内设有天一阁发展史陈列厅,通过图片、文献展示天一阁几百年来的风雨历程。

这幢并不起眼的古朴藏书楼,是六开间的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前后开窗通风。当时,范钦在批阅藏书时,见一本古书上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法,遂想到书最怕火,而水能克火,便起名藏书楼为“天一阁”。楼上为一通间,楼下并排分开六间。为防火灾规定“烟酒切忌登楼”。同时在楼前凿池蓄水防火,取名“天一池”。就连藏书楼天花板上的藻井图案,皆绘有水纹和古代水兽,象征以水制火,可见范钦为藏书楼防火的良苦用心。

天一阁藏书楼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以水制火,火不人阁;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芸香辟蠹,曝书去湿。这是范钦藏书最重要的三条措施。后来又发展成家族共管的形式,制定了严格的藏书禁约:凡阁橱锁钥,分房掌之。禁以书下阁梯,非各房子孙齐至,不能开锁。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橱者,擅将书借出者,都按规定给予处罚。几百年来,真正能登上书楼得偿夙愿者,不过寥寥十余人。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登楼后感叹道:“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由于天一阁保护藏书措施严厉,看起来虽是有点保守,但它确实收到了奇效,使之延续传承十三代,成为中国藏书史上成功地保护藏书重要一例。

历代以来,范氏子孙多为读书人,守礼节,尊族规,呵护藏书,代代相传。清乾隆年间,诏修《四库全书》,天一阁进呈藏书有功,钦赐《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后又赐铜版画两套,使天一阁名扬天下。

新中国成立时,天一阁藏书达1.3万卷,但这些书价值连城,大部分为海内孤本,世所罕见。解放军进入宁波前夕,周恩来总理叮嘱部队,要保护好天一阁,使天一阁在解放战争中安全无损,并不断发展。至今,天一阁的藏书总数已达30多万卷,其中最为珍贵的,当数《明代地方志》和《登科录》。

新中国成立后,以藏书文化为特色的天一阁成为博物馆,占地面积扩大到2.6万平方米。在“天一池”边用沿海礁石堆筑了“九狮一象”的假山,又新建了“南国书城”和亭台楼阁,环植茂林修竹,将藏书楼点缀得幽雅静谧,生机勃勃。

如今的天一阁环境幽雅精美,建筑宏伟古朴,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融社会历史和文化艺术于一体,古色古香。幽幽书香,如千百年的文明薪火,代代传承,成为中国藏书文化的一面旗帜,这是宁波人的荣耀。也为滋养和推动浙东学术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

审核:柳   鸣

制作:李  

01

作者简介


02

主播简介

















桃李成蹊总裁

投稿请加微信







文企融合创辉煌,桃李天下著华章!

桃李秋韵
海棠经雨胭脂透,桃李秋韵谱新篇。文企联合,打造一流文学平台,推送精品,为繁荣祖国文化事业做贡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