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遗珍 | 窥见唐代贵族女性生活

文化   2024-11-13 09:37   陕西  
文博西安
宣传文化遗产
传递文博信息

在西安博物院,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正在进行,“探长安——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30年考古成果展”吸引着众多观众,其中来自西安米氏夫人墓的珍宝尤为引人注目,展览中的水晶项链、鸳鸯银盒、双鸾衔绶镜等长安遗珍,让观众惊叹于唐代的精湛工艺,也从中窥见唐代贵族女性的日常生活。

珍宝夺目 

在西安博物院的展厅中,灯光柔和地照射在这些珍宝身上,其中一面唐代铜镜以其厚重的镜体和光亮的镜面,展现了盛唐时期的流行风尚。这面菱花形双鸾衔绶镜,直径达25厘米多,镜体厚重,镜面光亮,铸造精良,该镜不论其大小还是品质,均堪称唐镜中的珍品。
唐双鸾衔绶镜 西安博物院展出  
唐双鸾衔绶镜线图  

米氏夫人墓平面图 来源 | 唐代辅君夫人米氏墓葬清理简报 

 

  

 

展牌上显示这件铜镜来自西安雁塔区“米氏夫人墓”。据发掘简报显示,这面铜镜被发现放置于夫人的头部右侧附近,推测可能是夫人生前喜爱之物。
除了这面铜镜,同样来自米氏夫人墓的还有一套小巧的银盒,虽尺寸小,却布满精致纹饰。银盒表面錾满莲花、鸳鸯纹,錾刻手法细腻,纹饰富意美好,也是一件难得的珍贵文物。   
展柜内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条水晶项链,也是米氏夫人之物。尽管岁月侵蚀了这条项链串连的丝线,但在水晶、料珠、绿松石和金饰的组合下,依旧感受到它散发着雍容华贵的气息。水晶项链由92颗水晶珠、3颗蓝色料珠、4枚金扣、2颗紫水晶吊坠和2颗绿松石吊坠组成,水晶珠大小不一,均呈扁球形,由两端向中间对钻成孔。吊坠一端大一端小,其中小端嵌入金扣之中,形成坠饰。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小丽是米氏夫人墓的发掘领队,据她回忆除西安博物院中展出的这些文物之外,当时在清理发掘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银箔的团花、牡丹花枝、鸾鸟衔绶、瑞兽衔花枝、莲花童子等,图案多样,造型逼真。她推测,这些银箔片原应贴于漆盒表面,木质地的漆盒经历千年已经腐朽无存,而如此精美珍贵之器也绝非一般平民百姓所能享用。这些银箔装饰的发现,是唐代漆器工艺的珍贵资料,也让后人对唐代贵族生活的奢华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漆盒银箔花饰 来源 | 唐代辅君夫人米氏墓葬清理简报 

 

张小丽表示,米氏夫人墓是属于工程基建随工发掘,地点位于今西安市紫薇田园都市附近,当时形制虽遭到破坏,但随葬器物保存完好,诸多出土器物可谓是唐代文物中的珍品,代表了盛唐时期手工业制作的高超技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加之该墓出土有墓志,纪年明确,因此这些器物也成为同类器物中的标准器,是唐代考古研究的宝贵资料。
孝绝古今
墓志铭中还隐藏着更多关于她个人品德和生活的细节,这些细节为观众描绘了一个更为立体的历史人物形象。   

 

铭文显示,19岁时,米氏夫人嫁给了辅公,婚后生活被描述为“宜家宜室,如琴如瑟”,意味着她与丈夫的关系和谐,家庭生活幸福。她以妇德和母仪为准则,为家庭的和谐与秩序做出贡献。她有三个儿子,分别是仙进、仙达、仙玉,墓志没有记录他们的官职,发掘者推测他们可能皆未入仕。   
墓志铭中对米氏夫人品德给予极高评价。她被描述为“坤与柔德,天资敏慧,处事周旋,性多闲雅”,这些词汇展现了她温和、智慧、善于处理事务和具有高雅气质的形象。米氏夫人以其孝慈之德著称,被赞誉为“孝绝古今,慈流远近”。她的孝道和慈爱不仅在家族中流传,也在更广泛的社会中产生了影响。
“探长安——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30年考古成果展”展览现场 
米氏夫人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去世,享年60岁。她的葬礼在十一月景辰朔五日庚申举行,葬于京城西南长安县积德乡高阳之原。墓志铭中提到,她的葬礼遵循了当时的礼仪,体现了米氏夫人后人对她的尊重。    

 

墓志云米氏卒于京师颁政坊宅,由《唐两京城坊考》可知,颁政坊位于朱雀门街西第三街,北临辅兴坊,南邻布政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员崔凯结合《长安志》等文献和出土墓志考证,他在其《唐长安城坊古今注》著作中注“布政坊内有胡祆祠,亦有波斯胡寺者,该祠为祆教之祠”。
图源|崔凯《唐长安城坊古今注》(科学出版社2024年7月版)
对于其所居的颁政坊,亦有隋时立祆祠之记载,宋人董逌《广川画跋》卷四“书常彦辅祆神像”云:“当隋之初,其法始至中夏,立祠颁政坊。常有群胡奉事,聚火祝诅。”可推测,米氏夫人愿意把家宅选择在有祆祠的布政坊、颁政坊一带,可能与其宗教信仰有关。       

 

米氏夫人的家族背景、个人品德、婚姻生活,都体现了唐代女性的美德和社会地位。她的墓志铭不仅是对她个人生平的记录,也是对唐代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反映。透过米氏夫人的随葬品,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唐代贵族女性生活的窗口。

家室显赫     

 

在与张小丽的交流中,得以窥见这些珍宝的主人——唐辅君夫人米氏的非凡身世。她的墓志铭不仅记录了她的生平,更透露出她与中亚粟特的深厚联系。这位来自云安郡的女子,其祖父和父亲均曾担任唐朝的武职高官,家族背景显赫。  

 

由墓志可知,墓主为唐辅君夫人米氏,云安郡人。《新唐书》记载,夔州云安郡,是一个下级都督府。原本是信州的巴东郡,武德二年改名为夔州,天宝元年时改名为云安郡。云安郡辖设有一府、四县,其中三县设有盐官,即今四川奉节、巫山一带,当地特产有熊、罴、山鸡、茶、柑、橘、 蜜、蜡等。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荣新江在其著作《从撒马尔干到长安》中讨论入华粟特人的活动范围,其中包括巴蜀一带,不难联系米氏夫人族人跟这些入华的粟特人有一定联系。  
墓主祖父名讳不详,官至唐左玉钤卫大将军,河西节度副大使,父名讳亦不详,官至右骁卫郎将,二人皆为武职事官。米氏夫人作为唐左玉钤卫大将军、河西节度副大使的孙女,以及右骁卫郎将的女儿。这样的家世背景,显示了她的家族在军事和政治上有一定地位。    

 

米氏夫人的祖父担任过左玉钤卫大将军,左右玉钤卫即左右领军卫,左右领军卫掌同左右卫,“凡分兵主守,则知皇城西面助辅及京城、苑城诸门”。设“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 将军各二人”。《唐六典》《旧唐书》载左右领军卫设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属于高级军事官员。
她祖父还担任过河西节度副大使一职,河西地区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连接中原与西域,是很重要的战略地带。河西节度副大使这个职位,是在唐玄宗开元十五年设立。当时,秦王被任命为名义上的节度使,而实际在军队中主持事务的人被称为节度副大使,负责处理节度使的事务。    
米氏夫人的父亲担任的职务是右骁卫郎将,左右骁卫的职责与左右卫相同,主要负责管理翊府的翊卫(即皇宫的警卫)和外府的豹骑(皇家骑兵)的轮值更替,并对他们进行分配。当分配兵力守卫各个城门时,包括皇城的四周和宫城的内外,左右骁卫会与左右卫共同承担辅助和协助的职责。《唐六典》和《旧唐书》记载,翊府设有左、右郎将各一人,这两个官职的品级是正五品上。   

 

墓志文显示,米氏夫人的丈夫被称为辅公,他在墓志铭中被描述为“德行君子,朝廷共称”,并且他的职位是“正议大夫、行内常侍”。正议大夫是文散官,正四品,而行内常侍则是内侍省的职位,正五品下。这些信息表明辅公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      

 

米氏夫人的“米”姓,可能与昭武九姓中的“米国”有联系。昭武九姓是唐朝时期对西域九个以昭武为姓的粟特人国家的统称,这些国家包括康国、安国、石国、米国等。参照《旧唐书》《新唐书》《隋书》所描述的地理方位图,米国在康国东部,即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附近。《资治通鉴》提到“米姓为康居枝庶,分为米国,复入中国,子孙遂以为姓。”《元和姓纂》载,米姓“出西域米国”,米氏夫人的祖先可能来自中亚的米国。    

 

同样早年出土于西安的“米继芬墓志”载:“其先西域米国人。代为君长,家不乏贤,祖讳伊囗,任本国长史。”这里明确说明米氏来自西域米国,以国号为姓。      


来源:文物陕西

编辑:韩佳颖

校对:柯柳依

初审:马利利

终审:刘夏盈



文博西安
宣传文化遗产、传递文博信息、助力政务服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