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异乡:留学生的文化冲击生存手册——从迷茫到游刃有余

文摘   2024-09-29 22:13   英国  

初入异乡

Ready?!


留学生的文化冲击生存手册——从迷茫到游刃有余



Do you Know?




 文化冲击 


相信初入国外的小伙伴们对许多老外的生活习惯有很多疑问,甚至是不解,而这也是每一位留学生都需要经历的文化冲击,比如:



CULTURAL




     SHOCK



  • 为什么国内的“1楼”就是1楼,而英国的1楼却是“Ground Floor” , “2楼”才是真正的“1楼”?


  • 为什么在除了正常消费之外,还要再给小费


  • 为什么国外的老师和国内的相比总多一些分寸感?和老师交流还需要预约office hour?


  • 为什么外国人总是那么喜欢“夸夸”?每天感觉有说不完的“thanks”和“cheers” ,不过一顿顿彩虹屁下来让人自信满满。


  • 为什么他们那么喜欢开趴(party)


  • 为什么苏格兰人讨厌说自己是英国人?


  • 为什么外国人那么喜欢喝冰水,中国人却对“热水”情有独钟。



CULTURAL




     SHOCK



  • 为什么外国人特有“松弛感”,很多人都有选择gap year。



CULTURAL




      SHOCK



  • 为什么英国的美食只有炸鱼薯条......







 文化冲击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走出国门,去异国他乡追寻知识与梦想。随之到来的不仅是单纯的学习,经历而更是一场心灵和文化的冲撞。


生活在与自己本土文化不同的异文化环境中,留学生们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 有些经历肯定是有趣难忘的,不过,更多时候,也会对失去熟悉社交符号和手段而产生一种迷失感、困惑、焦虑甚至恐惧。当然,这一过程不仅是考验留学生的适应能力的阶段,也是自我探索与成长的重要契机。










据一项加拿大的问卷调查显示:70%的加拿大国际生都曾感受到心理压力,而55%的国际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都会有过焦虑抑郁的症状。尤其是亚裔学生在内,孤独感,心理疲倦恐慌和来自于主流社会隔绝的感受往往更加强烈。当然文化冲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文化冲击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蜜月期(Honeymoon Stage) :刚到达新的国家时,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心,文化差异反而会显得有趣,人们对新环境充满探索欲望


危机期(Crisis Stage) :当最初的新鲜感消退,各种现实问题和文化差异开始显现,留学生可能会感到孤独、迷茫,甚至产生无助感。


调整期(Adjust Stage)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人们逐渐开始学会如何应对这些差异,找到平衡点,并且慢慢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适应期(Resolution Stage) :在这个阶段,留学生们已经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建立起自己的生活节奏,并且重新找回内心的平衡



人们最初会先有(1)蜜月期,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然后会有(2)过渡期,即文化冲击。这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不过之后,人们会开始(3)适应(虚线示也会有人讨厌新文化


而(4)则指一些人们再回到自己地方,对旧文化的再适应。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比如,有的同学面临语言挑战,主动参与语言交换活动,与不同背景的同学沟通,逐渐克服了不安和恐惧。通过加入校园社团,参与组织活动提高了英语能力,最终不仅取得了学术上的提升,还结交了来自各国各地的朋友。


但有的同学可能英语水平不高且性格内向。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问候“How are you?”,如果不知道如何回答或害怕说错话,可能会让他感到紧张和不安。面对教授布置的大量阅读,枯燥难懂的学术文章常常让他感到无从下手。尽管他努力理解,但因为语言障碍和口音问题,难以在课堂上参与讨论,甚至没理解清楚的地方也不敢让对方重复一遍。随着频繁的课堂报告和论文压力加大,他可能会对英语产生了抵触心理,选择只和班上的中国同学交往,沉迷于熟悉的中餐和游戏,最后反而导致英语水平退步









What should be done?




  应该怎样做呢? 


文化冲击的最直接诱因是语言障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这里我们引用一下爱德华·霍尔(Edward T. Hall)的文化理论,西方文化多属于低语境文化,信息是铺开的,主要依靠语言来传递。在这种文化中,人们说话往往直截了当,表达明确,信息传达多依赖语言本身的含义。而对于我们,中国文化则属于高语境文化,交流更多依赖语调、肢体语言和社会身份等非言语的线索,言外之意常常比言内之意更为重要。



Cultural




      Shock



例如美国和西方国家,人们通常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在会议上,如果某位同事不赞同某个提案,他可能会直接说:“我不同意这个提案,因为……”直截了当。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沟通往往更为隐晦和含蓄。在一个家庭聚会上,长辈可能不会直接告诉年轻人他们的观点,而是通过提问或讲故事的方式暗示。例如,长辈可能会说:“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创业,不知道你有没有考虑过呢?”这种方式需要对方读懂言外之意,体现了高语境文化对非言语线索的依赖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学习语言并非仅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在于实际的运用。如何有效地使用语言,关键在于对其背后文化的理解与熟悉。在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化思维和表达方式。这不仅是学习语言的过程,更是深入理解和感受不同文化故事的旅程。



Cultural




      Shock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根本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观、沟通方式和思维模式上。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常常鼓励个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因此其语言表达往往直截了当,追求逻辑性和清晰性。相较之下,中国文化则更倾向于集体主义,重视和谐与面子问题,沟通中更多使用隐喻、暗示和非语言线索,以维护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太多的差别,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踏入异国他乡,完全掌握另一种文化的精髓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能做到,那他肯定是一个优秀的人类学家了(笑哭)。所以,在这里给各位提供一个小tip,美食也许是拉近我们和外国朋友文化边界距离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也许不同的文化有很多区别,但有一点是共通的!无论文化差异如何,对美食的热爱,对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人来说都是一样的:



Cultural




      Shock



和泰国的同学讨论冬阴功汤,和日本的同学讨论寿司,来自欧盟的同学讨论蜗牛,鹅肝,炖猪肘,意大利面,披萨(已经开始流口水ing),和素食主义的朋友谈论为什么不吃肉。讨论各自的饮食习惯,分享家乡的特色菜肴,甚至大家可以在一起聚一次,搓一顿。也许,你会发现我们之间的隔阂没有这么远。


最后,感觉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同时, “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也许是一个不错的帮我们理解文化冲击的方法。它强调,不同文化的价值和规范应被理解为其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的产物,而不应以单一文化的标准进行评判。让我们与不同文化交流时,不要自负,更不要自卑。先是发现自身之美,然后是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







 最后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文化认知是理解的钥匙,而尊重与包容则是和谐共存的基石。跨文化交流作为留学生们独特的成长经历,愿每一个留学生都能跨越文化的障碍,在开放与包容中走向和谐与共生。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End

排版|李凡康

文案|王明昱

校稿|王震豪&Loopy

审核|毛盛艺





- 往期推荐 -

(点击图片跳转链接)


云见 | 留学生回国薪资达不到理想水平是常态?



云见 | 英国皇室舆论之下,有多少看与看不见的一面

云计划 YUN DESIGN
云计划Yun Design于2023年由海外留学生共同创立,励志成为留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伙伴。不论过去,现在,或将来,云计划Yun Design都将与各位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