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防治知识
炭疽病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它是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高原藏族集聚的牧区属于自然疫源分布地,炭疽病例常有发生,人感染炭疽病后,皮肤炭疽最常见,肺炭疽和肠炭疽不常见但病死率高。
一、什么是炭疽病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人因生产生活中接触或食用了病畜及其产品而发生的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溃烂坏死,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毒血症状,偶尔引致肺、肠、脑膜急性感染,并可发生败血症。
二、传播途径
因牛、羊、马等草食动物食入被炭疽杆菌或芽孢污染的食物而得病。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牧民以及从事屠宰、皮毛加工、兽医等行业的人群。人食用、接触病畜产品及肉类感染,接接触带菌的分泌物或排泄物也可感染。炭疽病人的病灶分泌物、痰、粪便及都具有传染性。
其感染途径如下:
1.经皮肤感染,病菌由皮肤黏膜或伤口直接接触感染,皮肤炭疽最多见,占炭疽病人的98%。
2.经呼吸道,吸入带炭疽芽孢的尘埃、飞沫等。
3.经消化道,由于食入炭疽杆菌污染严重的未熟肉类感染。
三、临床表现
1.皮肤炭疽:初期表现为皮肤破损部位出现斑疹或丘疹,随后在病变部位出现小水疱,水泡内含淡黄色液体,周围肿胀变硬。继之病变部位呈现出血性坏死、组织稍下陷,周围有密集的小水泡,水肿范围扩大。坏死部位出现溃疡,成硬而黑似炭块状焦痂。病变多见于手、脚、面、颈、肩等裸露部位。同时伴有发热、头痛、关节痛、全身不适及局部淋巴结和脾肿大等中毒症状。
2.吸入性炭疽:起病急,初期表现为低热、疲劳和心前区压迫等,随后,症状突然加重,轻者表现为胸闷、胸痛、发热、咳嗽、咯带血黏液痰。重者表现为寒战、高热、呼吸窘迫、气急喘鸣、咳嗽、紫绀、血样痰等,并可伴有胸腔积液。常并发败血症及脑膜炎,急性症状出现1~2天内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而死亡,所以必须及时诊断、积极抢救。
3.胃肠型炭疽:临床上可表现为口咽部炭疽和胃肠道炭疽。口咽部炭疽:表现为咽喉部疼痛严重,颌下及颈部水肿、局部淋巴结肿大,水肿可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可引起呼吸困难。胃肠道炭疽:轻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但便中无血,里急后重不明显,可于数日内恢复。重者可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血样便等急腹症症状,易并发败血症和感染中毒性休克。如不及时治疗常可导致死亡。
4.其他临床表现
炭疽性败血症:表现为全身毒血症加重,高热、寒战、衰竭等。
炭疽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化脓性脑膜炎,起病急骤,有剧烈头痛、呕吐、昏迷、抽搐,明显脑膜刺激症状,脑脊液多呈血性,少数为黄色,压力增高,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情发展迅猛,常因误诊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在发病后2~4日内死亡。
四、炭疽病的治疗
严密隔离,卧床休息,防止感染扩散,多饮水及给予维生素。药物治疗,青霉素G首选药物,氨基糖苷类、四环素与氯霉素亦有较好疗效。急性期治疔,对症治疗,如静脉补液、止血、抗休克、镇静、退热等。
五、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
(1)炭疽患者隔离治疗,吸入性炭疽病例要求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因此,对肺炭疽患者需要实行较为严格的隔离措施。(2) 发现病死家畜及野生动物,做到不接触、不宰杀、不食用、不买卖。(3)加强牲畜流通、屠宰环节的检疫、监管,相关部门对违法行为的进行处罚。(4)发现自己或周围有人出现炭疽的症状,应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及时就医。
2.保护易感人群 :(1)病例密切接触者应进行留观,必须时早期应用青霉素等,对疑似患者可采取同一措施。(2)加强卫生宣教: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防止皮肤受伤。(3)购买正规渠道、有检疫和食品安全保障的牛羊肉及其制品,肉类煮熟煮透可放心食用。不购买、处理、食用来自非正规渠道及来源不明的畜肉,更不去分食已知的病死畜肉。(4)从事屠宰和皮毛加工等职业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措施,有效佩戴口罩和手套等防护用品,避免感染。(5)健康的畜群和病畜宜分开放牧,对牲畜实施疫苗接种。(6)对从事畜牧业加工、屠宰业等工作人员和疫区人群,接种炭疽杆菌减毒活菌苗。
END
主管:中共小金县委宣传部
主办:小金县融媒体中心
主编:罗晓璐
编辑:杨志香
信息:小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春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