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山里的时光会像车马一样变得慢,没想到一转眼,一年的时间已经过了四分之一。教学、家访、文化、资助……各个版块的工作把平峰小分队的日常填充得满满当当。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在平峰梁上的日子吧!
01.
教学篇——辛苦、温暖与欣慰
在西吉县的农村中学里,平峰中学的成绩水平和海拔高度成正比。到今年为止,平峰中学已经连续八年在中考中拔得全县农村中学头筹,今年中考成绩还跻身固原市前十名。全校上下都很重视教学,来到这里的第一天,就有老师半开玩笑地“吓唬”我们:“要是带的班成绩不好,碰见校长可得绕着走!”
我们四名队员分别教授语文、数学、英语、物理,这些都是中考中的主要科目,课时多、任务重,教学压力自然也上来了。毕竟是初次站上讲台的新手教师,紧张和焦虑在所难免,与学生的磨合也需要时日。
裴梓成老师教九年级数学和七年级生物。孩子们的基础普遍较为薄弱,于是裴老师调整了教学计划,将课程节奏放慢,更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
裴老师在上课
周悦老师教八年级英语。刚开始,很多学生反馈讲得太快,她赶忙坐进老教师的课堂里旁听,也尝试用增加板书的方式放缓教学速度。
周老师在公开课上
陈思甜老师教七年级两个班语文。她希望尽可能帮助大家扩大知识面,于是分发阅读材料、教同学们做摘抄、开设节气小课堂等等。而当她发现班里有几乎不识字的学生,又打印了汉语拼音表和常用字表,利用各种碎片时间一对一地教他认字。
陈老师的节气小课堂
张馨文老师教九年级物理。学生间水平差距较大,于是她一面上网学习优秀教学案例,一面给学生分组,让大家小组合作、互相帮助。
张老师在上课
辛苦是少不了的,好在孩子们的许多反馈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欣慰。有想考体校的男生主动找到我们,提出想要补习落下的知识;有“做题狂人”常常叫嚷着让老师多发试卷,并且都及时写完,还能保证不错的正确率;有心灵手巧的女生在教师节送来自己亲手做的花,在纸条上羞涩又稚嫩地写下祝福……半个学期以来,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学生已经太多太多。作为教师,我们时不时会为大家的作业完成情况不佳、测试成绩不够理想而担忧,因个别学生态度不好而发火,但更多的时候,是孩子们用淳朴的心灵、向上的态度回馈着我们的努力,这些“双向奔赴”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刻。
张老师给期中进步学生发奖
平峰中学的校园不大,但学习氛围很好,每天晚饭后、晚自习之前的时间,学生们会成排地坐在教室门口的台阶上专心读书。想到我们的涓滴努力都能汇入孩子们成长的江河,便觉得一切值得。
坐在台阶上晚读的学生们
02.
家访篇——另一个课堂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支教的老师去家访。十月份以来,平峰小分队的成员们利用假期和日常课余时间,走访了远近不少学生的家庭。
学校坐落在镇上,但大部分孩子的家都在周边的村庄里,距离学校一般半小时到一小时的车程。听十多年前来平峰支教的学长说,那时候孩子们上下学都是走路回家,他们家访时就跟着学生走,一走就是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晚上来不及出村,只好住在学生家里。近几年路修好了,学生出行和老师家访都改为乘车,只是学生家的位置常常发了定位也找不到,需要到村里打听或者打电话请学生出来接。
想要深入地了解一个孩子,一定离不开了解他/她身后的家庭。绝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是农民,家里种着几十亩洋芋、苞谷,大多还养了牛羊。每年农忙时,学生们也纷纷下地帮忙,别看这群孩子在学习上未必积极,在家干起活儿来几乎个个都是好手。
在学校之外,在孩子们生长的土地上,你往往有机会接触到孩子更放松、更自然的一面。每去一户人家家访,就像近距离地和这个孩子交了朋友,可以看见他们更真实的成长环境、听到他们更质朴的心声。家访中也有很多令人感动的瞬间:电话里特地交代家长不用做饭,一进屋就看到即将出锅的大盘鸡;请一个学生周末早晨来接老师,一出校门就有五个孩子拥上来;不少学生的哥哥姐姐和我们一般年纪,于是能听到“在学校你是老师,来了家里都是一家人,按年纪也是奶奶的孙女”……走出校门,走进乡野,家访既是我们观察学生的多棱镜,也是我们熟悉西北风土人情的另一个课堂。
陈老师在家访中
03.
文化篇——传承与延续
每周周二、周三、周四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在教室前、操场上打球奔跑的孩子们会听到学校上空传来广播声。或播报时事新闻,或分享名著故事,或科普趣味知识,或朗读英语范文,再配上两首或欢快或抒情的歌曲,“平峰之声”就这样陪伴大家度过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刻,为校园奏响黄昏的序曲。
学生在播音
每周一、周四的午间和课外活动时间,平峰的彩虹图书馆会准时开放。这一延续多年的公益项目目前也由支教队员们接手管理。墙上贴着新制定的图书馆守则,桌前有学生志愿者们来负责监督和管理大家阅览、借书、还书。这学期,我们还收到了来自复旦校友捐赠的上百本图书,都已经登记入库。
图书馆内读书与借书的学生们
平峰中学和复旦的国务学院、新闻学院、药学院、大数据学院、计算机学院以及新加坡一中学等单位都建立了书信交流,所有报名参加书信交流的同学都找到了对接的志愿者。孩子们收到志愿者们的信总是特别兴奋,而他们的回信也很用心,有的会附上照片、自己的画,有的会自己制作手工信封……
收到信的孩子们
04.
资助篇——更多得到满足的小心愿
在资助工作上,我们的覆盖面可以说相当之广:有由平峰队员们牵头对接的一对一资助,也有团体性资助以及一些其他的例行活动。
一对一资助往往特别牵动队员们的心,因为这个过程需要具体了解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在这份资助名单里,既有往届队员一年年延续下来的孩子(资助人通常会一直捐助孩子直到孩子考上大学),也有我们队员每年在学校里新对接的孩子。资助名单上有很多我们正在教的学生。看着学长学姐对他们家庭情况的记录,以及和孩子监护人的通话,我们对这些学生有了课堂外的更全面的了解。在这学期新增的受助学生中,有个女生家里五个女儿,五十多岁的父母在家务农,收成靠天,经济收入微乎其微;有个男生两个姐姐都在读高中,经济压力较大,而母亲患有精神疾病,一提起母亲,他的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类似情况的孩子很多很多,半个学期以来,我们已经完成了超过50名同学的一对一资助,还将继续努力下去。
集体资助一般靠与各单位或机构对接,为孩子们争取来图书、卫生巾、学习用品等各类物资。这学期初,陈思甜老师观察到教学楼附近只有一个水龙头,学生们平时习惯在那里直接接生水喝,于是联系了她的高中校友会,用募集来的爱心资金给每个班级购置了饮水机,并筹集了后续水费以给学生们提供优质饮水。
我们也对接了上海市公安局指挥部“100个孩子的心愿”愿望申领活动,举办了礼物发放会。很多愿望让我们五味杂陈,比如给爷爷奶奶的护膝,给妈妈的一束花,思念父母用的一对洋娃娃……孩子们收到礼物都特别开心,写下了感谢卡。也希望以后可以争取到更多这种活动,满足更多孩子的小心愿。
捐赠物资发放会
学生写的感谢信
05.
生活篇——陌生、熟悉到融入
来到平峰已有近三月的时间,周遭的一切都在逐渐变得熟悉和亲切。午后升腾的袅袅炊烟,傍晚时梯田上空的流云,当然还有四名平峰队员忙碌的身影。
平峰小分队中,有三位队员来自“山河四省”,还有一位来自福建,因此我们的口味不尽相同,但大家都相互照应,努力让每一顿饭变得有滋有味。翻炒,颠勺,起锅,每一步都是对生活的升温。来自福建的小陈会因为一道家乡菜的出现而惊喜不已,来自山西的小周对各色面食情有独钟,来自河南的小裴对香料的运用信手拈来,来自山东的小张则对食材的配比独具匠心。
平峰小厨房部分产出
“当厨房的灯亮起来,房子才会变成家。”做好饭,在楼道里吆喝一声“饭好啦”,这是一天中幸福感爆棚的时刻。有人做饭,有人等待,在遥远的西海固土地上,我们用三餐让四季变得柔软而温暖。
平峰的秋日是五彩斑斓,也是香飘十里的。晴秋早上,平峰门口的街上传来此起彼伏的吆喝叫卖声,在熙熙攘攘的街上走一遭,你的衣襟或许会沾上刚出炉的糖炒栗子香,抑或是沁人心脾的瓜果香。远处的山川层林尽染,队员们用镜头记录下难忘的平峰秋日,也在一片金枫的叶脉里对照着手掌上的纹路,窥见时光的足迹。
公路上的美丽秋景
陈老师给周老师拍的照
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融入,我们用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当师生的新鲜感都慢慢褪去、当西海固的寒气渐渐袭来,我们即将面临的,是更多未知与挑战。
平峰梁是山乡大地上的课堂,对学生、对我们,都是如此。今年是复旦研支团在平峰服务的第十五年,也是我们与平峰的第一年——尽管我们在这里的时间只有一年,但太多“终生难忘的事情”已经发生,我们关于平峰的惦念与牵挂,已经开始生长,自今时起,岁岁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