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苔藓,从拍“写真”开始

文摘   2024-11-16 10:07   贵州  


苔藓植物作为植物王国中的小矮人, 由于其娇小的身形和彼此之间“难以区分” 的外貌,虽“天生丽质”却不为人们所熟识。在大多数人眼里,她们就是“青苔”,或者即使能说出“苔藓”两个字,但总是会冒出这么一句:都长一个样。包括我身边所熟悉的一些其他植物类群的分类学老师,几乎都对苔藓植物“两眼一抹黑”。这些足以说明这一类群的“难搞”。

实际上,苔藓植物同其他高等植物类群一样形态各异,在识别过程中同样有规律可循。对于初学者,在具备一点基础知识之后(最低要求就是能大概将苔藓与其他植物类群,包括藻类、地衣、蕨类的原叶体,以及一些体态细小的种子植物或幼苗等区分开来),我们不妨俯下身来,从给她们拍“写真”开始,逐步地认识这些可爱的小精灵。

一般来说,给苔藓拍照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野外拍照和显微拍照。对于苔藓拍照,谈不上专业,谨根据本人40余次野外考察和一些室内鉴定工作的经历谈一点自己的经验。

野外“写真”拍摄
 
拍摄地点最好选择农村或者郊外,毕竟苔藓更喜欢人为干扰较小的环境。当然,如果去真正比较“野”的地方,要事先做好规划,尽量结伴而行,做好防护措施, 切不可大意,安全永远是出野外首先考虑的问题。另外,如果你身在南方城市,城市当中可能也不乏一些好去处,比如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甚至在房前屋后也或多

或少有一些“近人”的苔藓种类。拍照时间最好选择雨过天晴的清晨,这个时候苔藓吸饱了水分,完全恢复了生机,有时表面还挂满了露珠,在晨光的映照下最为美丽动人。但是,拍照的时候苔藓上的露水也不能太多,以免掩盖了她们本来的面貌。如果久不下雨,也没有关系,出门时不妨带上一个装有水的小喷壶,拍摄前给她们来点儿“人工降雨”。至于拍照设备,最好是微单(本人没有用过,但听业内摄影大佬说较轻便、拍摄效果不错)或单反相机配微距镜头(不过单反有一些弊端,比如比较笨重、架设麻烦等,如果你是团队出行, 往往会因此掉队),或者带微距的轻便相机(好用、携带方便,但是太小的种类拍不清楚)。不管用什么相机,最好配一个小三脚架。另外,现在许多智能手机也有微距拍照功能,甚至可以加装一个手机微距镜头,但个人认为手机拍摄功能远远比不上专业相机。为了方便观察这些“小矮人”, 还要带上一个简易的放大镜 。万事俱备后,就可以出发了。至于拍摄技巧,个人觉得见仁见智,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拍摄清楚,能反映出苔藓的一些基本特征即可, 不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如果遇见孢子体,特别是成熟的孢子体,一定要拍。我觉得老一辈苔藓工作者赋予了苔藓十分优雅的中文名字,不仅用“苔”“藓”“角苔”来区分不同的类群,而且还常根据苔藓的形态特征来起中文名

(当然,拉丁名很多也是根据形态特征来命名的),其中不乏根据孢子体特征进行命名的种类,比如大帽藓属Encalypta 、提灯藓科Mniaceae、仙鹤藓属Atri chum 、短颈
藓属Diphyscium 和丝瓜藓属Pohlia等,我们通过孢子体的照片就能知道个大概。
另外,还有一些种类虽然并非根据孢子体特征来起中文名,但是孢子体的特征在分类上其实也十分重要,比如蛇苔属Conocephalum、地钱属Marchantia、南溪  苔Makinoa crispata和毛地钱Dumortiera hirsuta等。


所以,我认为拍苔藓时,孢子体尤其不能放过,它们不仅长得好看,而且有利于苔藓识别。但是,苔藓的孢子体世代要比配子体世代短暂,也就是说孢蒴可能不容易看到。据我个人经验,在南方地区,苔藓植物十分喜欢在冬末春初长孢蒴,这可能是因为持续的阴雨和低温使蒸发量减少, 导致空气中长期保持相对较高的湿度,使得植物体表面长期存在一层“水膜”,从而有利于苔藓完成受精过程。当然,北方由于这段时间正是冰雪覆盖的时候,可能并非如此,南方的朋友不妨选择每年的12月至次年4月出野外,既可以拍摄到漂亮的照片,又可以很好地避开蛇虫(南方的毒蛇、毒虫是很多的!)。
( 2 )如果野外碰不到孢子体怎么办?没关系,只要配子体拍清楚了,有时也能达到“ 看图识苔藓”的目的。拍摄时尽量将苔藓的分枝方式 、叶片着生及排列方式 、芽胞着生方式 、干湿两种状 态下的不同形态等拍清楚,比如羽枝藓属Pinnatella 、虾藓属Bryoxiphium 、雉尾藓属Cyathophorum、赤藓属Syntrichia、同蒴藓属Homalothecium 、浮苔Ricciocarpos natans和壶苞苔Blasia pusilla等。有时即使是配子体,如果有局部特写,也能辨别到种, 比如齿边光萼苔Porella stephaniana。


(3)光有孢子体或光有配子体都不算完美,“孢子体+配子体”才能全面展示苔藓的风采,比如韩氏真藓Bryum handelii和尖叶油藓Hookeria acutifolia。
(4)另外,生境和植株大小等也需要进行拍摄或简单测量,并做简要的记录。
(5)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采集一些标本作为凭证。

显微镜下“写真”拍摄

这一部分主要适用于想要深入了解苔藓植物的人群或者研究苔藓的专业人士。首先,对苔藓标本各部位进行解剖,然后制成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这是鉴定和认识苔藓的必经之路,没有捷径可言。所以, 如果你是一个爱好者,有时想准确认识她们,显微观察并拍照必不可少。专业科研机构或高校一般都配备有显微拍照系统,但价格昂贵,普通人确实承受不起。但是,如果你真想进一步认识苔藓,一台普通光学显微镜应该还是可以承受的,便宜的几百元至千余元就可以买到。那么,普通显微镜如何拍显微照片呢?其实很简单,只需搭配一个有拍照功能的手机即可。基本步骤就是:


首先,将苔藓标本仔细解剖,制成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在想要的放大倍数下调节清楚。如果你是近视眼,最好用“裸眼观察”,因为如果戴眼镜看的话可能对不上焦,到时就要腾出手来操作显微镜,从而增加拍摄难度。然后,用手机的摄像头对准显微镜的一个目镜(最好是左边的目镜)。这一步最好两只手都用上,左手拇指和食指轻轻扶着手机顶部,另外几个手指轻轻扶着左边目镜下部,同时右手用同样的姿势扶着手机底部和右侧目镜下部。此时手机背面可以轻轻靠在目镜边缘以方便固定, 同时手机摄像头尽量贴近左侧目镜。接着轻轻挪动手机摄像头,先找到从显微镜发出的亮光,再慢慢移动,使得显微镜中的影像(最好是整个圆形影像)完全呈现在手机上,这时候再稳住手机。最后,腾出左手的拇指或食指对焦,再腾出右手的拇指或食指进行拍照。至于难度嘛,就四个字:熟能生巧。当你照得够多时,手机摄像头往目镜上一放就能拍。而且据我的经验,只要熟练操作,拍出来的显微照片不比专业的显微拍照系统差,最多是后期处理稍微麻烦一点儿。一般来说,显微观察的同时就可以查找相关资料了。如果手边没有资料或者有资料却无从着手(一般刚开始接触苔藓时都是如此),这时候显微照片就派上用场了,你可以跟苔藓专业人士分享拍摄的苔藓显微照片,一般都会得到想要的答案。


那么,显微 拍照都需要拍哪些主要特征呢?我们通过举一些例子来了解一下,比如滇西高领藓G l y p hom i t ri u m mi nutissimum ,该种原本被认为是一个稀见种,但在贵州还是比较常见的。外形似丛藓科的种类,但却属于曲尾藓目D ic r anal e s ,现已被 置于曲背藓科Oncophoraceae,只生长于树干或偶尔生于灌木丛的枝条上。我们需要拍摄它的叶片外形、横切面、不同部位细胞,还有雌苞叶、孢蒴、蒴齿、孢子等部位的特征。又比如疣壶藓小型变种Gymnostomiella vernicosa var. tenerum ,我们需要拍摄的是它特有的芽胞及细胞表面的疣突等特征。这个种在国内十分罕见而奇特,我当初采集的时候还以为是一团水棉或者是某种细小的苔类,结果显微镜下一看,瞬间觉得是“好东西”,好一阵欣喜。该种植物体极其微小,带叶宽不超过1毫米。该种(包括该属的其他种类)是少数无性枝顶端特化形成“芽胞杯”的藓类植物之一,四齿藓属Tetraphis 也有特化的芽胞杯,但芽胞为具柄的圆饼状,而该种的芽胞为卵形或不对称梭形、无柄。再比如加萨羽苔Plagiochila khasiana(稀见种),它的重要识别特征是茎上的细齿状鳞毛和叶尖齿等。除了这些之外,还可根据不同类群的不同鉴别要点拍摄不同的结构,比如茎横切、蒴萼、油体、假鳞毛、腹鳞片、蒴柄横切、蒴壁横切、气孔等。另外,目前许多技术也可以运用到苔藓显微拍照上,比如扫描电镜技术、冰冻切片等。


个人觉得给苔藓拍摄显微照片今后将大有可为。以往的资料图片多是以手绘的墨线图版为主,个人觉得不甚好用,总觉得看到的标本实体和图版“有出入”,毕竟手绘图总带有一些主观性。如果绘图人绘画功底不过关的话,线条会比较生硬,而彩色图版则更加客观、真实。我想,如果标本足够漂亮、解剖足够仔细、拍摄足够清晰、图版制作足够美观,彩色图版完全可以媲美墨线图版,而且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如今,分子生物学已成为分类学极好的补充手段, 但回过头来,传统分类学依然是基础,实际上还有太多工作没有完成。


总之,苔藓分类看似简单,实则十分系统,学习如何拍照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当然,我列举这么多照片或图版,并不是为了显得自己有多专业(我也是初学者,今后的路还很长),只是想借此机会说明一下,苔藓植物虽然“难搞”,但是它们确实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类群,一旦走近苔藓世界,你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希望你我携手,共赏苔藓之美!




苔藓之恋
创建10年,全网第一批以苔藓植物为乐的公众号,娱乐而不失科学,科学而不乏乐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