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星期天:法国纪录片大师镜头下1955年的彩色北京

文化   2025-01-06 15:34   陕西  


《北京的星期天》,是1956年上映的法国纪录短片,克里斯·马克执导。影片讲述了社会主义改造刚完成后的北京面貌,将时空浓缩到一天中,多角度地展现了共和国诞生之初首都北京的朝气蓬勃的面貌。





1955年夏末秋初的时候,法国纪录片大师克里斯·马克带着一部里面装着16毫米柯达胶片的摄影机来到北京,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神秘东方之旅:“30多年来,身在巴黎的我一直向往着北京,尽管我对她一无所知,我的天马行空的想象从书本里得到了一些依据。”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被外国人拍摄的纪录片,比后来安东尼奥尼的《中国》早了将近20年。马克是受中国对外友协的邀请来的——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因为克里斯·马克当时还不是什么大师,他1952年才开始涉足影视制作,之前只是一个影评人。


克里斯 马克经历丰富,精力旺盛,据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始主修哲学,后来参加了地下抵抗军,甚至入伍参加美军的跳伞部队。


除了北京外,他在那段时间还拍了以色列、古巴、日本、智利等地。他的传记作家说“他走遍全世界,发现新鲜的事物――不仅是政治事件。而且他希望能够探索到新的形式。”


《北京的星期天》形式挺新颖,而且颇具实验性。即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是一部很独特的片子。


影片拍摄了社会主义改造刚完成后的北京面貌:街头处处可见老式的人力车,也出现了一些自行车,民众的体育健身气氛相当浓厚,老人击剑打太极,小伙子和小姑娘玩单杠和高低杠,小孩子们认真地做着气象分析实验,偶尔还能看到街头卖艺的人,舞刀弄枪一字步,洋洋精通;亭榭楼台等古建筑,中国水墨山水画,京戏木偶戏,还有盛大的集体演出,出游的人们闲情逸致地泛舟湖面,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民众生活角度,都给导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许老北京们看到此片会发出无限的感慨,新中国的首都那个时候就是这个样子,而我们年轻一代看了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导演在片中许多地方都加了中文注释,虽然有些地方用法古怪,简繁结合,但大致意思还是知道的。特别是片尾标志"Fin"也被翻译成了“在”,可能是通“再见”的“再”吧。


街道上老式的人力车和马车,天桥耍着大刀的艺人,天真活泼的孩子以及热闹的国庆游行,这些镜头是那个年代的珍贵历史写照。影片的中文顾问是被誉为“新浪潮祖母”的法国著名导演阿涅斯·瓦尔达。充满浓郁中国情调的北京传统文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给这两位大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一切都反映在影片《北京的星期天》之中。

与其说《北京的星期天》,是一部由中国政府安排拍摄的宣传片,倒不如看作这是克里斯·马克、一个巴黎人对东方的想象。对于他主观性的旁白,后世也有很多争议,但巴赞给予了肯定,他认为这部小短片给纪录片注入了新的概念,它的唯一缺点可能就是太短了,巴赞认为,中国、北京的概念太浩瀚了,可长可短,作为某种发行策略,短也未尝不可。
无论怎样,今天再来看这部作品,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段异常珍贵的回忆。



老照片里的那些事
《老照片里的那些事》,让照片讲述故事,让历史照亮现实,让今天看清方向! 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是一代人独一无二的记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