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一架直升机在飞越俄罗斯西伯利亚西北部的亚马尔半岛时,偶然发现一个直径至少30米的黑色巨洞。洞口垂直向下,底部被水覆盖,深度未知。调查团队通过绳索摄像发现洞深至少50米,且洞壁边缘正在融化塌陷,空气中甲烷浓度异常高达9.6%,远超正常值的0.0002%。考虑到当地曾经历异常炎热夏季,研究者推测高温导致多年冻土融化塌陷并释放大量甲烷。
此后,研究人员在该地区发现了至少17个类似巨洞。2017年6月,一次剧烈爆炸在亚马尔半岛的驯鹿牧民聚居地附近形成一个新洞,洞口土壤焦黑,周边散落冰块和岩石。卫星图像显示某些巨洞所在地面在数年内经历了隆起与塌陷的过程,与多年生冻胀丘(pingo)现象相似,但爆炸规模前所未见。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巨洞均位于富含石油和天然气的亚马尔和格达半岛,暗示巨洞可能与地下甲烷等气体有关。
针对这一现象,科研团队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并在《科学报告》和《地球科学》等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成果。他们提出巨洞形成与热喀斯特湖有关,湖水保温效应导致湖底冻土层局部融化,形成未冻结区域。随着湖面缩小,未冻结区域被冻土包围,内部压力逐渐增大,迫使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气体积聚。当压力超过沉积物承受极限时,发生爆炸,释放气体和水,留下圆柱形洞壁。这一过程可类比为皮肤油脂积聚导致痘痘爆开。
然而,关于积聚气体的来源尚无定论,可能源自甲烷水合物融化、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或深层天然气通过断层渗出。挪威奥斯陆大学的海尔加·赫勒旺教授提出了新观点,认为气候变暖导致冻土层削弱,形成脆弱区,深层甲烷沿断层逸出并聚集于此,热甲烷羽流融化上覆冻土,形成圆柱形结构。当冻土层薄弱到一定程度,甲烷突破冰层引发爆炸。这一理论与当地丰富的天然气储量相符,且能解释高甲烷浓度和完美圆柱形洞壁。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多年冻土持续融化,此类爆炸可能更为频繁。
尽管这一研究尚未经过同行评审,但其提出的甲烷爆炸机制引发科学家担忧。北极地区变暖速度远超全球平均水平,加剧多年冻土融化与碳排放,形成恶性循环。巨洞可能成为地层深处甲烷释放至大气的通道,加剧温室效应。这些神秘巨洞不仅是自然界奇观,更是人类剧烈改变地球地貌、触发气候反馈机制的直观警示。
后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希望大家可以在阅读后“分享”出去,这样就可以帮到更多人!支持一下小编,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