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 露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中国千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大智慧。“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季节、物候、温度、雨雪,是人类感悟四时与岁月的浪漫;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是先民对于自然与农耕的标尺。
图书馆特别推出“传承传统文化 领略节气之美”二十四节气科普荐书活动,精选节气诗词及图书等,引导广大师生寻味二十四节气,品读中华文化。
池上
唐·白居易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秋兴八首·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太阳到达黄经195°时,是寒露节气,时间一般在10月8日或9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节气气温比白露时更低,由白露时的凉爽变为寒冷,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也正如俗语里所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寒露的物候是“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而海边却突然出现很多壳纹及颜色与雀鸟相似的蛤蜊,古人不解,以为是雀入大水变成了蛤蜊。此时百花纷纷凋零,唯有菊花不畏寒而盛放。
重 阳 节
重阳节一般逢着寒露节气。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1989年我国政府又把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为其增加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内涵。
登 高
古人重阳节登高,佩戴茱萸。最初的登山运动可能与上古时“射礼”有关。当时人们为了安排好冬季生活,秋收之后要上山采些野生食物或药材,或狩猎。而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望远可使人心旷神怡、健身祛病。
喝 菊 花 酒
重阳节喝菊花酒、赏菊,是为乐事。孟浩然《过故人庄》诗有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水而益寿的记载。菊花酒在汉代已见,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习俗。
作者: 鑫雨霏霏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6
馆藏地址:四楼借阅区
索书号:R247.1/362
民以食为天,吃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话题。二十四节气,凝结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人独有的季节风物诗。应不同节气,吃不同的菜,既是传统,也是顺应时令的饮食智慧。全书共分为4个章节,每个章节是一个季节,每一小节以节气介绍作为开篇,传递了不同节气的饮食知识,分享了适合不同时节的菜肴。这是一本写给大众的节气食谱。
作者: 费孝通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0
馆藏地址:四楼借阅区
索书号:C912.82/6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大学的意义》
长按识别阅读
作者: 梅贻琦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6
ISBN:9787570211517
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先生的教育哲思。这是一本展现梅贻琦先生教育理念的文集。全书的内容包括梅贻琦先生关于教育的著述论说和部分演讲,内容集中在大学与教育、青年的使命、清华和在清华期间的一些演讲,分别介绍梅贻琦的教育理念和对大学的理解、对青年的希望、治校态度以及早期清华的发展情况。透过文字,可以由此对当今教育及青年学生的成长起到借鉴意义。
供稿:图书馆 秦始婧
排版:秦始婧
编辑:学生记者团 袁彬皓
审核:张 洁 吴方卉
监制:张 鑫
审批:宁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