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乌海 | 记忆中的“先锋区”

文摘   2025-02-06 07:05   内蒙古  


今骊都佳苑小区。(赵荣 摄)


当下,人们对海勃湾区骊都佳苑小区并不陌生,可在这片土地上最先崛起的住宅——矿务局先锋区,你了解多少?


1979年,矿务局家属住宅区。(解文鼎提供)


1959年下半年,桌子山矿务局的决策者们经过实地考察,决定将局机关从卡布其迁到地势开阔、平坦,又紧靠包兰铁路的海勃湾,一同迁到海勃湾的还有桌子山矿区人民委员会机关。在桌子山矿区抢建120间平房(包括临时办公、宿舍、食堂、库房等)的同时,桌子山矿务局也调集精兵强将,组建施工队伍,在这片亘古荒原上拉开了大规模建设的序幕。


2010年前,矿务局先锋区的老房子。(龚福宁提供)


首先要解决的是住宿和办公问题。在建筑材料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桌子山矿务局于1959年底建成了总面积31459平方米的首批“干打垒”住宅136栋、砖木结构住宅66栋,土坯房和窑洞房9763平方米,以及砖拱式二层办公楼、医院、煤校、小学等。在这66栋砖木结构住宅里,包括46栋的先锋区,由于先锋区是海勃湾最早的住宅区,这个名字有开路先锋之意。


2010年,拆迁前的老房子。(龚福宁提供)


市民杨星灿回忆:先锋区有3种户型。一种是“老少房”,有老人和孩子,两代或三代同堂,两卧一厨,面积50平方米左右,这种户型约占小区总户数的三分之二;第二种是“局长房”,是矿务局局级领导干部住房,一栋两户,每户两卧一厅一厨,多半是三代同堂,面积70多平方米;第三种是单间房,一卧一厨,面积20平方米左右,开始只有夫妻二人居住,这种户型占小区总户数不到三分之一。当年,新华街两侧的房屋建筑屈指可数,先锋区东面是矿务局煤校(今乌海市第七中学),中间有一片很大的沙滩;西面是“小红楼”(今盈泽元商厦所在地),中间也是一片空地;南面是矿务局本部职工子弟小学(今海勃湾区第二小学),中间的空地上长满了野草,有一个用铁丝网围起来堆着木头的储料场;向北望,除了市人民公园,就是长满了梭梭、荆棘等植物的大沙滩。


进入新世纪,海勃湾区旧城改造进程加快,一座座住宅楼拔地而起,一个个崭新的小区相继诞生。曾经沙丘土路、人车稀少的矿务局先锋区,早已演变为街道宽阔、高楼林立的繁华闹市。




记者:赵荣

编辑:杨正芳

初审:李新华

二审:杨勇

终审:王智源

出品:乌海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3022210396@qq.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乌海市融媒体中心



乌海融媒
乌海市融媒体中心是乌海市委、政府所属唯一的官方媒体。由原乌海日报社、原乌海广播电视台组建而成,拥有一张报纸,两个电视频道,三个广播频率,乌海融媒移动新闻客户端、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微博、网站等多个宣传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