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版面聚焦!《海南日报》专版推出“盛放海棠”系列报道

政务   2024-10-14 19:31   海南  



三亚海棠区,这颗南海之滨的璀璨明珠,伴随着新中国75年的发展,从偏居一隅的小渔村华丽转身为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海岛、潟湖、湿地、山岭、河流、温泉、港口……这里是自然的宠儿;瑰丽的少数民族非遗、独特的疍家风情、仲田岭曾燃起的红色火炬……这里沉淀着浓厚的文化韵味;大品牌酒店集群、潮玩胜地、康养基地、免税购物城……这里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海棠区,每一缕海风都轻拂过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华章。


10月14日

海南周刊推出系列报道

聚焦三亚海棠区

从偏居一隅的小渔村

华丽转身为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

↓↓↓


望千年,却道“海棠”依旧



全文如下

(上下滑动查看)


到过海南的人,很少有不知道三亚的;而到过三亚的,也很少有没到过海棠区的。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三亚国际免税城、亚特兰蒂斯酒店,以及后海冲浪、蜈支洲岛潜水……这些频频上热搜的词,都源自三亚市海棠区。


▲10月4日,游客在位于海棠区的亚特兰蒂斯体验水上项目。


国家海岸,世界海棠。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曾多次到海棠区,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年轻,是时尚,是定位于世界级度假区的活力。但待得久了,总能发现海棠区的另一面,这里有繁盛千年的驿站,有曾连通中外的古港,也有瑰丽的少数民族非遗,仲田岭上还有永恒的红色印记。


年轻,古老,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海棠区?又或许两者都是。若有耐心,我们透过繁华都市景象,穿过历史长河,便能翻开海棠故事的另一页。


寻找“海棠”之名


三亚许多地名都很美,凤凰、天涯,更有海棠,洋溢着中国式的浪漫情怀。


对于海棠,中国古代文人尤为偏爱,恨不得把所有浪漫都给了它。苏东坡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写海棠花,李清照言“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海棠花太美,美到它成为一个美丽的误会。当地人告诉记者,海棠区的“海棠”,并非古诗文里的海棠树、海棠花,而是另一物种——琼崖海棠,又称红厚壳,海南人习惯叫它“海棠”或“海棠木”。


“海棠区得名于海棠湾,要知道海棠湾是怎么来的,得先知道海棠头。”当记者问起海棠区名称由来,海棠区文化艺术产业协会会长余贤栋这样回答。


余贤栋继续说:相传“海棠头”有一片海棠树,人们在树下乘凉歇息做买卖,久而久之那里便被称作“海棠头”。现在,“海棠头”的热闹更胜从前,它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后海。


后海村位于海棠区藤海社区,本是一个普通的小渔村,近年来因适合冲浪,在网上名声大噪,成为众多年轻人向往的网红打卡地。


“别小瞧这海棠树,它的用处大着呢。”余贤栋拿出精心收藏的海棠树叶和海棠果,叶和果都已枯萎,但包装得很用心,“它的木质好,可造船、做家具、建房子,籽仁可榨海棠油,古代海南学子夜间苦读,仰赖海棠油灯,一盏灯照亮了一方前程。”


守护和祝福,是余贤栋为海棠区的文创礼品想的两个概念。他说,海棠区得名于海棠木,海棠木造的船,长年守护出海捕鱼的渔民;而海棠油灯陪伴了无数学子苦读,这是一种信念,也是对未来、对前程的祝福。


听完余贤栋的介绍,记者恨不得马上去见一见这海棠树。“那就到洪风小学旧校区吧,那里有一株,长得枝繁叶茂。”按照余贤栋的指引,记者找到了一棵高大的琼崖海棠树。


▲海棠区洪风小学旧校区内的琼崖海棠树。


因为建了新校区,这个校园已经荒废。风吹来,海棠枝叶沙沙作响,海棠果纷纷掉落,在空荡荡的操场上打滚。


千百年过去了,如今学子们不需要海棠油灯,也能有光明的前程,渔民不再冒险,靠旅游业也能过上好日子,琼崖海棠树依旧扎根在这,顽强、挺拔地生长,让人“却道海棠依旧”。


交通要道上的千年墟市


今天,海南环岛高铁如项链一般沿海绕岛一圈;古代,驿路同样如此,避开山高林密的琼岛中部,大致沿海岸线延伸。海棠湾作为三亚的东大门,自古便是交通要冲,这也造就了通商繁忙、交易活跃的墟市。


历史上,有许多文人雅士从海棠湾走过,并留下诗文,让我们得以窥见过去的景象。比如,出生在今三亚市崖州区水南村的钟芳,一生宦历四海、学富五车,当他从家乡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绕不过的是海棠湾。


当钟芳途经藤桥古驿,他与友人相谈甚欢,创作《藤桥惜别》,他说“此去璚台隔烟霭,不知重会更何辰。”我们都知道灞桥折柳,藤桥之于古崖州,好似灞桥之于长安,古崖州人一旦跨过藤桥河,便离开了熟悉的故乡山水,又怎能不依依惜别。


其实,比钟芳所在的明代更早,在盛唐时期,海棠湾畔的藤桥地区便是远近闻名的墟市。公元610年,隋政权在琼岛南部设临振郡,下设五县,海棠湾在延德县境内。到了唐代,公元628年,朝廷在藤桥墟设吉阳县。可见,在约1400年前,藤桥就是有名的墟市。


到了宋代,公元1073年,吉阳县改称藤桥镇,后虽有反复,但藤桥为千年古镇毋庸置疑。


而且,因向东可通陵水、琼山乃至中原,向西可抵崖城,沿藤桥河而上又能直抵黎区腹地,藤桥地区是不折不扣的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


关于藤桥之名的由来,相传古时藤桥河上没有桥,人们就地取材,找来粗壮的藤蔓连接成桥,供往来通行,此地始称“藤桥”。


后来,随着中央政权对海南的管理更为深入,藤桥地区愈发被官方看重,如明朝廷在藤桥设有镇、营、巡检司等军事机构,清代亦设有永宁巡检司,派崖州协水陆营千总一员驻扎防守,如今海棠区仍有“永宁”这一地名。


海棠湾不仅是琼岛南北交通的要冲,也见证了中外交流的盛况。今天我们可以在海棠湾畔的高端酒店见到许多外国人,而海棠湾合口港附近、番岭坡上的古墓群却告诉我们,早在一千多年前,当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时,合口港附近就有阿拉伯人等异域人士寄泊定居。


▲游客在海棠区藤海社区逛街。


好一个繁华的“小南洋”


如果你有朋友从岛外来三亚,他行程的最后一站很可能是位于海棠区的三亚国际免税城。翻阅史志我们发现,海棠区发挥“消费中心”的作用,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海棠湾乡土人文录》一书介绍,明代以前,藤桥墟市是朝集午散,到了清代,这里出现了全日不散的墟市。既有本地和保亭、陵水的村民去赶集,也有岛内其他地方甚至中原的客商去采购。


以明清时期海南重要的贸易物品沉香为例,清代广东著名诗人屈大均曾言:“欲求名材香块者,必于海之南也,诸香首称崖州,以出自藤桥内者为胜。”可见藤桥之名远播岛外。


“我们这以前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钱去南洋,没钱来藤桥’。”在海棠区藤桥村的工作室里,余贤栋介绍着家乡的历史。“那些很有钱的跑到很远的南洋去经商,家里条件不太好,跑不了那么远,又想找发财机会的,就来我们藤桥。”


清代之后,随着商品的频繁流通,藤桥街上的店铺多了起来,出现了不少商行和药店。更有一些外来客商落户海棠湾,如广州商人陆续在藤桥兴建了六行会馆、广行会馆。


如今,海棠区的康养产业发展迅速,其实早在约300年前,这里就流行起了“养生秘诀”:


勿嗜酒而沉醉,勿见色而贪淫。

勿因风而晓坐,勿被露而夜行。

勿因饥而饱食,勿因渴而多饮。

勿因垢而晨沐,勿因倦而昼寝。


劝人不要嗜酒,劝人不要暴饮暴食,这不是妥妥的养生秘诀吗。但其实,这是《藤桥市劝诫客民碑》上的内容。


公元1726年,崖州知州程哲看到藤桥墟市繁华,外来商旅很多,不同风俗习惯的人汇聚在这里,容易产生纠纷,外地人也可能因水土不服生病,所以推出了这个“旅游温馨提示”,让大家注意养生、注意休息,不要醉酒闹事。


要不怎么说三亚是有名的旅游城市,古时这里的旅游市场管理理念就很超前。当然,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海棠区自古以来便是商贸繁华之地。



留形留魂留乡愁



全文如下

(上下滑动查看)


回顾了三亚市海棠区的历史,知道了“海棠”之名的出处,就算认识海棠区了吗?我想还不够,一个地方,光知道它的样子,或只了解它的过去,我们看到的还是片面的样子。


如果看不到人的身影,看不到生活的姿态,看不到千百年间形成的文化基底,这些河流、山岭、村庄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人赋予了一切外在意义,海棠区仲田岭上燃起过革命烽火,它自然与别的山岭不一样,后海村曾是以船为家的疍家人的栖息地,它自然也有独特的气质。


现在,我们从文化的视角,走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看看他们的衣食住行、市井烟火,寻找一个更深层次的“海棠”。


▲海棠区疍家渔民泛舟捕鱼。


文化基因


尽管上千年前,藤桥地区就因是交通要冲,成为繁华的墟市,但不可否认,古时海棠区的大部分地方,是人烟稀少、荒草广布的沙坡。


1887年,学者胡适的父亲胡传游历海南,他在《游历琼州黎峒行程日记》中描写了在海棠湾见到的场景:“沙坡一片,甚宽而平,遍生浅草,稀有树木,无开垦者。”那时尚为农耕社会,这里的沙地不太适宜种水稻,因而汇聚不了太多人口。


生存环境越差,有识之士越明白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清光绪《崖州志》记载,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崖州知州唐镜沅裁决没收了藤桥龙楼村一李姓富户的宅子,并变卖富户的田产,加上自己和当地士民的捐资,将这座宅子改建成书院,招收藤桥地区的生童、乡绅子弟等。


因书院在龙楼山下,取名“龙山书院”,它是崖州三大书院之一。也有一种说法,早在唐朝藤桥便有书院,但尚未发现确凿的证据,有待进一步考证。可以明确的是,近代海棠区青少年的启蒙、启智,大多从龙山书院开始。


龙山书院开办后不久,另一处文化的星星之火,投在了海上的蜈支洲岛。那时,它叫“古崎洲”或“牛崎洲”。


1898年,一位名叫吴华存的游方道人登上了古崎洲,他带着徒弟在岛上住下,还创设了一间谈论玄学的草堂。第二年,浙江海宁人钟元棣调任崖州知州。


钟元棣到任的第二年,也就是1900年的春天,他开始将岛上的草堂改为庙宇。庙宇匾额上的题名为“海上涵三观”。让人称奇的是,这座庙宇中除了供奉如来、观音像,还供奉着“仓颉字祖”像。


仓颉造字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传说,据说,仓颉依照万物之形象首创文字,革除结绳记事之陋,奠定了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为“文祖”。对仓颉的崇拜和祭祀,正是重视文化的表现。


钟元棣在海南只待了一年多时间,却主持编修了《崖州志》,为崖州“新八景”赋过诗,设仓颉庙,这几件都是传承文脉的功德事。他在海棠湾畔设仓颉庙,为这里文化的发展点燃了信念之火。


生活仪式


读书写字是文化,市井街头、人间烟火又何尝不是文化?


2024年春节期间,距离藤桥村不远的升昌村热闹得很,农家种植的果蔬瓜菜、养殖的家禽家畜,小箩筐挑着山里采的南药、海里打的渔获,还有甜的、咸的、辣的各色美食,让五湖四海的游客在这里瞧花了眼。这是升昌村年货大集活动现场。


据介绍,升昌大集已传承百年、远近闻名。每月新历尾数逢“1”和“6”日(31日除外),都是升昌大集的赶集日。


藤桥附近自古便是赶集的好去处。90多年前,湖南籍中学教师田曙岚在《海南岛旅行记》中写道:“所有崖县东部、陵水西部及保停营一带黎峒之出、入口货物,均集散于此(藤桥市)。出口货以木料、椰子、谷米、鱼类、牛皮、木耳等为大宗……”


赶集,是生活化的一种仪式,有集可赶,老百姓的生活就有了期待,它早已成为当地居民共同的乡愁记忆。


同样是生活仪式的还有海边声声传唱的咸水歌。有人说,咸水歌,就是水上人家的《诗经》。


从藤桥市场向东,穿过环岛高速公路和环岛旅游公路下方,就来到了营头村,藤桥东河和西河在这里汇合,然后流向大海,所以这里也叫“合口港”。当地老人更习惯称这里为“疍家屯”或“疍家棚”。


“以舟为室,视水如陆,浮生江海者,蜑也。”宋人周去非如是定义疍家。营头村的村民,在上百年间经历了由海向岸、由船到楼的变迁。


100多年前,主要有四姓居民以合口港为泊居地,从疍家船、疍家棚,到20世纪70年代上岸居住,再由茅草房、水泥平顶房到现在四五层的楼房,跳跃式的变迁在几代人之间完成。


浮生江海离营头村的村民已经很远,但在高兴闲暇时,他们还会唱起悠扬的咸水歌,这是一种曾经伴随摇橹的节奏,触景生情脱口而出的歌谣,如今也是对新生活的歌唱。


除了营头村,近年来在网上爆火的后海村,也是疍家渔村。后海村的村民曾世代浮江泛海,逐水而居,特殊的生产、生活环境,孕育出独具特色的疍家民俗文化,如水上婚礼、妈祖信俗等。


“活力”非遗


  

▲海棠区北山村村民织锦。


在海棠区北山村,有一个黎锦手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年来,合作社的负责人吉菊莲不仅带着村里的妇女们做产品,也传授织锦技艺。


作为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吉菊莲对5年前的一天记忆深刻——2019年9月8日,她代表三亚市海棠区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将一件获奖的黎锦作品赠送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曲星。


织锦技艺一头系着文化传承,一头连着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所以,在坚持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吉菊莲也在努力探索传统与创新融合之道,把“海棠锦”的名气做大。“我们探索将非遗传统技艺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努力开发更多有创意的产品。”吉菊莲说。


黎族制陶技艺是海南黎族同胞传承千年的传统技艺,被称为民间历史文化的“活化石”。2023年,“来自海南的一块泥”系列文创产品,代表海棠区本土文创企业前往四川参加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让海棠非遗在更大的平台焕发光彩。


“来自海南的一块泥”系列文创产品是用黎陶、黎银和见血封喉树皮制成的饰品,蕴含着丰富的黎族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让观众感受到了黎族文化艺术的魅力。


在传承中创新发展,让非遗焕发蓬勃生机,是海棠区委、区政府多年来努力的方向。对此,海南椰雕匠人、三亚市海棠区文化艺术产业协会会长余贤栋深有体会。


▲三亚市海棠区文化艺术产业协会会长余贤栋制作椰雕工艺品。


海南椰雕是以椰壳、椰木和椰棕为原料的一种传统雕刻艺术,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小在海棠区长大的余贤栋,曾外出学习椰雕技艺,后来回到家乡,将家乡风物、民俗融入创作之中,开发椰雕玩具套装系列产品,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近年来,余贤栋所在协会承办2017海棠湾迎新春艺术作品展、2018海棠湾中秋庙会、2019海棠湾庙会、2021年三亚“烟火海棠”老味道美食文化活动等一系列活动,推动海棠区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可谓是“活”了非遗、“火”了文旅。



钟灵毓秀醉海棠



全文如下

(上下滑动查看)


若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怎么能形成这样一方宝地——有海岛,有沙滩,有潟湖,有湿地,有山岭,有河流,有湖泊,有温泉,有港口。若非天赐,怎么能在这20多公里的海岸线两侧汇聚碧海蓝天、青山银沙、绿洲奇岬?


让我们走进三亚市海棠区,看这里风光旖旎、椰影婆娑,看这里绿洲棋布、河道如网,看这里万物生长、芳草萋萋,领略天赐海棠之美。


岛的故事


北纬18度、长夏无冬、阳光充足,这些都不足以表明海棠区的独特,要论鬼斧神工,要先说海棠区的岛。关于岛的故事,有传说佐证——


相传很久以前,一个打鱼郎遇见了偷跑上岸的小龙女,两人一见钟情。一年后,小龙女决定回家请求龙王成全他们,不料一去不回。原来小龙女被龙王囚禁起来了。不过,小龙女日夜思念打鱼郎,后来趁看守不注意逃了出来,龙王在后面紧追不放。眼看这对痴情男女就要相会,龙王大怒,用定身术将两人变成了两块巨石。


千百年过去了,见惯了潮涨潮落的两块巨石,依然矗立在那里,静静相望,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后来,人们称此处为“情人岛”,也就是今天海棠区很火的景区蜈支洲岛。


▲市民游客在海棠区蜈支洲岛游玩。


传说虽然不是真的,但能有传说本身就说明这个地方具有一定的奇特性。蜈支洲岛四周海水清澈,是中国最好的潜水地之一,海底生长着五颜六色、种类繁多的珊瑚,因而享有“中国马尔代夫”的美誉。


蜈支洲岛方圆不过1.48平方公里,却有超过2000种植物,生长着许多珍贵树种。岛上绿树成荫、红花养眼、山峰添翠。


▲海棠区椰子洲岛风光。


海棠区藤桥东西两河交汇处,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绿洲之上长满了椰子树,阳光穿过树枝间的缝隙照进椰林,就像是丛林秘境,这里便是名副其实的“椰子洲岛”。


椰子洲岛并不是一座岛,它由17座小岛组成,远远望去,一座座小岛青翠养眼,像一块块镶嵌在碧波上的翡翠。各岛之间有独特的水系,宽阔的河道有内外港之分。据说,这里是目前海南最原始的自然景观岛屿之一。


水的故事


田野有了水,就有了生机,城市有了水,就有了灵气。


在海棠区,水给游客展示的面貌更为多样。这里有汹涌澎湃的海浪,你可以在激流中冲浪;也有从地下涌出的温泉,你可以在汤池里放松身心;还有港湾内的红树林湿地,让你感受生命的张力。如果你什么也不想做,就在藤桥河、龙江河畔找个咖啡馆,呆坐一下午,也是不错的选择。在海棠区,总有一种水的形态,适合你的心境。


比如说藤桥河,那是当地居民的母亲河。藤桥河分东西两河,一般所说的藤桥河是指东河,它发源于保亭西南部的昂日岭,蜿蜒流入海棠区境内,流经社区、村庄,最终汇入大海。上千年间,藤桥河冲刷出下游的平原、台地,人们栖居在藤桥河两岸,繁衍生息。


多年前,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在海棠区采访,总能听到龙江河的名字,但始终看不出哪一条水系是它,龙江村倒是能找到。而在村里一些老人口中,他们小时候龙江河像一条绿色的玉带,绕过村庄,注入田园,与海相连。后来随着城市的建设和自然环境的变化,龙江河水系被截断堵塞,没有了一条玉带的模样。


水的故事也是人的故事,如何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落到实处?近年来,海棠区对龙江河开展综合治理,建设海棠河生态公园,龙江河水系重焕生机,成为城市的亮丽名片,也留住了当地居民的乡愁记忆。


今年2月,海棠区龙江河水系连通与水生态功能提升项目开工,施工方将新建两条人工河道,从龙江河引水至龙江塘,进一步增强龙江塘水体的流动性,以改善周边人居环境。


如今再到海棠区,已能清楚地看到洁净的龙江河水系。


温泉也是海棠区的一大特色,主要有南田等两处温泉。


南田温泉20世纪90年代就已启动开发,被誉为“神州第一泉”。据介绍,当年勤劳的南田农场人开展万人大会战,当井钻打到地下60米时,地热水喷涌而出,扬程高达8.8米,在国内颇为罕见。


生长的故事


海棠区的一种树也有故事,它叫红榄李,曾被列为珍稀濒危红树植物。


20世纪80年代,海南有关部门在全岛摸底调查红树林分布情况。红榄李对水温、土壤等环境条件要求很高,当时仅在三亚海棠湾铁炉港发现了它的身影。


▲铁炉港的红树林。


2014年,《中国濒危红树植物红榄李调查报告》显示,红榄李在国内仅剩下14株。分布地为三亚铁炉港和陵水大墩村。近年来,在各方努力下,红榄李的保护取得了喜人的进展。


如今,每当人们谈到海南红榄李保护,总是绕不过铁炉港,绕不过海棠区。这个钟灵毓秀的地方,书写了濒危物种“绝处逢生”的故事。


海棠区这片土地上,还有许多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出产于海棠区湾坡村的湾坡鸭,就是其中的代表。


湾坡村的湿地水草丰茂、螺蚌较多,在湿地中长大的湾坡鸭毛色发亮、皮薄肉厚、肉质紧实。


如今,湾坡鸭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菜品,还升级为商品、礼品,成为湾坡村的一张名片。


位于藤桥河畔的田湾村,也有一种特色农产品——田湾薏米。在海南,薏米是一种不太常见的农作物,田湾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种薏米,田湾薏米因富含硒元素、口感独特广受好评。由于营养价值高,它常被一些餐厅做成滋补品、甜品、特色菜,比如红豆薏米粥、薏米椰子鸡汤等。


▲薏米椰子鸡汤。


近年来,田湾薏米在海南本土和省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大量采购商慕名而来。“田湾薏米”已成为海棠区农业领域的一块金字招牌。


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田曙岚就在《海南岛旅行记》中记录了他在藤桥集市上见到薏苡(薏米)及用薏米酿的酒,商人在藤桥港(今合口港)将这些产品贩卖到外地。由此可见,薏米在海棠区的种植历史较久。


田曙岚还在书中写道:“女子则多喜食檬果……”“檬果”即芒果,90多年前海棠湾一带的女子就爱吃芒果。如今,芒果也是海棠区的一大特色农产品。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发布2024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海棠湾金煌芒果、贵妃芒果榜上有名。



海棠湾畔业缤纷



全文如下

(上下滑动查看)


2014年9月,三亚市根据国务院批复开始撤镇设区的筹备工作,2015年1月正式撤销海棠湾镇,设立海棠区。从此,海棠区各项事业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当下之海棠,犹如一颗闪耀在北纬18°的明珠,在这片充满干事创业热情的土地上,产业提质步履坚实、消费市场活力四射、民生福祉持续增进。聚焦“国家海岸,世界海棠”定位,海棠区正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朝着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核心区等目标迈进。


后海村的“潮” 


从出海捕鱼到打造国际一流冲浪胜地


时间如水,奔涌向前。享有“国家海岸”美誉的海棠区,已发展成为知名的潮玩胜地。它的潮味从哪里来,我们或许可以从一个村子找到答案。


“走,冲浪去!”走进村中,迎面而来的是许多洋溢青春气息的冲浪爱好者,他们身着泳装、手抱冲浪板,满怀憧憬走向海边——这里就是冲浪者的天堂:后海村。


时针回拨到2017年,后海村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由于其靠近蜈支洲岛旅游区,一些游客看中了这里世外桃源般的景色及开阔平缓的海面,开始在这里玩起了冲浪。


2018年,在三亚市及海棠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后海村开始改造升级,于2019年底基本建成美丽乡村。更多游客慕名而来,后海村真正“火”了起来,成为全国闻名的“网红村”。


后海有多“火”?高峰时,皇后湾800多米长的海岸线一天来了2万多人次!


▲市民游客在海棠区后海冲浪。


海棠区藤海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梁振华说,以前村民出海捕鱼,收入单一,随着游客增多,民宿、餐饮等产业兴旺起来,带动了村民增收。“这从两个数据就可以看出,2018年后海村只有18家民宿,现在有103家。”


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一些外地来的创业者也在后海村开店、定居。46岁的彩虹冲浪俱乐部创始人吴志锋是广东人,2013年和朋友来后海村冲浪,便爱上了这里,2017年在村里开办冲浪俱乐部。“这里的条件得天独厚,很适合发展冲浪运动。”吴志锋介绍,现在后海有40余家冲浪俱乐部,冲浪氛围很好。目前,海棠区正在进一步完善后海的配套设施,规范管理,努力打造国际一流冲浪胜地。


后海村等景区景点的快速崛起,让海棠区成为三亚乃至全省的旅游热点地区。自2015年撤镇设区到2023年底,海棠区累计接待游客1.2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64.99亿元;2024年上半年,该区累计接待游客1151.59万人次,同比增长8.1%。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海棠区谋划推动旅游业向高质量、国际化方向转型升级。该区注重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建设大品牌酒店集群、潮玩胜地、康养基地等,构建多元产业体系;推动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三亚国际音乐节等国际性活动落地海棠区,以文兴旅,以旅彰文,增强区域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免税购的“热”


三亚国际免税城十年接待7000万人次


海棠湾畔,cdf三亚国际免税城坐落于此,它见证了海南离岛免税业务的蓬勃发展,也映射着海棠区的发展变迁。


每当踏上云戒桥,看着人头攒动的免税城一期、二期,一路伴随cdf三亚国际免税城成长的行业老兵、中免三亚市内免税店副总经理张晓芹的思绪总会回到10年前。


2014年9月1日,免税城一期海棠湾免税购物中心开业,进店人数逾3万,营业额高达3700万元,刷新了海南免税购物的纪录。“当天非常热闹,卖场大门一开,顾客蜂拥而入。”张晓芹回忆道。


此后,三亚国际免税城二期、C栋全球美妆广场相继开业,进一步丰富了市民游客的购物选择。


截至目前,三亚国际免税城汇聚了850多个国际知名品牌,涵盖了美妆、箱包、母婴用品等免税商品,商品多达数十万种。十年来,三亚国际免税城共接待服务全球旅客超7000万人次,至2023年末免税销售额约1400亿元,成为海南自贸港免税消费地标。


海棠湾畔,还有一条国际顶级品牌滨海酒店带。开车行驶在笔直宽敞的海棠北路上,你可以看到亚特兰蒂斯、君悦等知名高端酒店的靓影。五湖四海的游客汇聚于此,十分热闹。


▲游客在三亚市海棠区海昌梦幻不夜城乘坐观光直升机。 


三亚海棠湾君悦酒店于2016年开始营业,是较早落户海棠湾的高端酒店之一。“这里有着独特的热带风情,而且旅游配套完善,交通便利,所以公司‘抢滩’布局海棠湾。”该酒店市场传讯副总监王熙鹏介绍,近几个月,高峰期君悦酒店客房入住率达九成左右。


据统计,目前,海棠区有规模以上旅游酒店27家,其中高端一线海景酒店21家,客房总量达1.1万间。


“我们正在引进建设华润超级万象城等一批高端商业综合体。”海棠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将继续用好海南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加快推进三亚国际免税城三期项目建设,再引进建设一批国际化、高端化的大型旅游购物综合体,提升综合配套水平,为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贡献力量。


民生里的“实”


七旬老教师的生活之变


“过几年就变一个样!”说起海棠区这些年的变化,74岁的占达龙用这句话概括。


占达龙在海棠区洪李村长大,让他印象很深的是,年少时上学的教室是一间茅草屋,里面连一盏电灯也没有,老师只能用含油脂的海棠果点灯。“那种灯,烟很大,但为了学习,同学们都忍着。”老人一边说,一边用手在鼻子前扇了扇,仿佛在扇走记忆中的那股浓烟。


“现在可大不一样了!”占达龙年轻时曾在洪李小学等多所学校任教,见证了海棠区教育的发展进步。“我在村小当老师时,学校只有一栋三层小楼,现在有好几栋教学楼,还有体育馆、多媒体教室等。”占达龙笑着说。


提升的不只硬件设施,还有教学质量。“以前大家千方百计把孩子往外送,如今家附近就有名校。”占达龙说,近年来,人大附中三亚学校、海棠区人才基地学校等相继落户海棠区,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优质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三亚学校的学生和家长参与互动游戏。


2016年,已经退休的占达龙搬进了海棠区龙江风情小镇,住进了欧式联排别墅。“以前在村里住40平方米的瓦房,现在住150平方米的两层别墅,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很舒适也很温暖。”不仅如此,占达龙和邻里们买菜也很方便,因为政府部门在附近建设了龙海、龙江两个便民市场。


增进人民福祉,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海棠区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15分钟城市健康服务圈”和“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圈”,让辖区居民享受便捷、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此外,海棠区推出技能培训、创业扶持、就业援助等一系列措施,帮助居民就业创业。该区发挥龙江、龙海、南田、林旺4个就业驿站的作用,已帮助2082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几乎每天傍晚,占达龙都会来到户外空地上和朋友们跳广场舞。他说以前畅想的美好生活已经变成了现实,“大家脸上都是幸福的笑容!”



潮涌海棠占春风



全文如下

(上下滑动查看)


十年树木,一株琼崖海棠苗长成一棵琼崖海棠树;年年岁岁,海棠湾畔的人们,看见海棠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


滨海村落的海棠古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而以它命名的三亚市海棠区,同样展露蓬勃之姿。


昔日,人们用海棠木造船,向海谋生;如今,在这海棠花开之地,高楼拔地而起,宾客纷至沓来。展望未来,海棠区将依托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东风,发挥国家海岸的优势,加快构建免税消费、高端度假娱乐等产业集群,推动服务业向高端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


布局产业 选对未来


从海棠树扎根这片土地开始,海棠区的发展就与“海棠”二字息息相关。


要探究未来之海棠,不妨展开海棠区的规划图,在一个个项目中找答案。其中,海棠故事项目无疑是引人注目的存在。


10月9日,在三亚海棠故事项目二期建设现场,400余名建筑工人正在开展基坑土方开挖、基坑支护工程建造等工作。海棠故事项目负责人张源介绍,公司秉承成都宽窄巷子的文化商业理念,汇聚特色文化、艺术品牌,及米其林、黑珍珠等黑金首店,夜间经济业态,将“美食、艺术、购物、社交”等功能集于一处,形成多点互动的特色文化商业典范,打造国家海岸人文会客厅。


▲海棠故事项目效果图。


海棠故事的背后,是海棠区的产业规划蓝图。城市因产业而兴,对于产业规划者而言,在谋划未来产业时,选对方向,是重点也是难点。


“选择未来产业,既要符合产业的发展趋势,有前瞻性,又要考虑区情,与当地的资源禀赋相匹配。”海棠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实际上,从被确立为“国家海岸”开始,海棠区就按照免税消费、高端度假娱乐、康养休闲的产业布局进行开发。


如今,cdf三亚国际免税城和滨海酒店带总体支撑着海棠区旅游业的发展。正在建设的中免三期太古里、海棠故事、超级万象城、金街等项目,选址集中于国际免税城周边,形成相互呼应的旅游购物综合体集群。


▲太古里项目效果图。 


将目光转向海棠区滨海酒店带,中免一期二号地、超级地中海、保利棠隐等商业配套项目的建设如火如荼,将逐步形成度假文化消费商业模块。


大自然赋予的海岸、河流、温泉、森林等资源,让海棠区成为发展医疗康养产业的热土。在这一领域,海棠区早已布局,国寿家园、太平康养小镇、石药德中小镇、泰康酒店均已营业。未来,还将有北大口腔、大三亚120、大家保险、广安门医院、嘉璐医院等项目在海棠区“开花结果”,助力该区形成医疗康养特色产业集群。


创新路径 全球视野


布局未来之后,还要有抵达未来、实现梦想的路径,依海而生的海棠人,选择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创新求变的思路,蹚出一条进取之路、发展之路。


亚特兰蒂斯酒店、‌‌艾迪逊酒店、天房洲际度假酒店、茅台度假酒店、君悦酒店……近年来,海棠区引进了多家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端酒店。这些酒店不仅具有传统酒店的功能,还能提供亲子互动、康体养生、水上休闲娱乐、艺术鉴赏等配套服务。


“多元”也体现在涉旅重点项目上。海棠区打造亚特兰蒂斯、蜈支洲岛、海昌梦幻海洋不夜城等游乐品牌,以及精品旅游区和度假区,引入一批主题公园,建设多类型多元素融合的旅游综合体,形成一个逐步覆盖全域全时的旅游网络,提升区域旅游业整体竞争力。


海棠区巩固提升升昌、藤海、青田、海丰4个椰级乡村旅游点,推动道路硬化、环境美化,盘活老建筑、古井、古树等资源,让美丽的椰林、清澈的河水、金灿灿的稻田、功能完善的亲子拓展区,成为旅游吸引物,发展民宿、研学游、亲子游等,让乡村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赛道”。


除了创新驱动,海棠区还积极用好自贸港政策,以全球视野、国际眼光配置资源要素,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比如,该区助力琼港经济合作三亚示范区建设,在黄金珠宝、金融商贸、贸易服务、专业服务、高端医疗、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领域推动两地经济合作。


10月9日,示范区有了新动静。中国中小企业海外融资上市高峰论坛暨自贸港全球IPO上市总部基地启动仪式在示范区投资促进中心举行。在三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蔡恩学看来,海棠区的这一系列举措,将进一步优化三亚的国际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和水平。


放眼国际,海棠区还将用好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国际电音节、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锦标赛(FE)等国际赛事活动,以形成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海棠区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此外,该区还将支持中免优化产品结构、品牌布局及提货方式,引进更多国际一线品牌,做好境外消费回流文章。


生态焕新 海棠添韵


“我一直觉得,文化是发展的魂,海棠区的文化资源丰富,应该深入挖掘。”海棠区文化艺术产业协会会长余贤栋是土生土长的海棠人,近年来一直在坚持制作椰雕工艺品。他说,乡土文化给了自己无穷的创作灵感,希望通过探索创新,弘扬海棠的特色文化,讲好海南故事。


和余贤栋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三亚文史专家周德光曾建议,在海棠湾畔种植一片琼崖海棠林,并以此为基础建设生态公园;同时,发掘传播海棠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三亚市海棠河生态公园一角。


琼崖海棠林还未见真容,但海棠河生态公园已面向市民游客开放。今年5月1日,海棠河生态公园一期正式对外开放,一期项目北起龙海路,南至凤塘路,全长4.43公里,面积约123万平方米。昔日贫瘠荒芜的河畔,变身为草木葱茏、鸟语花香的“绿色氧吧”。


改变不仅体现在生态上。当地有关部门将黎族文化元素引入海棠河生态公园,巧妙呈现黎家人“衣、食、住、行”等相关场景,打造船坞乐园、稻谷乐园、黎锦乐园、沙溪乐园的活动区组合,不仅提升了市民的游览体验,也彰显了当地的文化特色。


椰子洲岛位于海棠区藤桥东西两河交汇处,具有独特的水系生态,保留着原始自然景观。海棠区计划在这座美丽的小岛上设立椰洲博览驿站。


按规划,该驿站将建设1栋主展馆和14栋副馆,以馆藏、展陈、数字服务、驿站服务为主要功能,融合传统文化、多元艺术、特色文创零售、生活方式体验、娱乐科技互动、餐饮服务、特色IP体验等,打造文博艺术集聚地和新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打造诗和远方,要有文化氛围,我们通过举办海棠湾旅游庙会、美丽乡村文化节等本土节庆活动,挖掘特色文化、传统美食,逐步形成特色旅游产品。”海棠区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将挖掘用好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疍家文化等本土文化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此外,海棠区将以蜈支洲岛为中心发展海上运动、低空飞行等,培育体育赛事及体育运动休闲主题旅游等业态。


海棠树开花又结果,海棠区的发展故事仍在书写。






监制/周   哲

三审/林韦玮

二审/蔡佳明

一审/蔡文娟

编辑/张元杰

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往期回顾

时政资讯

【动态速览】海棠一周“网”事

邂逅海棠

在海棠,找到了“我的阿勒泰”

海棠故事

先驱血筑祥和路——海棠区革命英雄李茂松

海棠发布
讲好海棠故事,发布海棠声音,这里有时政资讯的速度,民生关注的温度,风土人情的热度,特色聚焦的深度。这里是中共三亚市海棠区委宣传部,扬帆远航正当时,幸福海棠谱新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