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宣传 开业 促销 招聘 求职 出租转让 求助 维权:nobleclub2(小编)
小时候听爷爷讲了很多他们修建红旗渠的往事,记得美罗的红旗渠是从黄草山(丰乐乡)里面引水经过丰乐乡朱家坪后面山上、美罗楠木沟,隧道穿过美罗大宝山,从大佛庙山脚下山泉村流向以前的牟家村,祖辈们艰难的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来的饮水渠,而且修建的时候死了很多人,可惜现在美罗的红旗渠却变成了私人的电站引水渠,祖辈们如果在天有灵 ,他们心里会怎么想?特别是那许多先出生命的老辈们!感谢所有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付出的人民!致敬全国为修建红旗渠献出生命的老辈们!
长期以来,美罗、宰羊(今同属美罗镇)中高山地区严重缺水,十年九旱,百姓只能靠天吃饭。大渡河水在山脚奔流,人们望水兴叹:“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
(村民到周边唯一水源地易家水塘挑水)
新中国成立后,百姓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开田改土,兴修水利。二十世纪60年代,全国上下掀起“农业学大寨”热潮。1964年,美罗和宰羊公社先后派党委书记王朝忠等人去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学习参观。县委、公社党委还组织部分大队、生产队同志就近到汉源县大树公社去参观学习林罗大堰建设经验成效。他们看到汉源人建成穿过24重山头、长30多千米的林罗大堰,使70%的耕地实现了自流灌溉后,深受启发。引一渠活水,解世代旱情的想法在美罗、宰羊人心中萌发。
参观学习后,公社干部组织带领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运动,在宰羊乡苏村坝、狮子坪和美罗乡山泉村、牟家村都创造出开田改土的可喜成绩。但因自然条件恶劣,以山坪塘、微水渠为主的水利基础设施更加难以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灌溉用水需求,用水矛盾突出,甚至斗殴。
1966年4月末,坪阳二、三队因争水引发斗殴,宰羊公社召开三级干部会调解矛盾。会上,队干部杨全福、张春福等首次提出“建议学习林罗大堰创业精神,将大冲河的水引入宰羊,彻底解决历来严重缺水问题”。修堰引水的建议一经提出,便得到参会人员的支持,人人情绪激昂,个个表示拥护,很多人请求党组织立即派人踏勘,从此拉开了修堰引水的序幕。
(红旗堰设计布置图)
随后,公社党委成立了修堰踏勘组,组长由公社社长余朝江同志担任,成员有杨全华、张春福、何学清、彭德荣、彭登富、邹文仲、郑永贵和易文兴9位同志。
1966年7月9日,踏勘组带上5天干粮,翻山越岭,到达大冲河上游接近挖角与丰乐交界处探寻取水口,形成了可行性建设意见,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了修堰申请。
1967年5月,尽管已经开始“文化大革命”,雅安地区水电局和石棉县水电局仍派出4名技术员,在余朝江的带领下组成第二次联合踏勘组,再次翻山越岭前往大冲河上游,首次使用手提水准仪勘测,认为宰羊公社上报的初测情况是科学的,大冲河水引入宰羊公社是可行的。
1968年9月至1970年间,经石棉县水电局技术人员、社队干部多次勘察设计、校正,直到完全科学可行,才把该引水工程命名为红旗堰上报。1971年10月11日,石棉县革委批准立项,成立宰羊公社红旗堰指挥部,标志红旗堰进入施工阶段。
(红旗堰第二阶段领导机构)
红旗堰从丰乐乡的大冲河上游老房基处取水,海拔1820米。主要工程分为主干渠、左支渠、右支渠3个部分,横跨丰乐、美罗、宰羊三乡,全长约33千米,其中隧洞3处,累计长约2.62千米,至1992年12月26日竣工,历时21年,足见其艰辛。
修堰过程中,当地群众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在水利、交通等部门单位和四川石棉矿的技术支持下,党群同心同德,不畏艰难险阻,付出巨大牺牲,一茬接着一茬干,终于建成红旗堰。据统计,在红旗堰实际施工的14年间,群众共义务投工超过65万个,先后有28名群众牺牲,14人致残,受伤群众上千人次。
铁姑娘队是一个女民兵组织,成立于1974年9月。首批队员有20多位姑娘,大都二十来岁。铁姑娘队不畏艰险,不讲特殊,和男人一样奋战在红旗堰施现场。她们还充分发挥身体柔韧轻盈和耐心细致的特点,为打通红旗堰最艰险的羊子岩、猴卷岩堰坪作出了巨大贡献。她们腰拴保险绳,手拿钢钎、二锤(大小介于手锤和大锤间的一种锤子),在悬崖峭壁上打炮眼、填炸药、排荒沙、抢救伤员,很多姑娘手起泡了,脸被划伤了,仍然坚持上工,有的还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共青团员姜敏芳为上堰劳动,把刚满两岁的孩子交给婆婆照看。1974年12月8日,当她在大宝山脚修公路时,被邻近工地放炮蹦来的石子击中脑袋,当场休克,送县医院也没能抢救过来。1978年3月9日,刘正芬在猴棬岩下打完炮眼,吊着麻绳上岩时,被从岩顶飞来的石头砸中,不幸身亡,留下两个孩子和有眼疾的丈夫。令人万分悲痛,无尽惋惜。
(二十世纪70年代初,女社员在红旗堰打炮眼)
半个劳动力的许玉才。许玉才是原美罗公社保卫村5组人,时任美罗公社党委副书记,红旗堰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修红旗堰时,为了保证工地上有足够的施工队伍,规定每户必须出一个劳动力。但许玉才大女儿身体不好,儿子还在上学,家里大小事务全靠老婆一人承担,难以抽出一个劳动力上山修堰。许玉才就对大队干部说,我家劳动力就由我来顶上吧。周围群众都知道他家里情况,就对大队干部说,许(副)书记是公社领导,事情那么多,他家实在抽不出劳动力就算了,大伙儿都会体谅他家的。但许玉才说,修红旗堰是全公社的大事,如果干部家庭都不带头出工出力,那如何动员其他人上山修堰呢?我虽然算不上一个全劳力,但算半个劳力还是可以的嘛。到堰上后,许玉才基本上是最早出工、最晚收工的人,每天除了和工程指挥部同志们一起研究解决工程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外,只要有一点空闲,就会来到工地和大家一起打堰坪、排荒沙,干得热火朝天。许玉才还经常叮嘱大家“要注意好安全,千万出不得事”,正是在许玉才一样的党员干部的带动下,群众参与大堰建设热情高涨,公社的青壮年劳动力几乎都参与到了修堰工程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终才迎来了大堰的贯通。令人痛惜的是,由于环境太艰苦,加之过度劳累,许玉才在大堰修通的第二年就病逝了。
(一连修堰群众合影)
(二连修堰群众合影)
(三连修堰群众合影)
“药骡子”宋德田。宋德田是当时宰羊公社平阳村5组村民。据他本人回忆,当年修堰时不通公路,很多地方连毛路(羊肠小道)都没有,所有的建筑材料都需要从山底下肩挑背扛到工地。由于宋德田平时干事认真踏实,非常能吃苦,指挥部就安排他负责背炸药。从1973年9月到1976年4月,宋德田每天天不亮就自己做饭吃,饭吃完就背上5包炸药(约40公斤)开始爬山,由于道路艰险,几乎每天都是两头黑才能完成任务。在此期间,宋德田从未休息过一天,一共走坏了20双草鞋、18双胶鞋。有人曾为他算过一笔账,按照宋德田每天背炸药行程13千米计算,除去恶劣天气等特殊原因,宋德田一年至少有300天在背炸药,年行程最少在4000千米,3年半的行程超过13000千米。也就是说,宋德田负重40公斤,重走了一次长征路。任劳任怨背炸药的宋德田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药骡子”。他的突出表现得到了组织认可,先后获得县委、公社党委、红旗堰工程指挥部12次表彰。1977年7月,宋德田获评石棉县劳模,还获推举到北京瞻仰毛主席遗容。
(喜气洋洋的红旗堰通水现场)
像铁姑娘队、许玉才、宋德田一样的先进组织和模范代表还有许多。如,每次背200斤水泥过山的复员军人彭长清、深受群众爱戴的连长甘永祥、冒死救助工友的吴有才、技术能手裴九江等,不胜枚举。正是这些可歌可泣的事迹故事让红旗渠精神的传承之花光彩夺目。
前人修堰,后人享福。红旗堰的建成,改变了美罗、宰羊几代人靠天吃饭的宿命。经科学养护,红旗堰至今仍是1.5万余群众的饮用水源、近2万亩农业用地的灌溉水源,仍是美罗镇的关键基础设施。
(俯瞰美罗新农村)
一堰泽千秋,精神铸丰碑。红旗堰的建设历程,已成为美罗人民心中的一段传奇。如今,这段历史沉淀在红旗堰陈列馆中,无声讲述建设者的传奇故事,不断凝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红旗堰蜿蜒山间,淙淙流水将继续润泽一方,见证美罗的山乡巨变。
来源:石棉融媒
免责声明:本平台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及版权问题等错误信息,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广告推广不承诺保证达到任何效果,且必须遵守腾讯规则和国家法规,如果违反法律法规本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一切责任 由广告提供者自负!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