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工业数据分析项目要求的交付形式不同。在装备制造研发企业,数据分析项目的交付形式通常是模型服务和数据服务。对于一个给定问题,把分析模型开发出来并严格验证,将分析模型及背后的逻辑交付给工业企业的数字化团队或研发团队,他们接手后进行后续运维与改进,以支持新型号的持续研发。在装备研发中,研发团队期望将研发设计与装备使用表现、运维故障关联起来,需要整合装备的全生命周期数据(覆盖了不同工况、地理环境、不同时空颗粒度的样本)。但在很多生产型企业,数据分析项目的交付形式是业务应用,并可能需要与现有系统集成,这样广大生产人员才能用得起来。当然,在工艺变化快或定制化生产企业,分析模型也是有效的交付方式,以保持与生产更新的同步。
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是用户对象(技术能力与考核体系)、问题类型(信息源、问题结构稳定性)的不同,见表1-2。在研发工作中,需求变化很快,很难形成稳定的应用需求,存在成熟的既有专业工具链,需要的是合适丰富的输入数据。例如,在风力发电机组研发中,10min的风资源数据、风功率曲线等数据是很多研发工作(风场设计、载荷仿真、控制设计、状态诊断等)的共性需求。共同的数据预处理模型甚至结果数据集,可以消除不同团队的重复投入,并且加速处理逻辑的收敛(如果存在缺陷,会更快被发现),对于提高团队协同效率有很大促进作用。
表 1 用户对象、问题类型对分析模型、数据服务和业务应用的需求
智能应用的产品经理很重要,往往需要精通业务,有深度的分解能力,以及巧妙的设计能力(深谙数据技术在哪些决策点上有用)。例如,知识图谱在工艺设计应用时,产品经理有两个选择:1)个性化推荐,选择某些重点环节,知识图谱挖掘通过推送类似案例、过去常出现的错误、某个问题历史上出现的频次和解决方案,在既有的设计工具环境中,通过插件机制,有针对性地提醒设计人员,从而提高工艺设计质量;2)“强逼”知识图谱工具把工艺设计的专业逻辑也完成,开发一套全新的智能化应用。综合来看,第1种方式可实施性更高,把各项技术的“擅长”之处有效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