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7日,由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建筑结构》杂志社、《建筑技艺》杂志社、《浙江建筑》杂志社联合承办的建筑、结构巅峰对话:第十一届“结构成就建筑之美学术论坛”在杭州隆重举行。大会邀请了知名建筑设计师和结构工程师就建筑与结构的技术创新、设计实践等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300余位专业人士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开幕式由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建筑师许世文主持。开幕式上,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宋炳坚指出,建筑设计需巧妙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在继承中寻求发展,并加强建筑理论基础性研究,以指导实践。同时,他倡导打造技术领先、经济合理且环保节能的建筑典范,推动绿色建筑、智能建筑等新型建造方式的广泛应用,为提升建筑品质注入新活力。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助理、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魏巍对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期待论坛中的新书发布、沙龙研讨、项目观摩等活动能激发新的思考,为建筑设计领域带来新的启示。同时表示,中国建筑学会、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都会一如既往,积极发挥自身品牌、人才、资源和渠道优势,与各位合作伙伴亲密携手,为行业发展、技术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浙江省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会长、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浙江建筑》杂志主编张金星表示,浙江省院72年一路砥砺,始终高度重视科研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创新,为着力推动浙江省乃至于全国勘察设计行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同时他指出,今年是《浙江建筑》创刊40周年,40年以来,期刊始终致力于服务中心工作、推动行业发展,未来将不断提升内容质量、加强同行合作、创新传播方式,为建设领域高质量发展搭建科技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科首席科学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通过视频致辞,他首先祝贺《适建筑》新书发布及《浙江建筑》杂志创刊40周年,并强调了科技创新在建筑行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鼓励大家继续探索新技术、新工艺,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本次学术论坛共邀请14位知名专家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分享,现整理主要报告内容如下。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
报告探讨了环境、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建筑空间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还要激发人们的自主行为。通过古希腊哲学家、建筑理论家以及现代建筑师的观点和实践,包括二战后城市重建中对空间特质的关注、环境心理学的发展、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等,以实际案例阐述了空间如何引发人们的快乐和使用欲望,并强调了建筑师在设计时应注重空间的可用性和启发性,以创造出更具魅力和魔力的建筑空间。这些理论和实践为我们理解和创造现代建筑空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科首席专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结构分会会长
从项目概况、结构体系梳理、参数化设计支撑三个方面介绍了某博物馆的结构设计流程和要点。博物馆主体结构采用“混凝土刚性底盘+钢结构曲面网壳外筒+钢框架-中心支撑内筒+顶层双向整体桁架”结构体系,是一个有5项一般不规则项的高位连体超限建筑。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以rhino为平台的参数化设计,结合拓扑优化算法,在保证结构安全、优化材料用量的基础上,与建筑专业模型的无缝衔接,实现对业主及建筑专业调整高见的快速协调。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
提出了“时空构形”的概念,强调了建筑结构、时间与空间的紧密联系。中国传统建筑有一套独立的体系,以不变应万变的结构形态适应多项发展,体现了时空一体的宇宙观。在东西方建筑的不同建构体系的演化过程中,形态包含了形状、形式、形象和构形等,呈现螺旋式关系。
通过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图书馆、东北大学浑南校区1号公共教学楼、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与艺术大楼等项目分析,展示了如何在建筑设计中运用时空构形的理念,创造出既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建筑空间,它们都以独特的结构形态和空间布局,体现了建筑师对时空构形的深入理解和创新实践。
从“形、意、技、艺”多维度出发,探讨建筑与环境、文化、技术、艺术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形意相适、技艺相融”的设计理念,进而提炼出“适建筑观”,即从环境适应性、文化传承性和技术适宜性的多维度统筹进行建筑创作创新,并做到恰到好处。最后通过杭州运河大剧院、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杭州国家版本馆三个实践项目案例,分享了“适环境”“适人文”和“适技术”三个核心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
建筑与结构相伴而生,从来一体。现代科学理论进步、工业革命带来的“标准化”材料,以及近代以来爆发式的建设需求增长,令“专业”学科迅猛发展,为当代建筑师带来了杠杆式放大能力的机遇和时代性跨学科统筹的挑战。建筑师应在加强自身智慧、共情力和技术水平的同时,持续学习和掌握新理念、新技术,承担好统领、整合、创作、提升的本职工作和社会责任,为当下和未来的市民们创造美好、适宜、高品质、可持续、一体化的城市与建筑,让生活更美好。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以“沈阳市王家湾冰上运动中心-速滑馆”和“中国航海博物馆(幕墙)结构设计”项目为案例,提出主体结构和幕墙一体化设计的背景、应用场景、相比传统设计方法的优点等,并总结一体化设计的关键问题和难点,将其归纳为变形协调、节点构造等重点研究方向。最后,结合上海世博文化公园上海花园温室项目,从幕墙与主体结构一体化建模计算、连接节点创新设计、幕墙安全性分析和玻璃幕墙试验等角度全面介绍了建筑表皮结构一体化设计的过程和经验。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国家教学名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阐述了城市大型复杂综合工程的实践经验和思考,尤其在复杂条件地段和多元功能需求场景中的综合解决方案,并对新能源利用与结构技术综合统筹等方面进行探索。
上海奉贤新城南上海体育中心项目位于一个非常狭窄的地块,如何与城市空间密切结合对设计者是很大的考验。在设计过程中掌握好“分”与“合”的关系,将建筑紧凑布局于场地一侧,借助周边景观要素打造连续活力的休闲运动公园;同时引入光伏一体化能源技术,通过与结构、机电等多专业的紧密配合,设计双层屋盖系统将曲线造型与光伏构件协调融合屋盖,实现结构合理、形态美观、低碳绿色的体育中心建筑。
南沙明珠湾起步区灵山岛尖项目中,由于片区软土深厚,基岩埋深大,建设成本高昂。城市设计优化意图以更加集约的建设方式,将开发建设集约于一定范围内,减少大面积软基处理的同时增加单位土地经济效益,借此平衡特殊地质区段的建设成本。实现更紧凑、大疏大密的城市空间结构。结合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的施行,对开发地块尺寸进行细分,精细化管控可建设范围,并引导单体建筑的设计与整合。在精细化管控的协助下,使得片区发展兼顾经济性、安全性与公共性;以工程技术理性的视角切入,节约用地,规避工程风险,提升城市综合效益。
城市大型复杂综合工程超出了传统单一学科、单一尺度的范畴,需要基于城市整体、跨学科视角的探索与研究。简要总结了金属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指出选择性激光熔融(SLM)、电弧增材制造(WAAM)技术分别是制造中小型、大型结构构件的合理选择;通过若干典型案例,说明拓扑优化和增材制造的结合是实现复杂构件设计制造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也为“结构成就建筑之美”提供了新的可能;介绍了团队近年在金属增材制造材料与构件方面的若干研究进展,以及正在实施中的首座铝合金电弧增材制造人行桥和不锈钢3D打印组合桥的基本情况。
高层建筑是人类城市化生存模式的空间宿命和精神表征,它的发展与更新受到建造技术的客观限定和生活趣味演化的规律性影响。在建成后25年左右的时间周期内,高层建筑的幕墙风险、消防隐患、空置旧损、能耗超标等问题会系统性地呈现出来,而人群对高层建筑的使用需求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基于此,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城市空间再生产规律对其进行适应性功能转化和空间重塑,是高层建筑长寿命演化的必经过程,同时也将是中国大城市未来城市更新实践的核心内容之一。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
《结构融合于建筑造型——望朝中心和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塔楼结构设计》
结构由内而外融合于建筑,成就建筑之美,是建筑师的期望,也是结构工程师的专业追求。建筑是艺术,结构是技术,建筑艺术形式的实现落地,需要结构技术为其提供支撑;同样,结构要实现自身专业价值,离不开建筑艺术这个平台。设计一个结构(即使是复杂的结构)并不难,难的是要使设计的结构由内而外融合于建筑让建筑师满意、经济合理让业主满意、安全可靠让结构师放心,这需要充分发挥结构工程师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结构与建筑的融合,需要结构形式上的创新,不能仅拘泥于现有规范规定的结构形式和设计方法,创新和实践需要先行于规范。
▲南太湖奥体中心主体育场夜景▲宁波国华金融大厦实景▲望朝中心实景上海通正铝结构建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建科铝合金结构建筑研究院院长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建筑师得以将创新构想转化为实际建筑。现代建筑在几何形态上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局限,不仅呈现出更加异形化的趋势,而且在细节的美学表现和建筑效率上也更加注重。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化工具,实现建筑产品化及项目的高效协同,已成为建筑行业热议的话题。
本次报告通过对上海世博温室花园、九洲湾文体旅游产业园以及上海万米仓项目的具体案例分析,详细探讨了在项目的设计、制造及施工的不同阶段中,如何运用数字化工具贯彻DFMA(面向制造与装配的设计理念)以及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工具,以实现建筑产品化、项目协同高效以及上下游全产业链的技艺共生。
龙焱能源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光电建筑事业部总经理
强调全球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目标下建筑业的挑战与机遇,介绍了龙焱能源推出的三大创新光伏产品:超大面积碲化镉薄膜光伏组件、金属质感发电玻璃建材和龙焱燚瓦,这些产品兼具高效发电、美观、经济、耐用特性。同时,分享了多个与建筑大师合作的BIPV项目实践案例,如雄安商务中心、杭州国家版本馆等,展示了龙焱能源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为建筑业绿色转型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主要介绍了PTFE膜结构及ETFE膜结构自重轻、造型变化多、颜色选择多样、寿命长、自洁性能好、隔热保温好、造价低等优异的特性,普遍应用于体育建筑,高铁站房,机场航站楼,商业综合体的屋面,以及各种大型公共建筑,景观建筑等领域。同时通过各类典型实际案例将膜结构的优点展现给大家,膜结构以其独有的优美曲面造型,实现了简洁、明快、刚与柔、力与美的完美结合,这种结构形式不仅给建筑设计师提供了更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同时也使得建筑物在功能和美学上达到了高度统一。
▲大连梭鱼湾专业足球场屋面索系PTFE及ETFE气枕膜结构项目
《蓄能自发光彩涂板在大型公共场馆上的应用探索和思考》
随着装配式钢结构在建筑特别是大型公共场馆类建筑上的应用普及,特别是在减碳、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的大趋势下,屋面金属板材的使用寿命和功能愈发受到关注,同时在较多的用户心中也受到质疑。山东冠洲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致力于金属板材,特别是彩涂钢板的深度研发,逐步掌握彩涂钢板的核心技术,在涂层基础核心性能防锈和耐候性上有领先的突破。报告在核心性能的基础上探索了涂层的两种新的功能和应用:一是涂层吸收可见光后在夜间可持续释放适度强度的可见光,应用于地标性大型公共场馆的屋面,可在夜间的飞机上识别出地标建筑,该技术避免了屋面灯带的安装和电能的使用,实现持续的节能减碳;二是留白涂装,通过对辊涂特定部位的镂刻处理,可以实现在钢带表面对应部位不涂油漆,这种工艺可以实现屋面板的高强度焊接,在飓风频发的地区,这种焊接可极大地提高屋面的抗风揭性能。
▲山东冠洲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二期
学术论坛主持
本次论坛学术报告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鹏举,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总建筑师傅绍辉,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北建大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徐宗武,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高崧主持,他们的精彩点评也为论坛增色不少。
沙龙研讨共邀请了7位专家,围绕多维度适应性视角下的建筑设计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示了结构在建筑创新、适应性以及多维度思考的重要性。
▲沙龙研讨现场
主持嘉宾
胡 越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研讨嘉宾
刘恩芳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郭卫兵 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
董霄龙 中国五洲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罗建河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杨 键 gad 杰地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合伙人、设计总监
许世文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建筑师
大家指出,建筑的价值在于其适应性。这种适应性不仅体现在建筑对环境的响应,还包括在建造过程中如何灵活应对各种条件变化。道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即建筑应与环境和谐共生。面对不同的挑战和限制条件,建筑师需要不断尝试新的解决方案,从而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创新。这种创新不仅是对形式的追求,更是对建筑本质和功能的深入理解。
此外,大家还强调了多维度思考的重要性。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需要把握一个“度”,这个“度”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解释。在建筑创新中,同样需要多维度地考虑问题,包括政策、法律法规、社会环境等客观条件,以及设计师的主观意图和创新能力。建筑师应像生物一样适应环境,不断进化;同时,也应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世界的本质和真理,以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
论坛同期举办了《适建筑》新书发布活动。该书由浙江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建筑师许世文与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张敏军联合编著,是一部讲述建筑设计观念和实践的著作,分为“绪、思、行、悟”四篇,适合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设计相关从业者、师生以及建筑理论研究者阅读。
发布仪式由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建筑师许世文主持。庄惟敏院士、胡越大师、任庆英大师、崔彤大师、张鹏举大师、桂学文大师、李亚明大师、魏巍董事长共同上台见证了新书的发布。
论坛开幕式上,《浙江建筑》创刊40周年宣传片正式发布。《浙江建筑》创刊于1984年,是浙江省建设系统唯一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管,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
2024年11月7日上午,部分专家代表实地参观了由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工程总承包(EPC)设计单位的杭州国家版本馆,设计团队的负责人对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大家收获满满。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杭州国家版本馆)选址良渚,以宋韵江南园林为建筑风格,总建筑面积10.31万平方米,其核心功能为保藏、展示、研究和交流,是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展览馆等多种场馆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同时也是中央总馆异地灾备库、江南特色版本库,及华东地区版本资源集聚中心。杭州国家版本馆又名“文润阁”,围绕“宋代园林神韵的当代藏书建筑”展开,在一座原本废弃的矿坑中,经过巧妙处理,采石所余的山体与楼阁互为掩映,营造出曲径通幽的景象,呈现出宋代绘画中的“掩映之美”。
本次论坛得到了浙江东南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支持,以及上海通正铝结构建设科技有限公司、龙焱能源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三鑫膜结构有限公司、山东冠洲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协助,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另外还有多家优秀企业在会场外设置了展位,与参会代表近距离交流,充分搭建了交流平台。参展企业有:杭州金星铜工程有限公司、上海欧本钢结构有限公司、北京中震建筑科学研究院、浙江凌志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欧之杰幕墙材料有限公司、浙江中桥预应力设备有限公司。
由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建筑结构》杂志社和《建筑技艺》杂志社联手打造的“建筑、结构巅峰对话——结构成就建筑之美”学术会议自2012年起先后于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武汉、合肥、上海、杭州、天津、广州(点击地点查看详情)成功举办了十届,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今年第十一届会议在杭州成功举办。“结构成就建筑之美”在业内已经形成品牌,大家一致认为,论坛水准越来越高,希望能一直把这个主题延续下去。
建筑结构丨超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重点条文解析!
建筑结构·专访丨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新能源业务“333”技术体系
建筑结构丨同济大学张其林教授:钢和PEC结构全过程设计系统研发和应用
建筑结构丨一篇看完中国幕墙40余年演变史!
建筑结构丨季静、韩小雷教授:巴布亚新几内亚配筋砌块砌体震损评估与加固设计
【积石山地震专访】 甘肃省院黄锐副总工:应急评估排除隐患,震害研究防患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