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书记来了后,带着我们栽种甜糯玉米,还张罗着大家一起建玉米加工厂,让村民的收入提高了!”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枣巷镇黄咀村,提到该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崔峰,村民们不禁竖起大拇指。
崔峰是安徽科技学院(以下简称“安科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教授。2021年以来,安科院以组织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为契机,将崔峰等287名教师派往农业一线,把创新种子撒入广袤田野。
2021年6月,崔峰开始担任黄咀村第一书记。他发现,当地村民习惯零散种植小麦、玉米、黄豆等常规农作物,收益微薄,便决心带领村民发展集体经济,在土特产上多做文章。3年间,黄咀村村集体经济从2万元发展到179万元,还建成了总投入超500万元的鲜食玉米加工项目,大大提高了村民收入。
蚌埠市怀远县双桥集镇也通过种植甜糯玉米显著增收。过去,这里种植的玉米亩均收益仅为1000元左右;后来,当地改种甜糯玉米,亩均收益提升至3000元。产生这些变化,安科院玉米科技创新团队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支享誉全省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凝聚着安科院三代人心血和努力。20世纪50年代以来,安徽农业专家刘仲元教授与其子刘正教授分别担任团队第一代和第二代负责人。他们一头扎进玉米育种领域,数十年接力攻关,培育了安徽省第一个、全国第三个糯玉米杂交品种——“皖单5号”等大量新品种,助力企业和乡村发展。
“前辈们给了我们信念和力量,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充足保障,让我们团队能够沉下心来搞科研。”团队第三代带头人、安科院农学院教授余海兵说。
已接过接力棒近30年的余海兵,带领团队潜心钻研、培育良种,先后选育出19个玉米新品种,获数十项科技成果奖,着力打造国内先进、区域一流的玉米育种高科技研发基地。
来自安徽省阜阳市的黄梦奇是安科院农学院2023级植物保护专业学生。他家种植了30多亩大棚草莓,为了给草莓授粉,每年需花费2万多元购买蜜蜂。但蜜蜂易蜇人、易死亡、授粉率低,这让他和家人饱受困扰。
针对这一难题,在安科院教务处党支部副书记高青海等专家的指导下,黄梦奇与其他院系学生共同组建大学生科研团队,向凤阳县科技局申报了“草莓智能授粉设备关键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创新创业专项。他们围绕草莓智能授粉开展研究,成功研制出搭载人工智能精准识别、智能控制等系统的授粉设备,极大提高了大棚草莓授粉效率。
使用智能授粉设备后,草莓坐果率提高7%,产量提升9.3%,授粉成本降低50%以上,综合收益提高10%。
高青海介绍,近年来,安科院围绕数智赋能等领域强化学科优势和特色,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在‘草莓智能授粉设备关键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团队已培养2名研究生、15名本科生,成功注册3家公司,培育一批农业创新创业人才。”高青海说。
2021—2023年,安科院本科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人数占比分别为63.83%、72.11%、88.52%,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60项、省级1000多项。学校共孵化创业项目102个,年均成功孵化注册公司近10家,涌现出一批“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典型人物。
在凤阳县小岗村一处稻田边,该村与安科院合作建设的乡间实验室格外引人注目。
“农户拿来一株问题水稻,我们可以在几分钟内解答‘水稻得了什么病虫害’‘该如何施肥、打药’等问题。”实验室主要负责人、安科院农学院农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任兰天说,乡间实验室帮农户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25年来,安科院一批又一批党员教职工和优秀大学生走进小岗村,在广阔农村开展创新创业创意实践,走出了一条校村合作的“安科党建+红色小岗”之路。
截至目前,学校已累计派出10个省级科技特派团、超300名科技特派员进入包括小岗村在内的村镇或企业开展成果转化或技术指导,成立5个安徽省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全方位助力村民走稳致富路。
安科院党委书记时伟说,安科院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和乡村振兴的关键难题,发挥人才、学科和智力优势,计划5年内在全国新建一批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实验室,探索高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新模式。
安科院一代又一代科技人才在乡村沃土上辛勤耕耘,播撒创新种子,结出丰硕果实,为乡村发展持续注入活力。
“安科院将以党建为引领,进一步汇聚各方力量,为破解农业领域难题提供更多方案,为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时伟说。
来源 | 《科技日报》
编辑 | 张恩琪 陈蕊
校对 | 郑婉琴 陈蕊
责编 | 陈晋
审核 | 何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