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全国样板党支部书记
在教育岗位上
她启智润心、因材施教
她勤学笃行、求是创新
在教学生涯中
她荣获多个杰出奖项
她就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及院长助理
谢丽丽
教学艺术的践行者
打造铸魂育人的魅力课堂
“最开心的是看到课堂上同学们专注听课的眼神和不时的点头认同,当有同学说我的课是他最爱听的课的时候,那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谢丽丽微笑着说。
教书育人是谢丽丽发自内心热爱的事业,因为教学有方,她的课堂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她用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富有魅力的教学艺术,打破了思政课给学生的刻板印象,让思政课变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引人入胜。
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时代新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说的“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如何做到“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如何让思政课堂“活”“悟”“动”起来?对此,谢丽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育人”的根本是“铸魂”,“铸魂”的核心是坚定理想信念,“铸魂育人”最重要的是回应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使学生的内心更加充满力量。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基于此,谢丽丽依托我校自主设计的集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体的“三三制”线上线下混合思政课微教学平台,以学生的困惑点、关注点、社会热点为切入,以师生双主体融为一体,以“知识链”“问题链”“价值链”三链条贯通网络、课堂、实践三场域,探索思政课“一体三链”线上线下教学新模式。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谢丽丽用这一育人智慧回应学生的关注。面对00后大学生网络原著民这一显著特点,谢丽丽运用思政课“一体三链”线上线下教学新模式,课前通过线上教学平台推送任务和课前调查,把准学生思想困惑,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课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讲解点评的方式为同学们解决学习疑惑,使同学们在问题探究中释疑增信、提升能力;课后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成果展示与教师点评,深化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运用和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解与感悟。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谢丽丽用孜孜躬耕的态度创新教学方法。面对青年学生越来越多元的需求,谢丽丽创新实施多元方法教学,依托学校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和信息技术优势,将VR观影、体感控制、沉浸体验、弹幕评论……当下这些备受年轻人追捧的新潮方式,都引入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她的课堂,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态度发生明显改变:从低头到抬头再到点头,从课堂走向课外、校外,从线下走向线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知识理论学习到知识理论运用,再到理论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谢丽丽表示,通过教学改革实践,证明了思政课要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与专业、实践、生活相结合。她将不断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让道理入耳入脑入心,推进师生“双向奔赴”。
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让谢丽丽在思政课教学领域取得了不少成绩和荣誉,如获得了第三届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二等奖,她的微课作品入选第七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展播作品,她在自治区级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4项,她指导的学生也在广西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她多次受邀在校内外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分享。
谢丽丽回忆思政课教学展示比赛的校赛、区赛再到全国赛时的心路历程,她着重描述了备赛中对原有知识体系、教学逻辑推倒重来和打碎重建后迎来“脱胎换骨”的经历。她强调,成绩的背后,凝聚了数位领导、前辈、同事们的心血和集体智慧。这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她提出实行“以赛促教”的能力培养模式和“培育比赛”常态化机制,将参赛材料和心得体会与学院教师分享并承担“传帮带”责任,鼓励和帮助更多的青年教师在教学比赛中提升教学水平。
学术研究的耕耘者
科研与教学的双轮驱动
在谢丽丽看来,高校教师绝不是放任学生自发生长的“牧羊人”,而应该是用人类文明成果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养正者”,这就需要教师本身以学术为勤业,用科研提促教学。“把教学当研究、用学术讲政治”,她始终身体力行践行这一理念。她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绝不是枯燥的说理和空洞的说教,而是需要把“讲理”的教学过程奠基于“有理”的研究过程。
“自己有幸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就应该把它看成一种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谢丽丽说得很坚定。她认为教学和科研之间,不存在着谁优先的问题,两者同等重要。这两者的关系就仿若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她坚持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科研中解决难题,努力提升理论的阐释力和说服力。
近几年,谢丽丽的学术研究皆源于解决教学中学生思想困惑所需。比如针对思政课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弱化、教学形式创新性不足、实践教学实效性不佳、评价方式缺乏高阶能力评价等问题,她深入思考并研究如何改革创新。她担任负责人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获得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她的教学改革经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研究》被立项自治区级教改项目,这些思考均来源于教学,也服务于教学。
她努力提高“用学术讲政治、从政治中找学术、用学科讲学术”的能力和学术自信,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厅级课题5项,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注重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她深情地说,这种学术精神的接续和传承源自她的师门和学院良好的学术氛围,她也将追随自己的导师和前辈一步一个脚印,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生命的延续和理论成果的传递,培养更多的人才。
党建引领的先锋者
党建+大思政课的创新实践
对于谢丽丽来说,教学是乐业,学术是勤业,而党建则是志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第一党支部书记,谢丽丽一直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立足新时代铸魂育人新要求,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和党员的历史主动精神,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如何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优势,结合思政课的教学特点,不断扩展“党建+思政”的内涵和外延?如何推进党建与教学深度融合,构建“党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模式,讲好有“党味”的“大思政课”?
谢丽丽开始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她坚持支部工作以党建+教学为引领,聚焦高校思政课长期存在的教学场域区隔、教学过程脱节、课程育人各自为政等三大难题,带领支部党员积极主动探索新时代“党建+大思政课”教学改革,构建起横向贯通社会大课堂、纵向打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全时空教学、全过程互动、全课程育人”的“党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模式,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时代感和鲜活度,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师理论阐释力,讲好有“党味”的“大思政课”。
在她的带领下,党支部获得广西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南宁师范大学“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双融双促双提升,并引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铸魂育人,启智润心。谢丽丽说:“感恩这份职业,让我能够与青春为伴、与知识同行。我将保持这份执着与热爱,在铸魂育人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与学生一起奔赴山海、逐梦未来。”
星标南宁师范大学
点亮官微伴你的每一个瞬间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