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天地
麦湾琐憶
在岁月的长河里,总有一些地方,一些记忆,日久了便是一处承载着无数故事与情感的所在
留住乡愁,是对家乡土地深深的眷恋,更是春日里绽放野花的芬芳,是夏日里麦浪翻滚的清香,是秋日里果实累累的甘甜,是冬日里炊烟袅袅的温暖。
锁好童憶,是珍藏那些无忧无虑的纯真时光,在小巷里,回荡着儿时的欢笑;在池塘边,留下了捉泥鳅的足迹;在老树下,听长辈讲故事的温馨场景。
传承民风,是守护麦湾的精神家园,是邻里间的互帮互助,是节日里的热闹庆典,是长辈们口口相传的古老传说。
《麦湾琐憶》不仅仅是一本书、一篇文章,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故乡与他乡的桥梁,它让乡愁有了寄托,童憶有了归宿,民风有了传承。在新时代,他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人们的心间,唤醒着对家乡的热爱,对传统的尊重,对美好的向往。
【溪中石作品选文化武山】
《乡村的守望 》/宋全胜
乡村的守望
文/溪中石
深秋陇原的黄土地上霜雪已经夹杂而至,冷风也开始肆意的搜身了,而渭河村大槐树下的石墩上,依旧每天雕塑般的坐着七八个老人,他们总是神情坚定而执着的望着村口弯向远方的那条路。
这些辛苦了一辈子的乡村老人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风雨人生的奇特故事。他们当中陈婆婆是年纪最大的一个,今年已经八十六岁,老伴三年前去世了,大儿子四十有三,还在打着光棍,在家里种地陪侍她,二儿子一家人异地搬迁去了新疆喀什,好多年都没有回来了,听说孙子孙女都上幼儿园了。唯一的女儿远嫁到了陕北榆林,一年也只在过年时回娘家一次,老人家看着远方就好像看见了远方的儿孙们。马长林大爷八十三岁,是这群老人们当中最有文化的人,他从小就患有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父母怕他长大后日子不好过,就节衣缩食供他念完了初中,后来幸运的当上了村里小学的民办教师,但是因为家庭实在困难,没有坚持到转正就回家种地了,一生也未能娶妻生子,一直和哥哥的儿子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他最大的功劳和自豪就是是辅导陪伴两个侄孙女和一个侄孙子都考上了名牌大学,也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给村里的孩子们讲感恩励志的故事。因此侄子侄媳妇都很孝顺他,村里人也很尊敬他,他现在最渴盼的就是突然看见侄孙女和侄孙子回来的惊喜和欣慰。周狗蛋大爷七十八岁,是他们当中年纪最小的一个,身材魁梧动作敏捷,年轻时练过武,只是脾气不太好,动不动就打骂老婆孩子,后来老婆就带着未满月的儿子跟一个外地来的卖货郎跑了。他后来有点后悔,便到处去寻找老婆孩子,可惜至今杳无音信,村子里的阴阳先生劝慰他说儿子早晚会回来认父的,于是从小就好动漫游的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静静地坐在了大槐树下的石墩上了。
如今乡村的年轻人大多数都“漂泊异乡成异客,乡音无改难回归”,老人们便自热而然的成了乡村的守望者。他们风雨无阻的守望在村口,成了村里一年四季特有的“夕阳”下的烟火气。这应该是一种苦苦的对团圆的深情期待,也许更是一份生命余辉的至纯祝福。——静静地黄土村落里,风烛残年的老人们,当下竟然成了抱着团儿拥有“诗与远方”的人!
2024年深秋
备注声明:文字为原创作品,图片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作者简介: 宋全胜,笔名溪中石,高级教师,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武山县“园丁奖”获得者、天水市骨干教师、甘肃省乡村骨干教师扶持计划“榜样典型人物”,先后被评为“天水市最美志愿者”“天水好人”;武山县作协会员、天水市作协会员,喜欢工作之余写些随笔、小诗、散文等作品。作品散见于各层级刊物和相关公众平台,喜欢旅行和运动,一直坚持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也追寻着内心的淡然与宁静。
如何投稿 ✦
麦湾琐憶
投稿邮箱:546926004@qq.com或微信:wsw13830828882
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学生作文,书法绘画,摄影民间传说,非遗等均在征稿之列。
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联及个人照片,(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敬请将您的所感所悟,所知所想,用艺术的语言,真实的拍摄,灵巧的双手展示您的正能量爱好和信仰,超越自我,摆渡自己也摆渡别人;
巜麦湾琐憶》欢迎您,让我们携手同行;欢迎关注,欢迎投稿,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