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水“清风之旅”感知“古城廉韵”

民生   2024-11-07 20:30   云南  



廉洁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建水县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推出“清风之旅”旅游路线,让人们切身感受藏在文物古迹、革命旧址中的廉洁思想,古圣先贤、清官廉吏的嘉言懿行,从而达到见贤思齐、廉润身心的目的。






府衙遗存中的“廉政为民”之道



戒石坊上的“公正廉明”。跨过临安府署里的仪门,一座宏伟的石构建筑“戒石坊”格外醒目,正面书有“公生明”三个大字,意为“只有做到公平公正才能明察秋毫,明辨是非”,警示为官者要爱护百姓,不做贪官污吏。背面拓有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题写的《戒石铭》“尔奉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意思是说作为一名官员,你们的俸禄,都是来自百姓的辛勤劳动,百姓容易受到虐待,但上天难以被欺骗。以此来告诫为官者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手握公权,就要为民办事。

忠孝廉节碑里的“嘉言善行”。清廉是为官从政者应当坚守的底线。府衙忠爱堂右侧立有“忠孝”“廉节”两块石碑,为清雍正六年(1728)临安知府栗尔璋手书,是为官者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忠,就是要诚心任事,正直厚道;孝,就是要敬顺父母,尽心奉养;廉,就是要清廉俭朴,品行端方;节,就是要节制自律,坚守气节。石碑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和警世价值,其所蕴含的尽忠职守、廉洁奉公的价值观具有深刻的意义。

廉洁楹联中的“为民情怀”。走进临安府署,各房、门、厅等处镌刻着众多的楹联(牌匾)等40余副。这些楹联多是封建官吏题联明志、告诫部属、戒约自勉之作,其内容丰富、针对性强,体现了有远见卓识封建官吏的抱负、政愿、治安、修身等重要为政思想,至今还闪烁着它的思想光芒。“忠爱堂”门柱上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管不辱,谁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对联揭示了官民关系,充分反映古人当官为民的思想理念和自律修养的传统文化美德。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山东省荷泽市考察时,也曾给参加座谈会的官员们推荐了这幅楹联,引起广泛关注。类似的楹联还有府署大门两旁“治临安,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邑民,十年踏地脚跟牢”;“仪门”上的“民情虽有顺逆,从修齐治平可造盛世;官品本无高下,能公正廉明才是青天”;正堂“明镜高悬”匾两旁的“水可载舟水亦覆舟,掌舵应先知水性;民殷兴国民贪伤国,当官务必察民情”;“宣惠堂”前的“民心即在吾心,信不易孚,敬尔公,先慎尔独;国事常如家事,力所能勉,持其平,还酌其通”等,不仅体现了儒家的民本仁爱思想和忠孝观念,也蕴含了现代社会治理中公平正义、责任担当和自我约束的精神。

清官循吏中的“遗痕印记”。翻阅历代临安官员名录,一些名宦循吏、清官贤令兢兢业业干事,勤勤恳恳为民事迹跃入眼帘,时至今日,还可看到他们在兴修水利、勤廉从政、义行善举等的方面的历史遗存。

干练知府赖瑛,在任期间,组织官兵疏浚泸江河河道,打桩培埂,在河堤两岸种柳。几年后的泸江河畔“密柳成排,柳荫匝地,细柳拂水波,人在柳下行”,成为建水古十景之一——“泸江烟柳”;对洗马塘进行疏浚、平整,在塘中种植荷藕。自此,洗马塘内“荷叶盖绿水,四面飘荷香,烟霭浮塘面,芙蓉披红鲜”,成为滇南最早的城市公园(今小桂湖公园)。清廉知府张玉树,在升任云南临安知府后,不仅清廉自守,还捐出自己的禄米数百石,设立义仓,以备荒年赈济灾民。两年间,重修文庙,复“泮池”旧制;重修关帝庙、城隍庙、黄龙寺、董庄愍公祠,将学政考棚坐号以石易木,继修书院、河堤,宵衣旰食,积劳成疾,卒于任上。临安百姓感念其功德,自发组织为他守灵,男女老幼皆穿白戴孝,整个临安城一片雪白,时称“临安一片雪”。有记载称其“性清廉,不受馈,勤于诉讼,审断如神”,“年六十卒于官,临人悲号送梓归”。“两度知府”栗尔璋,其两度出任临安知府,任期内勘察泸江河沿途水文情况,走访民情听取民意,制定措施治理泸江河水患;捐出俸银,号召社会捐资造桥解决群众出行问题,至今其亲自题写的“天缘桥”桥名和撰写的《新建天缘桥碑记》还矗立在桥上,向后人讲述着曾经的过往;手书的文庙“太和元气”坊恢宏大气,政绩可圈可点。“淡墨探花”王文治,任期内,他的足迹遍及临安府境内的建水、开远、石屏、蒙自、个旧、通海以及滇南各地,留下了大量诗篇墨迹,现在临安府署中原址复建有王文治书房,东门“朝阳楼”、文庙“先师庙”为其亲笔书写。

交流任职里的“回避制度”。回避制度是我国传统的重要任官制度,始于东汉,后为历代沿袭,至清代已形成一种非常重要的人事管理制度。明朝规定“南人官北,北人官南”,清朝进一步细化,有“本省人不得在本省任职;非本省人,但原籍与任地相距五百里以内,也得回避”的要求。其目的是为了杜绝官员由于种种人情网络的牵制而渎职徇情、营私舞弊,客观上遏制了官场各种盘根错节的关系。在临安府署中有一张临安知府籍贯地图,上面展示从明洪武十五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529年中,担任过临安知府的184人(其中明代59人,清代125人)的籍贯,他们大多来自满洲(包含黑龙江、吉林、辽宁三地)、江苏、四川、江西、湖北等地,这为我们研究古代官员交流任职制度提供了参考。


文庙遗迹上的“儒廉结合”印记



乡贤事迹中的“廉洁本色”。建水文庙里的乡贤祠,陈列着36位建水人出去做官颇有政声的官员。

廉明知府张隆,任杭州知府,浚西湖,维修白堤、苏堤,治理彰河,政绩优异,清正廉明,得以觐见皇帝。后因母亲病逝,回乡守墓。明代嘉靖年间建水首祀四贤祠,张隆居四贤之首。状元杨升庵称赞张公“官处脂膏不自肥,润西湖广其利,彰水安其锸,考绩三年,最于全浙”。申法御史傅为詝,乾隆年间任贵州道监察御史、奉天府府丞,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力主去奸民,除冗苛,申法禁,清狱讼而端风化等,人称“直谏名臣”。后以赡养老母告假归家,著书立说。著有《读礼偶存》《读汉书论》《藏密诗抄》等,卷帙浩繁,实为大儒。慈惠吏儒张履程,乾隆举人,先后在陕西大荔、华阴等县任知县。居官慈惠,唯民为亲,开仓出麦,赈济灾民,督工开河,勤治水患,免劳役,垫课税等,每离任老幼泣送,爱民如子,还乡后主讲崇正书院。诗作有《彩云百咏》《彩云续咏》等。所咏史事,可补志乘之缺,为云南方志界所推重,有“出为名吏,处为名儒”之赞。四次却金萧崇业,在出使琉球期间,倡廉且“四次却金”。到达琉球后祭礼结束返回“天使馆”时,二位琉球官员突然拿出两块金饼要送给萧崇业,以感谢他对先王的祭祀,被萧崇业婉拒,还亲笔致书世子尚永,说明原委。接下来,琉球官员又分别在册封大典、告别宴及随同萧崇业一起到中国谢恩之时,分别拿出金银宝器答谢萧崇业,均被断然谢绝。其“四次却金”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后世子孙,并作有《却金行》一诗,教育后人要廉洁自守、轻财重义。

文物古迹中的“儒廉遗痕”。穿过文庙泮池,“礼门”“义路”牌坊静立于唇台两旁,向世人展示着孔子的廉政思想。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 在传统道德伦理的文化中,“礼义廉耻”是一个集中成果和体现。历代的统治者和思想家,在面对治国安民之要务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治民的首倡:“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门、义路两座牌坊,就是警示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要以“礼义”做为行为准则。驻足于杏坛,周围石刻中的儒家“修身之道”涤荡身心。如《论语·源源》: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已正,孰敢不正?”,意思是:季康子向孔子问起政治的事,孔子回答:“政就是端正的意思,你带头端正了,谁又不敢不端正呢?”。《论语·为政》子曰:道之于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孔子说:用政法来诱导他们,使用刑法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心归顺。

华英/摄

革命旧址上的“爱国情怀”。

文昌阁中的“燎原星火”。文昌阁曾是中国共产党滇南地下负责人张华俊1947-1948年间进行革命活动的地方。1946年7月,国民党特务在昆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李闻惨案”。省教育厅加强对省立临安中学(现建水一中)的控制,国民党派特务对临安中学进步师生进行监视。国民党建水县教育会提造罪名,向省民政厅诬告刘宝煊,要求对其“依法究办”。刘宝煊、方仲伯被列为国民党云南省警备司令部的通缉对象。8月,刘宝煊被迫辞去省立临安中学校长职务,与方仲伯一起到澄江隐蔽。随后,学校的党员也离开了临安中学。以此同时,省工委决定滇南党的工作由张华俊负责。为了方便工作,张华俊由石屏宝秀中学到临安中学任教,是当时临安中学唯一的党员,文昌阁成了滇南地下党开展革命活动的秘密据点。

残缺基石上的“弹痕遗泪”。1941年4月16日、18日及5月7日,日本飞机共计十五架次连续三次轰炸建水县城。在4月16日轰炸文庙时,投掷数枚炸弹,其中一枚落在文庙大成门古建筑基石旁,爆炸后的弹痕遗留至今,另外的数粒炸弹弹片残留在左侧柏树树体中。通过参观革命遗址,开展红色教育,让人们亲身感悟革命先烈心系群众、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赓续红色精神,在党性锤炼中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防线、涵养清廉本色。同时也警示我们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稳定的生活。


氏族宅院里的“家风故事”



建水建城1200多年来,人们通过耕读传家,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祖训”“家训”等家风文化。

朱氏家族的“朱子家训”。在素有“滇南大观园”之美誉的朱家花园,从《朱子家训》及“循规蹈矩”“谨言慎行”石刻中,我们了解了朱氏家族的立身治家处世之道。其中家训对后世影响深刻。如“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生骄态者,贱莫甚”“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张氏家族的“百忍家风”在建水团山古村,家家户户门房、板壁、门窗等布满寓意家风家训书法绘画,主题均围绕“忍、善、勤、德、孝、俭”等传统文化。张氏宗祠里的“兵书三卷桥边授,忍字百篇家内存”“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等对联及《百忍歌》,展示着张氏家族“百忍家风”的文化氛围。曾氏家族的“书香世第”。位于东林寺街的曾家大院,“八字”花大门上方高悬“书香世第”几个大字,左右门联上题写着“三省传家承燕冀、一经教子绍箕裘”,曾姓后人世代遵循“孝友传家”祖训和“书香世第”的耕读家风。


临安商帮中的“诚信经营”准则



在《水浒传》第三回有这样的描述:“入得城来,见这市井闹热,人烟輳集,车马軿驰,一百二十行经商买卖,诸物行货都有,端的整齐。”昔日的临安城亦是如此。查阅相关史料,到民国30年后建水本地商号已经有400多家,达到了鼎盛时期。而借助临近边境的优势,建水本地商帮大量从事采矿、进出口贸易等业务,呈现出繁盛之势。

刘坤/摄

建水商帮的“诚信印记”。建水商帮,在临安商帮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曾经“金临安”的真实写照,在商贾贸易中,他们恪守着“公平买卖、诚信经营、童叟无欺、善举应乡”的经商之道。如“义成号”商号,道光年间建水罗姓商人开设,主要从事红糖、铁锅、鞍具贩卖转销等,因信誉较好,经营有方,至1944年有资本10余万元,总共经历了5代人,1952年停业,为建水文献记载中开设较早、经营时间较长的商号。“朱恒泰”商号,建水县人朱广福在个旧矿山创办,主要从事开采、冶炼、运销大锡,为临安商帮中的首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衰败停业,建盖的园林式住宅和宗祠——朱家花园至今还在向世人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团山商帮的“勤俭持家”。在锡都个旧,活跃着一批来自建水团山的张姓走厂人,他们吃苦耐劳,严以律己,百忍成风,通过团山村脚的驿道和富起来的走厂人,在个旧实现了生存和致富的愿望,被世人称为“团山商帮”。富起来的团山人没有贪图享乐,而是将大量财富带回建水,择地起屋,聚族成势,建成了具有滇南乡村特色的风貌建筑,被世界濒危遗产基金会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遗产名录”。

建水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儒家文化、廉政文化、民俗文化、家风文化深厚,为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廉洁因素提供了丰富素材,我们将不断丰富“清风之旅”廉洁文化内涵,持续深化廉洁文化建设助推清廉云南建设建水实践走深走实,不断涵养廉洁正气。


来源:县委宣传部

编辑:高铭睎

审核:苏浩伦

法律顾问:云南毛荣芳律师事务所 毛荣芳律师 13808775229








古城建水
开展新闻宣传,为建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舆论支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