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志愿讲解队 | 文物无言,讲解有声

文化   2024-11-08 14:50   陕西  
文博西安
宣传文化遗产
传递文博信息


一朝入长安,一眼阅千年

十三朝古都博物馆林立

如果说博物馆是一座大学

如何通过讲解将文物展览

变成一个历史、考古知识科普的地方呢?

让沉默的文物“开口讲话”,让珍贵的历史瞬间飞越时空“再度重现”。或是高中时期热爱历史学科,着迷于史学建构体系;或是受到陕西丰富文物资源的影响,深受人文底蕴熏陶;或是自称“i人”借讲解队锻炼沟通表达能力;又或是目睹过出土文物背后凝结着考古人的劳动结晶,想为游客“解密”考古发掘现场的初心,坚持“传播历史,奉献自我”的西北大学博物馆志愿讲解队队员们,以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为游客提供了一次次既生动有趣又饱含历史底蕴的讲解服务。


团队介绍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和历史学院博物馆志愿者讲解队分别成立于2001年与2010年,两者前身为文博学院讲解队。目前,文化遗产学院志愿者讲解队主要分为陕西历史博物馆志愿讲解队、陕西历史博物馆带薪讲解队、西安博物院志愿讲解队、大唐西市博物馆志愿队等四个队伍。历史学院博物馆志愿者讲解队主要服务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含光门遗址博物馆、曲江艺术博物馆、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考古博物馆等六个文博场馆。




微光汇聚,造炬成阳

西北大学志愿讲解队的工作包括文物讲解、展厅导览、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与新媒体运营摄影等,日常工作实行排班制。开始讲解服务前,队员们需要接受层层选拔与考核,由馆方人员提供官方讲解词,每位队员自行查找资料丰富讲解词;正式上岗后,同学根据自身时间选择服务于一个展厅或统讲。
上岗的队员们面对第一次讲解也会紧张不安,“心仿佛提到嗓子眼”,服务于陕西考古博物馆的卫钰萌同学甚至和舍友多次模拟讲解、相互抽背,提前到达负责展厅试讲了五六遍,发现无疏漏后才敢“自信开口”。
服务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潘正华同学培训阶段曾背诵十几万字的稿子。“第一次上岗实在很紧张,讲解的时间规定是一个半小时,结果我一口气讲了四个小时。”一遍遍接触熟悉展厅文物后,队员们可以自如观察游客,展开“定制”服务,有的游客只想看一件文物,有的走马观花式游览,有的则想了解文物细节,这就需要队员们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及时改变讲解模式。
文化遗产学院和历史学院的队员们讲解风格各异。历史学院讲解队队员注重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文化遗产学院的同学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在讲解过程中会涉及植物学、气候学的知识,也会分享考古挖掘的趣事。无论是结合专业知识、查补资料,将知识融入讲解稿里,塑造一个完整的逻辑链,还是结合游客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讲解,激起游客共鸣,都展现着讲解队队员们独特的讲解风格
潘正华同学提到,“当讲到唐三彩时,有的小朋友会问‘你知道小马宝莉吗?’讲解次数多了我就知道给小孩和大人讲解要不同,比如讲甲骨文的‘周’字,给大人讲我会说这是农田的造型,给小朋友讲我会说像写字的田字格。
博物馆导览服务需要对馆内展厅和文物分布有很充分的了解,来分流游客和告知文物位置范围,负责这项工作的王一卓同学坦言自己“像一位博物馆的指挥员”,逐渐成长为“博物馆地图通”。
志愿服务中总会遇到感动的瞬间和有趣的游客。有的队员碰到来自文物出土地的游客热情地拉着自己讲起家乡的民间历史,有的队员在讲解过程中遇到“情绪价值拉满”的游客夸赞实现双向奔赴。
服务于西安博物院的王佳婷同学回忆到,“有一次讲解的时候,我遇到一位馆外导游带着游客,她突然停下来入神地听着我讲,我就把考古专业知识分享给对方,比如青铜器的铸造过程,阿房宫遗址最新考古发现等等,碰到志同道合的人总是会讲得更起劲。”
活学活用,服务社会

得益于学校和博物馆馆方工作人员的密切沟通与合理安排让西大学子们可以心无旁骛地讲解,这不仅能锻炼队员们的语言表达、沟通交往能力,更为学生们提供了可以全方位提升综合素质、将课堂知识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广阔舞台。
文化遗产学院和历史学院开设的相关课程也为队员们构建了丰富的知识宝库,老师讲授专业必修课《考古学通论》的过程中常常用博物馆文物做例子,我们在给游客讲解时可以结合相关课程补充和拓展知识,将自身专业学习和讲解队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服务于陕西考古博物馆的姚诗怡说道。

(历史学院组织青年学生开展独具特色的博物馆志愿讲解服务)
“志愿服务真的会上瘾”。学期内的闲暇之余,队员们会自行前往博物馆开展志愿服务,假期期间,位于西安本地的同学们也会持续进行志愿工作。服务于西安博物院的王一卓同学曾利用寒假期间持续两周“泡”在博物馆服务接待游客,寒暑假我一去博物馆就会待全天,从8点到下午6点半,累积下来已有四百个小时的志愿时长了。”服务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田昕同学说。
除了讲解服务,队员们还举办了有趣的中小学博物馆教育活动通过对象牙算筹的讲解,展现出中国古代灿烂的科技发展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利用PPT向留守儿童介绍幻方铁板及相关内容,说明中国数字的演变;对馆内文物多友鼎、杜虎符、汉代五铢钱及唐鸳鸯莲瓣纹金碗中数字的辨认,展现中国汉字中数字的运用,延伸至世界各国的数字历史。
建党百年期间,由中央档案馆和新华通讯社共同主办“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主题档案文献展在陕西省图书馆展览厅开展,历史学院的队员们组成展览小分队,在馆内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集中讲解,从山河破碎,民族危亡讲到国家发展,繁荣富强,队员们在讲解时对党的光辉历程,党的动人故事有了更加具象的体悟,并将红色力量转化成为支撑自我前行的精神内核


(历史学院志愿者为游客讲解“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展览)

同时立足于陕西省档案馆特有的档案材料,历史学院博物馆志愿者讲解队陕西省档案馆分队积极筹备策划了“弘扬红色文化,感悟长征精神”系列活动,走进校园、团课,通过展示、汇报分享长征历程,让同学们触摸历史的同时,身临其境地体会、感悟长征精神,自觉传承发扬长征精神。
此外,西北大学讲解队多次在校内举办“博物馆进校园”、“红色精神宣讲”等文化宣传活动,引导同学们在课余时间主动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文物的魅力,切实地让博物馆文化发挥出浸润人心的有益作用,不仅宣传了历史文化,使得校园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每年度,讲解队还有多样主题特色活动。队伍在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以及“中国—中亚峰会”召开之际,举行了“丝路故事,说与你听”讲解比赛,力图讲好丝路故事,传承丝路精神;2024年举办了“探寻历史记忆”讲解比赛,通过两个赛道,分别探寻流失海外文物及党史精神脉络的历史记忆;“天涯若比邻·清代回流外销瓷文物专题研学”暨“新学季·夜含光”专题文化活动;西安博物院乐知学堂多次举办社教活动;陕西考古博物馆与曲江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博物馆进校园系列活动之“东西方博物展——那些跨越经纬度的有趣灵魂”等形式丰富的活动,都是他们活学活用的见证。

(西安博物院文化遗产学院志愿者讲解队“博物馆进校园”讲座)

文化遗产学院志愿者讲解队“始问夏安”博物馆进校园活动)

跨越时空,守护历史

博物馆一件件展览文物是历史和社会公众之间的桥梁,作为社会创新的“融合剂”,作为筑牢理想信念之基的“大思政平台”,肩负起社会文化传承、增进家国认同等重任。
“文物如果只放在库房里、放在考古人的实验室里,是没有办法增进公众认知的,只有曝光度增加,才有机会让文物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渗入到文化教育中。”
从不敢讲到不怯场,从“i人变成e人”沟通能力大大提升,从第一次学习组织策划外展活动到担任讲解队总队长独当一面,志愿者们纷纷提到这段工作经历对自己的全面塑造和改变。

2022年到2024年,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博物馆志愿者讲解队志愿时长达10400余小时,平均每人每年100小时。2022-2023学年服务总时长达4793小时,共计服务游客约60385人;在馆方校内广泛获得认可与好评,多次获得博物馆馆方评定的优秀组织称号且多位志愿者被评为优秀志愿者,2023年度被西安博物院、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授予“优秀志愿者团队”称号,9位志愿者获得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颁发的“优秀志愿者”称号;同时荣获西北大学2023年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优秀奖,被评为西北大学2022-2023学年优秀志愿服务组织,7位志愿者被评为优秀志愿者。2022年度被陕西历史博物馆授予“优秀志愿者团队称号”。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西陕西历史博物馆志愿者讲解队建队以来团队累计志愿服务时长4万小时,2024年时长已达2000小时。2023年有5名队员获“陕西历史博物馆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团队成员参与组建的西北大学大学生陕历博文物宣讲志愿服务队入选2023年“中华文物保护传承志愿服务团队”。陕西历史博物馆带薪讲解队2023年度优秀大学生讲解员表彰会中西大队员也荣获“卓越贡献讲解员”“优秀讲解队员”等荣誉,同时部分队员多次在讲解中心获评“讲解之星“荣誉称号,这也使讲解队成为展现西北大学学子风采以及陕西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窗口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通过博物馆更加直接地触摸历史,保持一种开放心态,展开历史的触角,新学期志愿者讲解队涌现了更多的新面孔,前辈讲解员们寄语:“请相信你们的选择,博物馆讲解队是一个非常棒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也是一个巨大的惊喜盒子,在这里会有一段段奇遇发生!”

博物馆的流光溢彩

千百年前的春夏秋冬

守望一件件展览文物

回眸一个个历史瞬间

在西安“打卡”博物馆的同时

别忘了听一次西大志愿者们的讲解~




来源:西北大学

编辑:柯柳依

校对:韩佳颖

初审:马利利

终审:刘夏盈


文博西安
宣传文化遗产、传递文博信息、助力政务服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