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大代表田福华
秉厚德之心精医术 怀为民之志践初心
业精于勤 在专业领域作出突出贡献
2004年,田福华作为骨干人才被引进到我区,先后创建了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肿瘤科及肿瘤微创介入中心,为医院的学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自2014年创建肿瘤科以来,他带出了团队,引进博士及博士后各1人,培养肿瘤专业人才2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创新了技术,先后开展了30多项肿瘤微创介入新技术,部分技术在市内或国内领先;打造了特色,坚持以微创介入为引领的肿瘤多手段综合诊疗发展模式,临床教学科研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形成肿瘤5个亚专业,打造出了肿瘤微创介入和医学人文两大特色;干出了成绩,年门诊量一万余人次,年出院近四千人次,年微创介入手术800余台,近年来,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2次、省市级学术会议20余次;收获了荣誉,肿瘤科获评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重庆市巾帼文明岗、中国抗癌协会难治性疼痛规范化诊疗优秀联合体、重庆市无痛介入诊疗示范基地、感动九龙最美医护团队等。
他带领的肿瘤学科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近年来,有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家医院领导干部及专家来科交流学习。
在学术成绩方面,田福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各级科研课题6项,参编肿瘤相关中国专家共识3部,数十次在国家级及省市级学术会议上作专题讲座,在全国及省市级肿瘤相关学术专委会有重要学术任职。他曾荣获重庆市第六届先进工作者、重庆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肿瘤介入与微创技术创新奖、重庆市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优秀奖、九龙坡区有突出贡献专家、九龙坡区名医、“天使杯”人民群众满意的白衣天使等多项荣誉称号。
知责于心 为病人撑起一片天
“医”路走来,田福华不断精进技能,以最大努力去治愈患者的身体疾病的同时,更加关注病人的心理健康。
2014年,他创立了肿瘤患者的“康爱家园”,成立了志愿者团队,以“康爱家园”为平台开展安宁疗护、五全照护、患教讲座、科普宣传、读书交流会、生日Party等系列活动,为肿瘤患者带来有温度的治疗,让无数绝症患者重新燃起生的希望,并重树战胜病魔的信心,活动深受患者的喜爱。
深耕临床工作30余年,田福华经常穿着厚重的铅衣在辐射环境下为肿瘤患者做介入手术,这就是人们俗称的“铅衣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他有时一台手术就是数小时,一天多台手术时从一大早做到深夜,汗水湿透衣背总是难免,午饭晚饭总是被耽误,他常常安慰自己“介入情,铅衣魂,我们都是抗癌人”。
在科室查房时,田福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假如这个病人是你的亲人,你选择什么样的服务态度和诊疗方式,那就是最佳选择”。他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深受患者及家属爱戴。
失去老伴,子女又长期不在身边,且患多种慢性疾病的张婆婆,多年来平均每天会给田福华打来2-3次电话,大多数情况下说的不是病情,而是有些“啰唆”地唠家常,但田福华都会耐心聆听,陪老人家度过寂寞时光。张婆婆还经常给田福华发短信,田福华都会认真回复每一条信息。田福华每月定期给张婆婆快递送去必需的药品,这样一做就是10余年。
他始终牢记患者的生命重托,对技术精益求精,把无限的爱倾注在医学事业中,让无数个身陷“生死线”边缘的重疾患者,经过他精湛的医术而得以拯救,无数条被死神紧拽着的生命在他没日没夜的救治中获得重生,患者们都称他是死神的“克星”。2024年12月19日下午,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和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举办的2024年“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学风建设”短视频大赛颁奖典礼在重庆工商大学南岸校区举行,以田福华事迹为题材的短视频《爱在“生死线”》获三等奖。
担责于身 履职尽责善作为
胸中有大局,心中有群众。田福华曾连续担任三届区政协委员,他以政协委员工作站为平台,广泛了解社情民意,曾多次主笔撰写提案,其中,关于九龙坡区人民医院迁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建议,极大助推了九龙坡区人民医院迁建项目的落实,多次获评政协相关工作先进个人。
他热心公益活动争做志愿先锋,以“生命花”志愿者健康援助中心、“五月彩”劳模志愿服务工作站、“三心”劳模志愿服务队、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平台,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
作为新当选的区人大代表,田福华表示,将广泛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密切到选区接访走访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切实为群众解决问题,积极提出建议参与政府事务的决策和监督,紧跟“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时代主题,立足本职岗位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勇挑重担,走在前列”的担当,为九龙坡区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区政协委员魏东
以美为笔 书写委员担当
立足专业
推动“文艺两新”工作取得新突破
“文艺两新”指“新的文艺组织”和“新的文艺群体”,是我国文艺工作者队伍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文艺生力军。
2024年,在市文联的悉心指导和九龙坡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美协积极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职能,在“文艺两新”工作上取得了重要突破。经过近两年的谋划推动、精心打造,2024年8月,位于九龙坡区黄桷坪的重庆半岛美术艺术中心成功入选中国文联第三批全国“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这也是全市唯一获评单位。
魏东表示,重庆半岛美术艺术中心利用九龙美术半岛及“长江文化艺术湾区”的文艺资源,积极为在黄桷坪的“文艺两新”美术家举办艺术创作与研究、展览交流、社会美育、人才推介等各项学术活动,举办了“纪念《延讲》发表82周年暨第11个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黄桷坪新文艺群体美术家邀请展”以及“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2024重庆市版画培训班(长寿)学员成果展等展览活动。
作为一名艺术组织管理者,魏东以弘扬先进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己任。在魏东的助力下,市美协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美术展览、开展艺术创作、组织各种形式的采风写生、举行学术研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推动我区和全市美术事业繁荣发展。2024年4月,市美协承办的“红岩清风——廉洁文化美术作品展览”在黄桷坪廉洁文化艺术展览馆开幕,展出作品266件,展览吸引了495个参观团队、2.2万名党员干部群众参观。党政机关、学校、部队等单位以观展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洁文化活动。市美协组织10名志愿者进行了200余场专题讲解,使清正廉洁、秉公用权的理念成为党员干部内化于心的坚定信念和外化于行的自觉遵循。2024年7月6日,市美协按照国家级展会艺术标准,成功承办了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作品展览。在本届全国美展中,重庆共有311件作品入选,其中有53件为进京作品,1件获金奖、3件获银奖,重庆入选及进京作品数量位居全国前5,获奖数位居全国前3,创造了重庆参加全国美展历史最好成绩……一年来,市美协先后举办各类展览学术活动20余项,为全市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关注新机遇
为“文艺两新”群体持续发声
在魏东看来,重庆半岛美术艺术中心成功入选中国文联第三批“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这为团结引导“文艺两新”,赋能九龙美术半岛,做靓艺术湾“城市新名片”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魏东表示,近年来,九龙坡区在团结引导“文艺两新”做了大量有益探索,但目前还存在政策资金扶持有待加强、没有有效展览展示和创作空间、艺术产业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对上述问题,他提出相关建议:建议区委、区政府联动相关部门加大对“文艺两新”的政策制定和资金扶持力度,出台进一步加强新文艺群体引导和服务政策;建议市、区文联成立新文艺群体工作委员会、“新文艺组织”联盟,开展专题研究;按照市委“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部署,深化整合和盘活区里现有和闲置国有资产,利用旧工厂闲置空间改造,引进新文艺群体美术家和艺术空间,成立新的美术馆空间、艺术工作室,为区内新文艺群体美术家提供多元化的展示空间和创作空间,并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制,吸引更多“文艺两新”艺术家和机构,加入中国文联“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依托中国文联“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的优势,利用区内资源,举办“文艺两新”展览展示、研修培训、创作采风等活动,为“文艺两新”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同时,加大对在区内举办各级各类“文艺两新”艺术活动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活动和人才的宣传推介力度,提升基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统筹文艺产业发展空间,大力扶持艺术机构入驻九龙美术半岛,建构一条从艺术生产到艺术市场的完整产业链,在艺术家与市场之间搭建起桥梁,为“文艺两新”艺术家提供作品销售途径,加快成果转化。
深入调查
心系九龙坡文化艺术事业发展
魏东以美术专业为依托,在履职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九龙坡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四川美术学院老校区根植于九龙美术半岛70余年,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滋养生长的土壤,催生出几代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质的艺术家群体。九龙坡区作为拥有丰富美术资源的文化大区,却缺乏区属美术馆,与其文化大区的地位不匹配,希望建立区属美术馆填补公共文化设施的空白。”据魏东深入调查发现,目前九龙坡区在推进基层文化服务建设,促进文化艺术传承交流、公共美育教育等方面仍存在问题,亟待解决。九龙坡区作为广大“黄漂”艺术家的聚集地,但由于区内基层艺术家和新文艺群体美术家普遍缺乏展览场地、创作空间,没有专为他们设立的展示作品和艺术交流空间,导致艺术家大量流失,阻碍了优秀艺术人才的留存与发展。
为此,魏东建议尽快挂牌成立九龙坡区美术馆。相关部门成立建设团队,组织建立美术馆立项论证,精心策划设计,在区文化馆加挂九龙坡区美术馆,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并按照市委“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部署,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资源,在区图书馆搬迁后将原图书馆场地升级改造为区美术馆展厅,或盘活区内闲置资产,建立新的美术馆空间,为区内基层艺术家和新文艺群体美术家提供展示空间,发挥美术馆在文化传承、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打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进一步提升九龙坡区城市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氛围。
编 辑:龚玲
校 对:杨燕姣
责 编:周芮
副总编:陈维强
总编辑:刘德贵 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