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重生的焦作逻辑——在焦作触摸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脉动

时事   2025-01-13 08:31   河南  


2025年1月13日《焦作日报》A01版


城市重生的焦作逻辑

——在焦作触摸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脉动


产业因“新”而活,城市向“新”而进。


资源枯竭城市如何走出因资源而兴、因资源而衰的怪圈?“煤城”焦作把发展目光从地下转移到地上,转型之路那叫一个精彩。


从数量到质量,从要素到创新,从中低端到中高端。焦作勇争先,谋出彩,力促动能之变、结构之变、质量之变。


曾几何时,焦作这个因煤而兴、以矿起家的城市,留给人们的是“黑色印象”。作为“百年煤城”,焦作曾经多年享受丰富资源带来的发展红利,同时也背上了传统产业基础过大的包袱。随着资源枯竭,原有发展路径和模式逐步落伍,产业结构不优、发展路径不新、新赛道不多等问题愈发突出,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而今,“高速度”不再时髦,“高质量”成为共识。焦作为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之路,登高望远,使出了洪荒之力。而今的焦作,北有绿色太行,南有中原水乡,绿色园林遍布其间,绿色通道连接城乡,“煤城”两个字,已被“绿色主题”逐步取代。


结构更优,底色更绿,质量更高。2007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大力支持下,焦作被列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连续两年受到国务院办公厅“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


锚定“两个确保”,焦作持续实施“十大战略”、推进“十大建设”,把稳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转型道路。


蓄动能,闯新路,接续产业强筋壮骨



城市转型过程中,“焦作造”跑出从制造到创造的“加速度”,驶上新赛道。焦作工业精彩“变脸”,龙佰集团、多氟多、中原内配、和兴化工、隆丰皮草……一批批高大上的“焦作制造”漂洋过海,从焦作走向世界,叫板行业巨头。


有没有一条不会出错的生产线?有。中原内配新上的JLR智能制造生产线,下线产品合格率100%,生产效率提高15%。世界级,焦作造。中原内配将气缸套做到了世界第一。


多氟多(焦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6亿瓦时能量型动力锂离子电池组项目。


全球翘楚多氟多,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举攻克了锂电池核心材料的“卡脖子”难题;电子信息材料电子级氢氟酸,成功挺进全球高端半导体制造供应链。


龙佰集团钛白粉产销量全球第一,大型氟腾氯化技术行业唯一。中国首条航空转子级海绵钛生产线诞生在龙佰集团,无缝连接航空、航天、潜海等高端制造。


龙佰集团总部。


焦作坚持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根本支撑,持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培植壮大接续替代产业;以优势再造、换道领跑战略为牵引,聚焦特色产业、核心企业,集聚资源要素,培育一批发展态势好、核心竞争力强、主业优势明显、带动能力突出的头部企业。


焦作以大企业集团牵引工业转型,煤炭等采矿业占工业比重由原来的超过90%降到2%以下;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的64.5%,获评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持续推动创新突破和融合应用有机结合,焦作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24.7%、57%,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2%。超硬材料产业集群入选省先进制造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储能装置制造产业集群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



创新“突围”,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



面对资源枯竭难题,焦作创新“突围”,破除机制障碍,搭建创新平台,协同要素投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耦合”,创新逆袭,高质量发展蔚然成风。


金鑫恒拓高温空气燃烧器,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超75%,独占鳌头。


隆丰革乐美,华丽蝶变,成为全球皮革行业的领跑者。隆丰革乐美,国家羊剪绒行业产品标准制定者,原皮采购量占全球供给量的四分之一,年加工羊皮革2500万张、牛皮革100万张。拓疆深耕,全球布局,一个世界级的隆丰革乐美,正英姿勃发地驶向蔚蓝大海。


以科技创新破瓶颈,激发城市转型发展活力。焦作强力实施“345”创新行动,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居河南省“第一方阵”。


聚焦创建国家创新城市目标,焦作相继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全面构建起“科技创新”“科技创业”“科技金融”三位一体创新生态体系。全市规上工业研发支出居全省第一位,“四有”研发活动覆盖率达71.9%,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7.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站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5.8%,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把创新平台作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力量,焦作构建形成从战略平台到技术平台、服务平台,从应用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高水平创新平台方阵,累计创建各类科技型企业130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74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80家,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


人才,是引领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焦作深入实施“英才计划”“院士团队项目进焦作”“千博万硕聚焦作”引才行动,柔性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3792人,跻身人才密度全省“第一方阵”;积极对接企业技术需求,持续开展“院(校)地科技合作”大会等活动,313家规上企业与全国260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发布企业需求400多项和最新科技成果1500项,技术成交额连续三年稳居全省前五位。



“焦作模式”,引领民生幸福



产业转型“蝶变”后的焦作,妥妥地打造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焦作模式。瞄准“打造焦作模式,形成河南经验,全国示范推广”目标,焦作使出洪荒之力。


迄今,焦作已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近70亿元,在全省率先完成煤矿棚户区改造,在采煤沉陷区建成万亩生态植物公园,推动采煤沉陷区由陈旧矿区到生态新城、“一煤独大”到绿色多元产业的“脱胎换骨式”转变;重点采煤沉陷区内居民避险安置问题全部解决,先后搬迁居民近1万户、3.7万人;积极改善提升民生和公共服务水平,完成道路修复52公里、管网修复30公里;利用山前坡地和沉稳沉陷区,规划建设焦作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25.23平方公里,入驻企业221家。


经过上百年规模化开采,焦作遗留下60多平方公里的沉陷区,其中重点采煤沉陷区37平方公里。据不完全统计,焦作因采煤沉陷受损耕地3.5万亩,受损建筑物275万平方米,受损道路318公里、管网153公里,直接经济损失约140亿元。


按照“生态+产业+城市”的总体思路建设,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焦作通过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实现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形成“产城景一体融合”的采煤沉陷区治理典型经验做法,打造焦作模式,形成河南经验,全国示范推广。


中站区聚焦打造全国新能源产业电池材料基地定位,“产业+生态”,以争创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抓手,“产城一体”转型特色鲜明。重点谋划开发区道路、管网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升开发区承载能力;重点谋划重大科技创新载体项目,布局一批接续替代产业,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


马村区安阳城街道小李庄村村民李凤召,是独居老人。煤矿沉陷区改造项目实施之前,他自建的瓦房年久失修,残破不堪。沉陷区改造之后,他住上了新楼房,再也不用因为下大雨而担心转移了。如今,宽敞明亮的客厅,崭新的家具家电,全新的生活让她喜上眉梢。


马村区立足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聚焦打造全国生态产业新城定位,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宜工则工”的思路,以云台天河系统工程、原料药生产基地和智慧岛为抓手,实现产景融合发展;实施一批生态治理修复项目,实现陈旧矿区到生态新城的转变;实施一批接续平台产业项目,积极争取丽珠、健康元等生物医药龙头企业配套产业在马村落地。


天更蓝了、水更绿了,企业更强了、名气更大了……一桩桩一件件的“变”,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而大家记在心里的,其实还有“不变”——始终坚持转型升级,一以贯之、坚定向前的决心和定力,从未改变。焦作人感慨:唯有将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聚焦产业转型才能再造发展优势;只有依靠创新驱动转型,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才能再现昔日辉煌。


回顾焦作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资源型城市,因矿而建、因矿而兴、因矿而衰,最终寻求转型的历史。通过多年的持续探索,焦作最终找到了一条符合发展规律、符合焦作市情的转型之路,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保持定力、久久为功,焦作未来可期!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国利 报道

图片均为焦作日报资料图


20位“焦作名师”形象惊艳亮相



点击下方微信公众号名片

关注“焦作日报”
第一时间了解最新权威消息
↓↓↓


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原创文章版权属《焦作日报》(微信号:JZRBWX)官方微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版权所有:焦作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0013

-- 点击关注 --

推荐阅读






总值班:胡培军   统 筹:王 鹏 郭子轩

责 编:王建新   审 核:赵晓晓

编 辑:孙浩翔   校 对:薛 莹

本报全媒体常年法律顾问:律师吕晓燕 律师朱建锋

焦作日报
焦作最权威的政经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