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的形成涉及大气受热过程、大气运动、洋流等知识点,涉及面广,雾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较大,雾的类型多样,逐渐成为高考考查的热点之一。
【知识梳理】
一、雾的形成条件
(1)充足的水汽:①水汽输送(向岸风),②本地蒸发(蒸腾)(考虑气温、水域、植被等)。
(2)冷却:①上升冷却;②水平冷却;③辐射冷却
(3)有凝结核
二、雾的类型
(1)上升冷却形成:蒸发雾、上坡雾、锋面雾等。
(2)水平冷却形成:平流雾(海上、沿海较多)。
(3)辐射冷却形成:辐射雾。
(4)混合雾、城市雾。
三、雾的成因
(一)辐射雾:夜间,尤其时晴朗微风的夜间,地面因地面辐射冷却,近地面空气接触冷地面和空气本身的辐射冷却,空气中水汽达饱和,形成雾。
1、辐射雾出现的条件:晴朗的夜空;微风;近地面水汽充沛;气温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
2、辐射雾的特点:①季节性和日变化明显,多出现于秋冬季,一般夜间至凌晨生成,日出前后最浓,日出后1-2小时随气温升高逐渐消散;雾起的越早,消散的就越晚,反之,则越早。②地方性特点显著,多出现于大陆上潮湿的谷地、洼地、盆地等;③范围小、厚度不大,主要发生在地面至200-400米的浅层中,且分布不均,越接近地面雾越浓。
(二)平流雾
1、概念: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平流雾。这种雾常伴随毛毛雨的天气。
海雾:(1)中低纬度的洋面,由于太阳辐射较强,海水蒸发较为旺盛,寒流流经的时候,会导致近洋面的气温下降,随着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就会凝结,形成海雾。(2)中高纬度地区,冬季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暖流流经的时候,由于暖流温度较高,海水蒸发较强,进入冷空气中的水汽多,受冷空气降温的影响,空气中的水汽也就会凝结,形成海雾。(3)寒暖流交汇处。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就会凝结,形成海雾。
(三)蒸发雾
成因:冷空气流到暖水面上时,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由于暖水面蒸发而形成的雾。这时雾层上往往有逆温层存在,否则对流会使雾消散。当暖水面蒸发的水汽在空气中冷却达到过饱和时可形成;冷空气移动到暖水面或暖洋流移动到气团控制区均可形成。
(四)上坡雾
成因:潮湿空气沿着山坡上升,气温降低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产生的雾;这种潮湿空气必须稳定,山坡坡度必须较小,否则形成对流,雾就难以形成。
(五)锋面雾
成因:经常发生在冷、暖空气交界的锋面附近,一般雾后便是持续性的降雨。锋前锋后均有,但以暖锋附近居多;
(六)城市雾:
成因:受局部地域影响特别明显。例如都市雾、常常出现在大城市、工业中心及工厂附近,由于有大量的活跃性凝结核存在,对雾的形成特别有利。
(七)谷雾
形成过程:通常发生在冬天的山谷里。当较重的冷空气移至山谷里,暖空气同时亦在山顶经过时产生了温度逆增现象,结果生成了谷雾,而且可以持续数天。
(八)混合雾
(九)团雾
四、世界三大雾区、我国沿海海雾成因
【思维导图】
【经典高考试题】
【例1】(2015,四川文综)
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凝成冰晶,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据材料回下列各题。
1. 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
2. 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
【答案】1. D 2. D
【解析】
【分析】试题分析:
【1题详解】读图分析,根据图例判断,年平均雾日福建沿海最多,A错。黄海沿岸雾日多,B错。准噶尔盆地雾日较多,C错。柴达木盆地雾日最少,D对。
【2题详解】雾的形成要具备水汽、静风或逆温等条件。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降温快出现逆温现象,水汽凝结成雾,D对。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 ,水汽不易凝结,A错。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易降雨,不是成雾,B错。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明显的季节是夏季,C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我国平均雾日的分布特征及差异的原因,影响雾形成的 主要因素,读图分析能力。
【例2】(2013,全国2卷)
3. 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4. 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5. 夏季,S市主要受
【答案】3. D 4. C 5. D
【解析】
【3题详解】该题主要考查洋流的分布及雾的形成原因。根据经纬度可知,该地区为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结合题干的提示: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夏季由于温度高,蒸发量大,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大,沿岸加利福尼亚寒流降温作用使空气中水汽凝结,所以多雾。故选D。
【4题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影响雾的形成和消散的因素。风力大有利于雾的消散,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风力较小;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风力较大,A、B、C三项所述均不利于雾的形成。故选C。
【5题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地中海气候的分布及成因。该地位于北纬30°N—40°N大陆西岸,S市是美国的旧金山,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稀少。故选D。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洋流分布、雾的形成和消散的因素、气候的分布及成因。
【素养提升】
一、单选题
关于费尔南迪纳岛上“浓湿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答案】C
【解析】结合雾的形成条件,要有充足的水汽、静风、逆温等。费尔南迪纳岛位于赤道附近,热带洋面广阔,蒸发量大,水汽充足,A错误。该地位于东南信风带,受东南信风带影响,“浓湿雾”从东南方向涌来,B错误。该区域有秘鲁寒流流经,受寒流影响,水汽容易凝结成浓雾,C正确。雾的形成与大气透明度无关,D错误。故选C。
被称为高速公路“流动杀手"的团雾,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形成的浓雾,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尺度小、浓度大的特征。江苏省近年来由团雾引起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比例高达18%左右。下图是某地高速公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一天当中,团雾的多发时段往往是
8. 图中团雾多出现在高速公路上的根本原因是
【答案】7. C 8. B
【解析】
【7题详解】团雾,一般出现在昼夜温差较大、无风的夜间,地面辐射形成逆温形成,天亮前,地面不断降温,早晨近地面气温较低,形成逆温,水汽易凝结成雾,故一天当中,团雾的多发时段往往是5—8时,故选C。
【8题详解】高速公路为柏油马路,升温快,降温也快,路面昼夜温差较大,夜晚降温快易形成逆温,形成团雾。与汽车尾气、沿线工业污染、临近河湖关系不大,均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故选B。
9. 图中甲地山谷浓雾弥漫数日不散,主要是因为
10. 下列四幅图中,与山谷出现浓雾时段的环流特征相符的是
A. B.
C. D.
【答案】9. D 10. C
【解析】
【分析】考查热力环流,山谷风,雾的形成条件。
【9题详解】
甲地山谷浓雾弥漫数日不散,主要是雾形成的条件是在逆温、静风条件,空气稳定,风力较弱,D对。太阳辐射弱、气温低、水汽充足不是该地山谷大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故选D。
【10题详解】
雾形成时,近地面降温快,水汽凝结成微小水滴。根据山谷风的原理,夜晚吹山风,白天吹谷风,A、D错。白天吹谷风,空气沿山坡向山上吹,谷底上空气流下沉,不易凝结,没有雾形成,B错。夜晚冷空气沿山坡下沉,谷底近地面降温快,形成逆温现象,水汽凝结成雾,C对。故选C。
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图3为我国某风景区山腰与山麓各月平均雾日比较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1. 该地山麓地带冬半年月平均雾日多于夏半年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12. 山腰各月平均雾日多于山麓的原因是
13. 大雾天气多,其影响表现为
【答案】11. C 12. B 13. 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对天气现象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及迁移能力,只要掌握雾形成条件及不同海拔的大气状况即可正确作答,难度一般,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11题详解】山麓地带水汽含量,夏季大于冬季;植被状况和空气中的颗粒物冬夏没有太大区别;而冬季晴天多,易形成逆温现象,大气更稳定,雾日较多。故选C。
【12题详解】一般情况下,在山区,受地形抬升易形成地形雨,山腰地带降水比山麓地区多,故山腰地带空气中水汽较多,相对湿度更大,易形成雾。故选B。
【13题详解】由于多雾,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加大,白天气温下降,夜间多雾能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夜间气温升高,从而使昼夜温差变小。大雾能削弱太阳辐射,利于喜阴植物茶树的生长,导致茶叶品质优良。故选D。
下图为南半球海雾多发区分布示意。图中阴影区域经常被雾气笼罩,且雾浓,持续时间长,严重的大雾可持续几十天。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4. 图中阴影区域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
15. 图中阴影区域发生海雾最严重的月份是( )
【答案】14. C 15. A
【解析】
【14题详解】图中阴影区域位于南美洲的西海岸,这里主要是沙漠气候,由于气温高,导致蒸发量大,沿海地区空气湿度大,尤其该地沿海有强大的寒流经过,洋面温度较低,于是,较低温度的洋面气流与陆地附近的湿润气流相遇,很容易相处海雾,据此分析选C。
【15题详解】夏季空气湿度最大,与海面的温差也大,因此形成雾的频度高、雾气浓、持续时间长,该地位于南半球,南半球的12月、1月、2月是夏季,故选A。
【点睛】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
海雾有多种,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平流雾,它包括两种:平流冷却雾,是指水汽充足的暖气流受海面冷却,其中的水汽凝结而成的雾;平流蒸发雾,是指冷空气流到暖海面上,使海水蒸发的水汽凝结而成的雾。下图为索马里洋流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索马里半岛周边经常发生大雾,这些大雾属于( )
17. 海雾( )
【答案】16. A 17. D
【解析】
【16题详解】
获取信息“索马里洋流,表层海水等温线等”,可知该地洋流性质为寒流,是夏季离岸西南风形成的上升补偿流。结合海雾形成条件,该地地处低纬没有冷空气经过,遇冷洋面冷却,形成平流冷却雾。所以选项A正确。故选A。
【17题详解】
海雾多发早晨,空气条件差,凝结核有大量杂质,湿度大不利于晨练,选项A错误。雾与雾霾不同,雾霾是雾与霾的组合,雾是一种天气现象,而不是大气污染,所以选项B不正确。对航海危害随着技术的应用而不会消失,只能减轻,所以选项C错误。海雾对渔场渔业作业生产影响较大,不利于船只海上作业,所以选项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抓住索马里洋流形成的原因。索马里洋流属于季风洋流,受季风影响,夏季为寒流,冬季为暖流。
【答案】B
【解析】根据经纬度可知,图中E处位于非洲大陆西南部,为世界海雾的多发区,导致其海雾形成的洋流为本格拉寒流,B正确;千岛寒流位于亚洲东北部沿海,A错;日本暖流位于亚洲东部中低纬度沿海,C错;厄加勒斯暖流位于非洲东南部沿海,D错。故选B。
暖湿空气经过较冷下垫面时,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平流雾。2013年3月19日,我国某省长江以北区域出现了一次较强的平流雾过程。0时起,长江北岸开始起雾,雾区范围逐渐扩大,下图示意不同时刻的雾区北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平流雾发生之前,图示区域经历过一次天气系统过境,该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
20. 19日11时,该省长江以北区域平流雾大部分消散,推测原因可能为当地( )
①近地面风向改变 ②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地面温度上升 ④进行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答案】19. C 20. A
【解析】
【19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平流雾暖湿空气经过较冷下垫面时,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平流雾。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暖湿空气与地表之间有较大的温差;二是有适当的风向和风速。根据这两个条件,可知在平流雾形成之前,有冷锋过境,地表降温,气温较低,当暖湿气流底层空气经过时,空气迅速降温,空气中水汽冷却而达到饱和,水汽凝结而形成平流雾,C正确。暖锋过境后,气温升高,难以形成平流雾。热低压和热高压,地表气温较高,难以形成平流雾。故选C。
【20题详解】根据图的信息可知,该地形成平流雾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一旦风向改变,水汽来源中断,平流雾会逐渐消失,①正确。雾消散,大气逆辐射应该减弱,雾的生消与大气逆辐射强弱没有直接关系,②错误。白天,太阳辐射增强,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气温升高,雾逐渐消散,③正确。平流雾的范围广,持续时间不长,人为活动影响成本高,④错误,①③正确,故选A。
【点睛】平流雾危害:平流雾来去突然、生成迅速,风向有利时可在几分钟内布满机场,对航空飞行安全威胁极大,严重妨碍航班的起飞和降落;也会严重高速公路能见度,需要临时封闭。
二、综合题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西部中央谷地及周边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图甲)。
材料二 中央谷地是美国的大粮仓,也是名副其实的水果主产区,其出产的水果、蔬菜与其它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以品质高见长。谷地东侧山地9~11月经常发生森林火灾。
材料三 旧金山(37.5°N,122.4°W)是美国西部著名城市,夏季经常出现浓雾,图乙为旧金山金门大桥的大雾景观,图丙为旧金山气候资料图。
【答案】夏季气温高,海水蒸发旺盛,水汽充足;沿岸寒流流经,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夏季受副高控制,大气稳定,风力小。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主要气候的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迁移运用。
【详解】旧金山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气温较高,蒸发较为旺盛,为雾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金山西部有加利福尼亚寒流在此经过,具有一定的降温作用,水汽容易凝结;该区域夏季深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较小,大气较稳定。
22.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多雾:冬季受来自海洋的(西风)暖湿气流影响,且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水汽充足,陆地温带较低,水汽易凝结成雾。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区域多雾的原因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详解】多雾要从暖湿的水汽遇冷导致水汽凝结来分析。据纬度位置可知,该半岛大部分地处中纬度地球,冬季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受到中纬西风的影响,中纬西风从西侧的大西洋海洋带来大量暖湿气流;据图可知,同时西侧沿岸由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对沿岸环境起到了增温增湿的作用;同时,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时陆地气温相对较低,暖湿水汽遇冷易凝结成雾。
【点睛】雾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的凝结现象。雾的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近地 面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充沛,二是地面气温低。
【答案】地势比较低(冷空气容易进入);水汽较多(靠近河流),易产生浓雾。乙路段乙路段地势较甲路段(更)低平;离山较远,冷空气更容易进入,接近(开阔)河谷的路段比甲路段更长(水汽较多)。
【解析】
【分析】考查雾的成因。
【详解】分析雾的成因主要从水汽多少、降温和大气较稳定等方面进行。该地地势较低,利于冷空气进入,且靠近河流,水汽丰富,易产生浓雾。乙路段地势更低;受山地阻挡作用较小,冷空气更易进入,且河谷附近路段较长,水汽较丰富。
(1)你认为,我国雾容易形成的季节是____________;一天中雾容易形成的时间段大约是_____点到_______点;最容易形成雾的天气是_________。
(2)如果让你对大范围地区做出第二天是否有雾的预报,你需要先明确哪些大气要素?
(3)团雾的形成比一般雾,哪些条件要求更高?
(4)雾的危害有哪些?
【答案】(1)冬季 0到8点(不差太多就行) 晴
(2)阴晴状况;空气中水汽含量(相对湿度);风力大小;降温程度等
(3)温差更大(或下垫面更冷)、空气湿度更大、凝结核更多
(4)影响交通;影响人体健康;影响架空电路。
【解析】
【分析】试题考查雾的形成条件。
【详解】(1)结合材料和常识可知,雾多发生在秋冬季节;雾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日出之前气温最低,因此雾容易形成的时间段大约是日出之前;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弱,气温低,最容易形成雾。
(2)雾的形成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三是有凝结核;大气要素要考虑阴晴、水汽含量、风力和降温程度等。
(3)由材料“团雾是指出现在一般雾中的范围数十米到上百米的局部雾气更“浓”、能见度更低的浓雾”可知,形成团雾时气温更低、空气湿度更大,凝结核更多。
(4)有雾时的能见度大大降低,很多交通公具都无法使用,如飞机等;或使用效率降低,如汽车、轮船等;雾其实是空气中的小水珠附在空气中的灰尘形成的,所以雾多表示空气中灰尘变多,危害人的健康。
【点睛】雾的形成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三是有凝结核。由辐射冷却形成的,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气象上叫辐射雾;另一种是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平流雾;有时兼有两种原因形成的雾叫混合雾。可以看出,具备这些条件的就是深秋初冬,尤其是深秋初冬的早晨。白天温度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间,温度下降了,空气中能容纳的水汽的能力减少了,因此,一部分水汽会凝结成为雾。特别在秋冬季节,由于夜长,而且出现无云风小的机会较多,地面散热较夏天更迅速,以致使地面温度急剧下降,这样就使得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在后半夜到早晨达到饱和而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雾。秋冬的清晨气温最低,便是雾最浓的时刻。
25.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阿塔卡玛沙漠位于南美洲西海岸中部,被太平洋和安第斯山脉夹峙,被称为世界“旱极”,当地气温较低,最高气温仅24℃。沙漠靠海岸附近时常会笼罩着一层浓厚的云雾,当地人称为“卡门却加雾”,这种浓雾永远徘徊在低空,既不能变成降雨落到地面,也很难跨过海拔1000米左右的海岸山脉,进入阿塔卡马沙漠腹地。智利的研究员从沙漠仙人掌的生存方式获得灵感,发明一种以网捕雾的方法,即在一张大网上布置许多极为细小的网眼,雾穿过网眼时可以凝结成水滴,再通过大网下面的水槽和输水管流到蓄水桶中。
材料二:阿塔卡玛沙漠位置示意图
(1)该地区虽临海却形成纵向狭长的“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请说明原因。
(2)分析沙漠滨海地区多“卡门却加雾”,但难以形成降水的原因。
(3)说明阿塔卡马沿海沙漠村庄采用“以网捕雾”对当地居民的主要意义。
【答案】(1)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盛行离岸东南信风,降水少;东部安第斯山脉逼近海岸,使沙漠南北狭长延伸;同时阻挡了来自亚马孙平原的暖温空气;沿岸寒流降温减湿。
(2)沿海太平洋水汽蒸发,受秘鲁寒流影响形成冷湿空气,多浓雾;沿岸冷湿空气遇到从安第斯山脉翻越下来的暖干气流,形成稳定的逆温,阻止了下层冷湿气流的上升;地处南回归线附近,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水汽难以上升;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坡一侧,降水少。
(3)为村庄提供生活用水,缓解水源短缺问题;提供农业用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解析】
【分析】该题以南美洲西岸的“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为背景,考查沙漠成因,多大雾却难形成降水的原因,“以网捕雾”的意义等。题目虽然出现较多的生冷词汇和地理现象,但旨在考查基本地理原理:沙漠成因、非地带性因素、雾和降水的形成条件等。
【详解】(1)该小题主要分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及纵向狭长的原因,沿海沙漠的形成主要与大气环流有关,纵向狭长分布主要与山脉逼近海岸及寒流影响密切相关。阿塔卡马沙漠形成是由于智利沿海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或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旱,形成沙漠;纵向狭长分布主要是东部安第斯山脉逼近海岸且阻挡了来自亚马孙河流域的湿空气及沿海秘鲁寒流的减湿作用明显所致。
(2)该题需要解释“成雾却未致雨”的原因。雾的形成离不开冷暖干湿气流的相遇;雨的形成必须有上升气流。已经成雾,说明前一个条件具备,没有致雨,说明多下沉气流。地处沿海,大洋水汽充足,加上受秘鲁寒流影响形成冷湿空气,多浓雾;沿岸冷湿空气遇到从安第斯山脉翻越下沉的暖干气流(东南信风背风坡多下沉气流),下冷上暖易形成逆温,阻止了下层冷湿气流的上升;地处南回归线附近,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水汽难以上升。
(3)由材料可知“以网捕雾”是将雾穿过网眼凝结成水滴,通过网下的水槽和输水管,最后把水汇集到蓄水桶中,在一个有世界“旱极”之称的地区,蓄水的主要目的肯定是缓解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是当地工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水资源问题得以缓解,经济才可能得以发展。
【点睛】该题能力要求较高,对地理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等方面考查较为明显,尤其是描述形成过程类题目对能力要求较高,掌握基本原理,总结一般方法是解答此类综合题的关键。
来源:网络,仅供学习!
获取更多优质地理资源
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匠心地理知识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