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9口之家
李享知是“老牌高中生”,于1975年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他曾在村里担任过村主任,并当选为乡镇人大代表。1993年妻子病逝后,独立撑起家庭。
后来在乡亲们的热心撮合下,他与李水英共同组建了新的家庭。李享知肩挑重担,不仅要抚养三个尚年幼的子女,还要照顾聋哑且残疾的哥哥。
与此同时,李水英也带着自己的三个女儿走进了这个家。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的家庭却洋溢着和睦与温馨。李水英对孩子们无私付出,孩子们对她充满了敬爱与依赖。
李享知是家人心中的支柱,尽管生活给予他的是无尽的艰辛,但他从未有过抱怨。
然而,生活的磨难并未就此停止。不久后,李水英被诊断出患有类风湿关节炎,还需要长期吃药治疗。
虽然无法再从事重体力劳动,但她依然坚持养猪、养鸡,尽力维持家庭运转。
这样一来,原本七口人的家庭,瞬间增加到了九口人,而家庭的经济支柱,也几乎全部落在了李享知的身上。
加上家中六个小孩都要上学,一年学杂费就要6000多元。他坚信,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钥匙,只要孩子们能够有出息,再苦再累也都是值得的。
为了养家糊口,李享知独自一人承包了十多亩田,硬是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养活了一家人。
孩子们懂得父母的一片苦心,个个勤俭节约,学习刻苦。
李享知向孩子们保证,只要他们愿意读书,无论家里多么困难,他都会竭尽全力支持他们完成学业,哪怕需要砸锅卖铁也在所不惜。
教育差异,人生分岔
大女儿李小玲曾写下一篇《父爱如山》回顾父亲对她们的爱与支持:
“生活虽然艰苦,但是父亲一个人默默承担起全部的重担,拼尽全力给我们营造一个充满温馨与爱的家,却连一句抱怨的话都没有对我们说过。他总是教导我们说,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有出路的。他那乐观的精神、坚毅的目光至今都深深影响着我,似我人生路上的指明灯,指引着我努力前进。”
在李享知的关爱与激励下,三个继女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她们不仅多次获得省、市、县的“三好学生”称号,大学期间,懂事的她们靠奖学金和勤工俭学,为父亲减轻了不少负担。
2004年,大女儿李小玲顺利考入湘潭大学,并在学业上不断进取,最终在2010年成功考入中国科学院攻读研究生。
2005年,二女儿李小玉在高考中一举夺魁,以状元的身份被武汉大学录取,毕业后又成功申请到美国林肯大学的研究生项目。
而2008年,小女儿李冬冬也凭借出色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并在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攻读在职研究生。
相较于三个继女对学习的执着追求,李享知的三个亲生孩子似乎对学习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他们在完成初中教育后,便选择了进入社会开始工作。
对此,李享知表示了充分的理解与尊重,他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
他特别提到自己的亲生大女儿,她是家里最勤劳的孩子,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经历了许多艰辛。每当想起这些,李享知都感到十分内疚。
他常常思考,如果家中的经济压力没有那么大,没有那么多继女需要照顾,他可能会鼓励自己的亲生孩子继续学业,追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解开父亲心结
李享知在面对亲生孩子与继女之间显著的学历差距,他内心的愧疚感愈发沉重。
然而,女儿李海英却以乐观的态度看待这一切,她认为父亲是个好人,他的每一个决定都有其独特的道理。当她从旁人口中得知父亲因自己和两个弟弟未能继续深造而郁郁寡欢时,她的眼眶湿润了。
原来,父亲一直将这份对亲生孩子的愧疚深藏心底,成为了他多年来未曾揭开的伤疤。
但是李海英深知父亲对六个孩子都是一样地疼爱,她和两个弟弟也从未因此而对父母产生过丝毫怨恨。为了让父亲走出阴霾,她决定录音向父亲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在录音中,李海英深情地说道:自己现在已经成家立业,为人妻、为人母,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父母当年的艰辛与不易。她表示,自己永远不会责怪父亲,因为父亲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太多。她为自己能有这样一位无私奉献的父亲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李海英那番真诚的话语,终于让李享知解开了多年来的心结。
二十多年来,李享知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支撑起了这个九口人的重组家庭,并且成功地将三个继女培养成了名校的研究生。
李享知的三个继女不仅聪明伶俐,而且善解人意;而他的亲生孩子也同样继承了父亲的善良和大度。现在,儿子在老家为父亲建造了一座小楼,曾经那个在村里特殊的九口之家,如今已经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生活。
李享知用半生的努力,换来了今天的丰收。愿他们一家在未来的旅程中,继续收获更多的幸福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