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人物丨中建八局总承包余少乐:择一事专一业,不为繁华易匠心

百科   2024-11-13 11:15   北京  

引言

10年前,在当时近乎偏执的择业背景下,他却选择了很少有人关注的施工一线,扎根总承包,接受挑战,历经锤炼,把一个个项目实践当做不断学习、成长、进步的阶梯,一步步充实丰盈着职业履历,也一笔笔勾勒绘制着人生蓝图.....


本期受访嘉宾:

余少乐  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科创中心负责人

1

缘起牛首山,扎根总承包 

陈亮在《耘斋铭》中说:“工贵其久,业贵其专。”我们的第一份工作选择往往很重要,对于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影响深远。还记得当时我在同济大学校园里读博求学的四年光景,时常也听到周围学长、师友对于土木行业未来就业的思考。2013年左右建筑行业正值黄金岁月,房价一路高歌,带动了上下游几十个行业欣欣向荣,周围许多同学都以进入房地产企业为主要方向,在一场场房地产面试中不停忙碌。在当时近乎偏执的择业背景下,我却选择了很少有人关注的施工一线,这一切都是因为一场结缘之行。

2015年,我来到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江苏南京牛首山工程项目,解决大型异形曲面铝合金屋盖及支撑体系的施工难题。来到工程一线,方知学有所用。运用力学和结构知识真真正正地解决问题,为项目实实在在地创造价值,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也切实体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一线中”的真正意义。择一事专一业,不为繁华易匠心,从此以后我便坚定了进入施工行业的决心。

南京牛首山大遗址公园总建筑面积25.6万㎡,工程体量大,地质条件复杂,宗教文化建筑独具特色,结构复杂,采用了大量的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结合技术及新材料、新技术,科技含量高、施工难度大,是南京市、江苏省重点工程,也是中建八局的重点工程,同时也是我面临的一个较大的挑战。


南京牛首山大遗址公园

尤其是南京牛首山佛顶宫大穹顶,其采用自由曲面,形似袈裟,长约250m,宽约112m,高度56m,是当时国内外最大的异型曲面铝合金结构。在废弃矿坑中安装由几万组规格形状各不相同的构件的椭球形穹顶铝合金结构,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南京牛首山佛顶宫大穹顶

铝合金屋盖西侧沿外边线支撑于山坡,中间及东侧全部敞开,屋盖结构体系仅靠四根树状柱钢结构支撑(2棵大型树状钢结构柱、2棵小型树状钢结构柱)。2棵大型树状钢结构柱(北大树、南大树)是工程施工的重点和难点,南北大树均包括1个树干和12个树枝,大树最高点50m,每处支撑结构由12根八边形变截面钢结构柱构成,单个树枝最大重量71.14t,长52.66m,是目前国内外最大、单支最重、投影面积最大的树状结构柱

因此,钢结构柱的提升面临着以下施工难题:1)施工场地条件特殊,树状柱下方为已经施工完成的地下室顶板(厚度仅为130mm),最大只允许上75t汽车吊,操作平台薄弱;树状柱和周边建筑及山体都很靠近,场地狭小,树状柱投影面积大、位置较高,搭设满堂脚手架费时费工;2)双枝不等重且不对称,每组提升的2根树枝重量都不相同,而且平面图上看并不在一条直线上,树枝的提升运动轨迹不在同一个平面内,有平面外失稳的风险。


树状柱平面布置图

树状柱整体示意图

针对以上难题,结合学校学习的结构力学和施工知识,在导师张其林教授的指导下采用自平衡提升法,通过设置提升架,同步或者不同步提升一对或者多对树枝,在提升架设置一定数量的拉索平衡提升过程中的力,使得整个提升体系的力能自平衡。我们团队对同步自平衡提升、不同步自平衡提升、不同步带配重自平衡提升三种方案进行了比选,针对最重的南大树7号树枝(71.4t)采用3D3S空间结构分析软件,建立三种方案的整体分析模型,通过设计优化寻找最优方案。

方案一:同步自平衡提升方案

方案二:不同步自平衡提升方案

方案三:不同步带配重自平衡提升方案


其中方案三——不同步带配重提升方案利用三根小树枝作为配重,每根树枝通过两道拉索分别和塔架顶点和树干底部相连,形成一个空间整体受力体系,通过计算比选,选择方案三作为最终的施工方案,多加的两个配重和对应的拉索平衡了提升过程中的不平衡力,大大增加了结构的安全性。

为了保证提升过程可控,在提升过程中我们进行了结构受力监测,尤其是对关键点位进行变形和受力监测。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有限元计算的索力和监测结果较为吻合,主动索计算值和监测值的最大误差在4%以内;2号上背索的计算值和监测值的最大误差在10%以内。

检测点位布置示意图

项目现场工作照


通过南京牛首山佛顶宫项目的锻炼,我深刻地体会到在建筑结构建造过程中巧妙应用力学概念的重要作用。通过力学概念的巧妙设计把复杂的建造过程化繁为简,不仅能够安全高效的完成任务,还能创新施工方法。

南京牛首山工程先后荣获南京市优质结构工程、南京市建筑工程“金陵杯”、江苏省优质工程“扬子杯”、中国钢结构金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等荣誉。工程竣工使用以来,成功举办佛顶骨舍利世界供奉大会,累计接待游客达2000万人次,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南京牛首山佛顶宫

2

工程实践的锤炼

最近几年我主要还是在工程项目上,在工地上体验一座座建筑物的新生,也给了我很多感悟和思考。特别是那些在宁波国际会议中心、丽水会展奋战的日子里,我常常思索,人生就是一本书,每一刻都在书写自己的故事。工程干完之后,总想留下些什么。我虽不是大师名家,也想着对会议会展类建筑的施工做一个总结,一来是为后人提供一些参考,二来也算没有辜负那些拼搏的青春岁月

近年来,会展场馆的发展十分迅速,会展范围不断扩大,我们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承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会展综合体、国家重点工程——国家会展中心(上海)、“G20”峰会主会场——杭州国际博览中心、金砖五国峰会主会场——厦门国际会议中心、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场馆——宁波国际会议中心以及丽水国际会展中心等一大批助力大国外交的会议会展类项目。这些项目的落成不仅仅是八局名片中增加一笔笔浓墨重彩,更是我不断学习、成长、进步的阶梯尤其是我在负责宁波国际会议中心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对工程技术或者是人生的思考都有了新的认识。


宁波国际会议中心项目是以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准,富有中国江南韵味”的现代化国际会议中心为目标,用地面积22.7204公顷,总占地面积40万㎡,总合同额42亿元,是世界首座廊桥国际级会议会展中心。

宁波国际会议中心远眺

整个项目面临以下难点:

(1)超大规模复杂会议会展EPC工程总承包管理实施难度大。作为大型EPC总承包公建类工程项目,宁波国际会议中心融合基础设施、市政、景观、节能、特色房建等多专业,具有设计元素复杂、施工工期紧张等难点,建设规模超大,协调单位众多,各分包、设备、物资类采购单位共计229家,总承包管理实施难度大。

(2)临山跨河环境下江南特色廊桥会议中心建筑施工难度大。项目建设规划区域为原河道冲积平原,原始地基承载力差。建筑南北两侧均为山体,存在大面积破碎带,桩基需穿越破碎带,并进入中风化岩层,且工程桩有效桩长最长达80m,工程桩判岩及质量控制难度大;建筑被三条水系分为4栋单体,以高度集约的带状布局方式沿东钱湖水岸南北展开,多种类型复杂钢结构受限场地内施工困难;室外斗拱建筑造型屋面结构设计复杂;超长仿清水梳型挂板幕墙体量大要求高。

(3)江南特色甬派文化元素建筑会议会展功能要求高。作为高端国际会议中心,室内空间装饰与整体建筑外观风格定位需和谐统一,精装修工程标准高、要求高;在保证装饰效果的同时还需满足建筑外观、建筑消防等功能性指标,建造品质整体要求高。

宁波国际会议中心整体结构bim图

宁波国际会议中心平面布置图

宁波国际会议中心内部实景


面对以上难点,我带领技术团队开展科研攻关,形成了几项重要成果。

(1)创新了大型复杂会议会展建筑“四保”管理模式(保质量、保安全、保员工健康、保工期)。

针对大型复杂会议会展建筑工程总承包设计施工协同管理难题,建立了基于BIM协同的EPC一体化项目管理体系,从“架构、流程、导向、管控”等方面优化设计管理,总结了基于BIM+Dynamo+Python的数据与模型双向交互数字驱动技术,突破了大型复杂会议会展EPC工程设计管理难题,创新了大型复杂会议会展建筑“四保”管理模式(保质量、保安全、保员工健康、保工期)。

优化设计导向分析流程

Dynamo数据驱动  

 工程桩与地形模型


(2)国内外首次实现了临山跨河环境下江南特色廊桥会议中心建筑的高效安全建造,解决了跨越三条水系、呈带状布局的江南特色造型主体结构施工难题。

针对传统判岩方式判岩周期长、准确性差等难题,发明了临近山体超长嵌岩钻孔灌注桩判岩技术(ZL 2020 1 0811588.4),设计桩孔岩样捞取装置,实现超长嵌岩灌注桩的准确判岩并确定其成孔深度,保证了岩样的准确有效,同时与传统岩样捞取方法相比能够节省工期、降低造价,解决了千米级廊桥3650根桩基(80m)判岩难度大、质量控制要求高的难题。

悬挑脚手架布设

高度可调节性工具式基础

架体布设外立面图


(3)多维度呈现了江南特色甬派文化元素会议会展建筑特色,实现了大型会议会展建筑“江南特色”主题呈现。

针对室外斗拱廊桥建筑造型复杂、反拱木结构在自重作用下受力不利等难题,发明了斗拱廊桥反拱坡屋面结构建造技术(ZL 2022 1 0672453.3),通过直线型杆件的排列形成曲面的整体造型,设计了三向可调节铝合金格栅檩条连接装置(ZL 2022 2 3307746.6),解决了近10万个异形格栅檩条节点安装精度要求高、安装难度大的问题

针对仿木铝方通作为反拱造型廊桥吊顶材料时所带来的交错排布设计复杂、无可靠节点连接形式、空间错位构件不易定位、高空施工难度大等难题,发明了斗拱廊桥仿木铝方通吊顶施工技术(ZL 2022 2 3337215.1),进行了连接形式与安装方式的工艺创新,降低了现场施工的组装误差,提高了施工效率,实现了预定的建筑设计效果。

反拱廊桥坡屋面示意

反拱廊桥坡屋面成型展示

室外廊桥清水挂板示意


工程一线是我们工程人创新的源头,面对宁波国际会议中心工程,我们团队不畏困难,用时700余天,完成了40万平米世界首座廊桥会议中心的建造,在建造过程中针对传统中国特色元素如何展现,形成了多项发明专利,也帮助项目高质高效地完成了建造任务。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的相互融合更能碰撞出创新元素,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像宁波国际会议中心这样的建筑出现。

3

拥抱变换而笃定的未来

目前,新能源建设是未来一段时间的新机遇。我们中建八局也在朝着新能源大力转型,已经承接了包括中绿电新疆若羌400万千瓦光伏工程(全球单体光伏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项目)、中绿电新疆米东350万千瓦光伏工程,在内的多个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项目,确立了科创“333”的实施路径,即立足规划设计、综合建造、运营运维3个阶段,聚焦光伏、风电、储能3个业务方向,形成产品库、装备库、工艺库3类核心生产要素库,力求形成新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之前建筑结构微信公众号也发布了专访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新能源业务“333”技术体系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深入了解。

米东350万千瓦光伏工程

作为我个人,也是积极拥抱新能源发展的浪潮,深入西北光伏电站建设的沙漠腹地,致力于解决在极端环境影响下的超大型光伏电站建设难题。目前我们团队已在光伏领域开展3类、20余个研发子项攻关,有效助力光伏电站高效建造。

为应对沙戈荒恶劣环境,开发了免涂装耐候钢螺旋桩、轻质耐腐新型支架、抗风沙粒阻尼器等光伏新型低碳产品;研发了桩位自动放样机器人、智能无人多功能山地光伏钻机、大型新能源电站智能巡检系统等适应恶劣环境的新型建造装备及技术;开发了折叠光伏箱、光储柴多能互补微电网系统等人员生产生活保障产品。后续我们将继续解决沙戈荒地区大型光伏电站建设全过程中的痛点难点,更好践行我国双碳战略,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光伏产品系列展示

对于如何在新能源建设领域走深走实,我有以下三点思考

一是要注重技术创新,打造差异竞争优势。加快新型光伏体系、无人巡检系统等新能源工艺与智能装备一体化研发,积极筹备立项新能源领域相关重大课题和申报重点研发计划,加大对于基础技术的研发投入。

二是要聚焦落地应用,增强科技引领能力。以设计模块化、建材绿色化、生产工业化为抓手,大力发展新能源相关组件的产业布局,积极构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攻关技术清单,落地相关产品生产线并在项目推广应用,形成以新签科研产品销售合同额为指标的产品考核评价体系,促进成果转化、优化创新生态,支撑企业战略新型产业发展。

三是要积极拓展业务,深耕风电储能领域。紧跟全球风电技术发展趋势,加大对复杂风浪耦合环境下海上风电施工技术的研发投入,探索智能风电场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提升风电场的运维效率和发电效益;关注多种储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包括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抽水蓄能等,根据应用场景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技术路线进行布局。

未来我也将继续扎根工程一线,围绕“沙戈荒地区集中式大型光伏基地建设”重大难题,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采用工程调研、仪器研发、基础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手段,开展“沙戈荒地区大型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智能建造技术”研究;立足于设计、施工、运维三个建筑全生命周期阶段,开展新型施工技术与装备、生产生活保障产品、智能运维系统以及光伏设计优化等一系列的研究与研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建设效率,降低项目成本,保障工程质量。


个人简介

余少乐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2017年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进入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工作,现在担任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科创中心负责人,主要从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复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参与南京牛首山佛顶宫工程、宁波国际会议中心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获省部级科技奖6项,出版专著2部,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SCI检索20余篇,被引1000余次,参编国家行业标准6部,审查国家标准2部,入选202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明珠计划菁英人才、2022年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2022年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2021年上海市启明星计划、2021年浦东新区海博人才计划、第二届建筑结构行业杰出青年、第三届工程建设行业杰出科技青年,担任Journal of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杂志青年编委、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湖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


图片来源丨除特殊注明外,均由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丨时娇娇


原创转载请注意:原创文章48小时之后才能转载,且不能在文前和文中插入任何宣传性内容。在开头处应注明“本文来源:建筑结构(ID:buildingstructure)”。


推荐阅读

喜报丨《建筑结构》入选“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

建筑结构丨超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重点条文解析!

建筑结构·专访丨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新能源业务“333”技术体系

【积石山地震专访】甘肃省院江重阳副总工:闻令而动奔赴灾区一线,挺膺担当诠释行业责任

建筑结构丨同济大学张其林教授:钢和PEC结构全过程设计系统研发和应用

建筑结构丨一篇看完中国幕墙40余年演变史!

建筑结构丨季静、韩小雷教授:巴布亚新几内亚配筋砌块砌体震损评估与加固设计

建筑结构丨与山水相融之建筑——大禹纪念馆结构设计

【积石山地震专访】 甘肃省院黄锐副总工:应急评估排除隐患,震害研究防患未然

建筑结构丨这个冰雪世界竟然建在了矿坑里!它的钢屋盖要如何设计?

重要通知

11月28-30日·西安:第三届钢结构创新发展技术交流会

参编邀请

·边坡孤石防治、搅拌桩技术规程
·建筑智能化、产业化等技术规程
·减隔震、加固改造、停车库等技术规程

·钢结构钢材选用与检验技术规程

·回弹法检测、激光扫描法检测

·建筑消能减震装置认证标准

·混凝土模块化建筑、装配整体式钢骨架混凝土结构

·聚碳酸酯板屋面、建筑幕墙更新改造

·钢结构性能化设计、高强钢混组合结构

诚邀加入





在线教育






"读原文"免费注册结构云学堂

点赞

在看

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创刊于1971年,是中文核心期刊,建设部优秀科技期刊。主要栏目包括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空间结构、组合结构、地基与基础等方面的结构设计经验以及工程抗震、减隔震等相关问题的交流与讨论。内容以实用性、科学性、导向性和资料信息性为特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