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明天!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绘学科发展蓝图!

教育   2024-12-07 17:26   广西  

12月8日—10日

我校将召开

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24年学术委员会会议

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共绘实验室未来发展蓝图

与此同时

南宁师范大学八桂地海高端论坛

也将同期举行

为推动相关学科发展、

促进学术合作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会议主要内容

参会专家名单

学术报告专家简介



姓 名:傅伯杰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报告题目:地理学的灵魂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 EGU 洪堡奖章"得主。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特别是在耦合景观格局与水土生态过程、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优化方法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推动了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在 Nature 及其子刊、 Science 、 PNAS 等主流 SCI 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10部, Google Scholars 引用44200次, h - index 99(至2022.12)。2024年出版了《地理学的灵魂》(商务印书馆),总结了四十多年研究和教学中对地理学思想、方法和应用的思考。



姓 名:刘丛强 

工作单位:天津大学

报告题目:人类世-人类世科学-人类未来

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会士,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表层地球系统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国家攀登计划和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重大研究项目等项目负责人,在喀斯特地球关键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理论及应用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获得“侯德封”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贵州省“黔灵科技贡献奖”获得者,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姓 名:宋长青

工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报告题目:地理学本性与创新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担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主任。孢粉学会、青藏高原研究会、土壤学会常务理事;地理学报、干旱区地理、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等学术期刊副主编。多年来,宋长青教授专注于陆地表层过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并在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领域取得显著成果,推动了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尤其强调人文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当选2024年度中国地理学会会士。



姓 名:蒋忠诚

工作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

报告题目:基于岩溶关键带理论的广西地下河综合调控

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标准化组织岩溶专业委员会主席,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广西平果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和科学研究站站长,中国科协岩溶学科首席传播专家,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岩溶》杂志主编。一直从事岩溶水文地质、岩溶生态和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研究。主持国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多项,其中国际地球科学计划1项,国家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地调计划及工程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24部,编制国家标准2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项,其中一等奖6项。



姓 名:王克林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报告题目:喀斯特植被恢复与基岩风化养分释放的互馈机制及其碳汇效应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国家观测研究站站长,2001年9月-2013年2月所长,2013年9月-2024年1月所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从事喀斯特景观格局、生态过程与生态服务研究,成果在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发表。主持完成的洞庭湖流域环境变化与生态服务提升成果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西南喀斯特区域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服务提升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承担国家重点基金、区域联合重点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



姓 名:元昌安

工作单位:广西科学院

报告题目:北部湾陆海接力智慧渔场养殖装备与新模式

广西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教授。主要从事数据挖掘、智能计算、大数据处理方向的研究。现任第十二届广西党委委员,第十三届广西政协委员、科技界别召集人,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业委员会资深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主持和参与30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 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一项,863计划子课题一项,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一项,主持省级重大、重点项目四项。主持的项目中三项达“国际先进水平”以上。先后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三等奖四项,南宁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获广西教学成果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70余篇。



姓 名:黄鹄

工作单位:广西开放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激光雷达的茅尾海红树林生物量反演及其平台设计

广西开放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海岸环境演变与机理、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等研究。曾担任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广西北部湾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重点实验室”主任、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海洋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平陆运河河口海湾生态系统广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海洋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第四届《海洋工程》期刊理事会副理事长、广西向海经济专家委员会成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子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科技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多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60多篇,获专利授权20多项,多项建言献策被自治区人大、政协采纳。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类)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姓 名:刘敏

工作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报告题目:GeoAI:环境和灾害地理研究案例与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地理专委会主任,中国环境学会沉积物环境专委会主任,国际城市气候变化网络亚洲中心主任(UCCRN),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务院学科评议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与环境地理学及环境地理大数据研究工作。已在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学通报》《地理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及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项。



姓 名:黎夏

工作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报告题目:GeoAI与地理模拟

华东师范大学科学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专家,国家人事部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模型与地理信息分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时空信息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自然资源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地理元胞自动机、多智能体与空间优化、高精度全球土地利用变化建模与环境影响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地理模拟系统理论,研发了GeoSOS系列地理模拟与优化软件,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空间优化等领域。出版著作8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Sustainability等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多篇论文成果位列SCI地理学领域引用前1%,多次入选 El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中国地理科学十大研究进展”。有关研究被同行评价为先驱研究。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地球科学奖。



姓 名:戴志军

工作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报告题目:河口红树林湿地修复与营林技术探讨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流域-河口陆海相互作用、河口及海岸动力地貌过程、海岸资源规划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曾先后获上海市科技启明星(2006)、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2)资助和中国自然资源学会青年科技奖(2013),提名国际水文科学协会杰出青年水文学家奖候选人(2016),获上海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科技(自然)奖励4项。已发表文章130余篇,专(编)著4部,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Marine Geology、Journal of Hydrology、Geomorphology、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SCIE杂志上的文章有40余篇,所发文章被SCI他引500余次。2024年11月,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修复策略,在红树林苗木培育、移植栽培、种植地生境改造与种植后养护技术等方面取得原创性突破,不仅攻克了红树林生态修复的技术瓶颈,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强大动力。




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介

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宁师范大学)(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 Change and Resources Use in Beibu Gulf, Ministry of Education,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1, China. 简称KLGER)始建于2002年的广西高校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于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并于2014年12月17日正式批准为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0年顺利通过第一次评估,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实验室主任分别由傅伯杰院士和胡宝清教授担任。

实验室遵循“五个更大”和壮美广西的战略需求,以广西北部湾海岸带为核心靶区, 面向桂西南喀斯特、西江流域和东盟边境延伸的脆弱复杂山-江-海-边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3S技术、数据挖掘和模型模拟等特色技术,设置陆海环境演变机制及其区域响应研究、山江海地域系统耦合与可持续性研究和陆海生物多样性及资源持续利用三个研究方向,同时衍生建设生态遥感国际联合实验室等5个省级、校级实验室和山江海人地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5个省级研究中心(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特色智库), 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社会服务等链条式研究,在海岸带资源环境、喀斯特生态环境、边境环境与地缘发展、遥感监测与空间大数据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实验室构架清晰、组织明确、功能完备,下设4个研究中心,即人地耦合与乡村振兴、环境演变与区域响应、海洋牧场与智慧海洋、地标作物与智慧农业等研究中心,在山江海人地系统耦合与国土空间优化(喀斯特、流域和海岸)、斜坡带-海岸带环境演变与区域气候变化响应及人类活动、陆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恢复和国家公园建设、北部湾海洋动力过程、生态环境效应及其海洋牧场应用、面向地标作物+智慧农业的互联网+遥感与大数据技术应用等研究领域取得系列成果。实验室还拥有10个测试分析专业实验室、弄岗喀斯特生态系统等8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数据与空间信息处理中心和成果转化与科技扶贫应用中心等技术平台。实验室总面积达46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超过3500万元,具备承担各类科技创新与任务攻关的能力。

基于“引进人才、外聘专家、自我培养”的团队建设模式,实验室现已凝聚一支学历层次高、创新协同能力强、职称与年龄结构合理、学术地位较高的研究队伍。实验室现有科研人员117人,其中固定人员70人,流动人员47人。研究人员中,拥有国家优青、中科院百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八桂名师、广西特聘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广西高校海外百人计划、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省部级人才20人;具有博导资格14人、正高级职称26人、副高级职称30人;博士学位者62人,海外经历者10人,40岁及以下人员29人,逐渐形成一支人员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学术造诣深的创新团队。

实验室科研基础扎实,创新能力突出,成果丰硕。近年来,实验室承担各类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400多项,累计科研经费1.4亿元;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6部;获得或申请国家专利58项、登记软件著作81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奖14 项,广西社科优秀成果25项。

实验室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现已拥有自然地理学、软件工程、区域经济学和应用数学等自治区(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拥有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区域环境学、土地资源管理、区域经济学和旅游管理等二级学科硕士点,现为广西地理学一级博士点授权建设点和地理学广西一流学科建设单位。实验室设立大学生培养创新基地和广西海洋科普和意识教育基地,开办了北部湾海岸带科学与工程、喀斯特生态环境与石漠化治理和西江流域生态环境与综合管理等创新班。实验室现为广西第一批院士工作站、广西西江流域生态环境与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广西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研究人才小高地、北部湾海岸带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的支持或支撑单位。

秉承“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实验室将紧密结合 “沿边、沿海、沿江”的地缘格局优势,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发展道路,争取成为区内一流、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北部湾资源环境大数据与决策支持智能服务、平陆运河绿色廊道建设关键技术、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治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研究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并实现“立足广西,面向中国-东盟”的建设目标。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广西地表过程与智能模拟重点实验室简介

瞄准脆弱区复杂人地系统科学国际前沿,聚焦“一带一路”倡议和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向海经济等国家战略,以构筑西部陆海新通道、山江海人地系统新支点、特色农作物与海洋资源利用新地标为主旨,立足广西独特区位优势,探索广西特色自然地理要素特征及其变化的机理机制,与其产生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响应。通过探索发现其演变规律,以及自然和人文驱动要素的归因,以推动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科技创新,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东盟经济圈,促使广西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实验室以地表过程与人地系统耦合、地理环境监测与智能模拟、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为研究方向,组建地理综合、生物地理、生态遥感、海岸海洋和农业信息等研究团队,开展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广西)-东盟“山-江-海-边”复杂空间的景观格局-过程-功能及其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为主线的科学研究。

重点研究内容包括:

(1)基于区域研究的视角,立足于“山-江-海-边”过渡性国土空间特征,通过“要素-过程-格局”的综合研究模式,探讨中国(广西)-东盟脆弱区(如喀斯特区域)地表过程与人地系统耦合机制,为山水林田湖草统筹共治奠定理论基础。

(2)基于生态风险管理的视角,以复杂性思维和人-水和谐理念为指导,以西江-珠江流域、北部湾独流入海流域为重点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监测分析、3S 技术、模型分析和系统模拟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对流域社会-生态系统动态监测-耦合机制-生态风险-情景模拟-综合管理-战略决策进行集成研究,构建陆海统筹管理模式,促进广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3)以在桂西喀斯特地区、北部湾海陆交错区及周边东盟地区的生态脆弱区为主要研究区域,构建卫星、无人机遥感和地面观测等相结合的多尺度生态系统观测框架,形成了“水 - 土 - 气 - 生 - 人”大数据监测体系,阐明地表关键带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过程的机理,服务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4)基于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尤其是陆海旅游物流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模拟技术,以区域/流域一体化为主线模拟研究自然资源环境、城市、产业及政策等的相互关系,促进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

(5)基于国土空间资源禀赋及社会经济发展要素变化,推进国土空间优化配置探索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乡融合、乡村重构、中国-东盟边境国土安全形态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服务于边境国土开发与边疆稳定。在此基础上建立广西地标作物栽培技术服务体系,探索扶贫产业链条和乡村振兴培育路径,构建乡村振兴北部湾样板,助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实验室秉承“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广西“沿边、沿海、沿江”的地缘格局优势,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发展道路,争取成为区内一流、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广西人地系统多学科交叉创新、区域地理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中国-东盟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高地,并实现“立足广西,服务西南,融入大湾区、面向东盟”的建设目标。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会务与交通

学校地图


星标南宁师范大学

点亮官微伴你的每一个瞬间



 精彩回顾 

斩获6个一等奖!再创新高!🥇🥇🥇

最后十五天!大雪兆,研梦圆🧾⌛🌈

一起探索NNNUer的“出框”日常!

南宁师范大学

来源 | 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版面编辑丨唐羚羚 罗雨欣
一审一校丨莫惠婷 庞雯楣
二审二校丨甘友桓
三审三校丨李树玲

南宁师范大学
本平台旨在加强学校与广大师生的沟通,为师生提供真实、客观、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传播正能量,凝聚师生力量,共建和谐校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