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报告
朱敏
华南理工大学 教授
朱敏教授,1999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2年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负责人,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曾任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
主要从事储氢材料、电池电极材料、机械合金化与纳米材料、合金相变与形状记忆合金等领域研究。在国际学术刊物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论文SCI他引超过25000次。获发明专利30余件,国际专利10件。主编和参编了《先进储氢材料导论》、《Advanced Materials for Clean Energy》、《功能材料》、《工程材料》等著作。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广东省专利奖金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担任第三、四、五届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第八届教育部科技委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副理事长,《金属学报》、《Rare Metals》、《J. Energy Chemistry》等刊物编委, Metal-Hydrogen、Hydrogen & Energy等系列国际会议执委会委员。
报告题目:等离子球磨技术及其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摘要内容:介绍了等离子球磨技术的发展概况,等离子球磨的原理和对材料作用的机制。以金属粉体、硬质合金、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为例额,介绍了该技术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熊柏青
中国有研科技集团(原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熊柏青教授是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规模最大的研发机构——中国有研科技集团原总经理,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先进铝合金材料及制备加工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了70余项国家科技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00余项,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20余项。
报告题目:航空航天飞行器结构减重设计带动高强高韧铝合金材料发展
摘要内容:铝合金是航空航天飞行器轻质结构件制造的主干材料。报告围绕航空航天飞行器铝合金结构件的承载能力与可靠性协同设计、大型整体化减重设计、减体积减重设计、等体积减重设计需要,全面回顾总结了国内外第一代至第四代高强高韧铝合金和第三代铝锂合金的刚度-强度-耐损伤-耐腐蚀等综合性能的提升发展历程及其对结构件减重设计的贡献,并介绍了“十四五”以来,我国自主原创开发的低密度-高强高韧-高镁含量铝合金的综合性能优势和应用发展方向。
汪小琳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研究员
汪小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核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曾担任科技部重点研发等多个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核材料与核安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授权发明专利24件;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20余篇。获邓稼先科技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工程奖等。
报告题目:金属铀氢化腐蚀研究进展
摘要内容:金属铀在核能工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铀元素具有活泼的化学性质,极易与环境中的气体、液体甚至固体介质发生反应引起表面腐蚀。金属铀的氢化腐蚀既是关系铀材料长期贮存安全性的实际工程问题,同时也是核材料腐蚀科学研究领域当前最活跃的基础科学问题之一。本报告基于铀-氢反应基础及氢化腐蚀的危害,围绕金属铀氢化腐蚀动力学及氢化物形核长大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重点讨论氢的吸附解离与氢化物成核,以及合金元素、杂质元素和应力与组织协同作用对铀氢化腐蚀的影响。
关键词:铀、氢化腐蚀、氧化层、材料学缺陷
Jin Hyeok Kim
President of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of Korea
Jin Hyeok Kim received his Ph.D.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rom the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IST), South Korea in 1996. From 1996 to 1999, he worked as a Post-Doc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and Osaka University, Japan. Since 1999, he has been a professor at Chonnam National University, South Korea. He has been leading a research group of copper chalcogenides-based thin film solar cells as well as photoelectrochemical (PEC) and electrocatalytic water splitting based on earth-abundant constituents and scalable solution-processing to realize efficient solar energy conversion.
Topic:Advancing Sustainable Hydrogen Production: Earth-Abundant Catalysts for Electrochemical and Photoelectrochemical Water Splitting
Abstract:Hydrogen is gaining significance in the worldwide transition to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but the technologies used to produce it currently are mostly carbon-intensive and unsustainabl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hydrogen generation by electrochemical and photoelectrochemical water splitting with readily available earth-based catalysts are the main topic of this plenary discussion. We will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innovative, cost-effective catalysts derived from earth-abundant elements such as iron, nickel, and cobalt, which show promising performance in both processes, potentially surpassing the efficiency of precious metal-based catalysts while significantly reducing production costs. The presentation will cover the current state of hydrogen production and its environmental impact, the principles of electrochemical and photoelectrochemical water splitting, design strategies for high-activity and stable earth-abundant catalysts, recent breakthroughs in catalyst materials and nanostructures, performance comparisons between earth-abundant and precious metal catalysts, as well a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scaling up these technologies. By highlighting these cutting-edge developments, this talk aims to demonstrate the viability of earth-abundant catalysts in advancing sustainable hydrogen production, establishing the way for a cleaner and more economically feasible hydrogen-based energy future.
杨中民
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教授/校长
杨中民,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玻璃光纤基础研究与激光器创新设计、制备与工程化应用研究。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奖励3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863”项目和军工等2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申请发明专利260余件,授权120余件;发表SCI论文350余篇。
报告题目:激光玻璃光纤与器件技术创新及工程化应用
摘要内容:光纤激光是国防安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竞争的变革性技术,产生激光的玻璃光纤是激光装备的核心材料,但长期以来玻璃光纤的增益低、带宽窄导致激光功率小和噪声高,成为制约光纤激光器发展的国际难题。围绕激光玻璃光纤、激光器件及工程化应用存在的科学技术问题,通过理论和技术创新,突破传统设计思路,攻克了玻璃光纤增益低、带宽窄的难题,发明了利用微观结构单元设计发光玻璃组分、纤芯熔融和反应法制备高增益大带宽玻璃复合光纤、基于玻璃光纤制备大功率低噪声光纤激光器等新技术,研制出最高增益宽带玻璃光纤、最高功率与接近理论噪声极限的光纤激光器,产品已批量用于多种激光装备和高精尖科学大装置。
武高辉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武高辉,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从事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42年,与惯性技术交叉研究近30年,长期工作在科研教学一线,是我国该领域知名专家,重点项目技术首席专家。开创了我国特有的简捷、可靠、低成本的大气环境下压力浸渗技术路线,发明了多种航天国防领域高精度器件急需的新一代材料,取得了国际引领水平的标志性成果。
报告题目:惯性器件精度漂移的材料学问题与Al合金复合化技术研究
报告摘要:惯性器件、空间光学器件的基础零件要求在振动、冲击、大过载、温度循环长期时效等环境下保持长期尺寸稳定,铝合金、铍材料均不能完全满足上述所有要求,我国惯性仪表精度落后美国几十年。本团队从事惯性器件尺寸稳定性研究29年,首次发现了Al、Be、Ti等材料在无外加应力下微纳变形的若干内禀特性;结合陀螺仪在发射、储存、制造全服役周期下的材料响应规律,提出多环境耦合下保持长期尺寸稳定的铝合金复合化设计原理和方法,研制成功SiC/Al、Be/Al复合材料,制造成功国内最高精度液浮陀螺和国际最高精度空间运动光学系统。分享研究过程的体会收获,期待与会专家、同仁的批评指导。
黄云辉
华中科技大学 教授
黄云辉,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新能源材料领域研究工作,在Science、Nat. Mater.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0余篇,授权专利100余件,多项成果已广泛应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发明一等奖1项(均排1)。
报告题目:电化学储能关键材料与技术
报告摘要:“双碳”背景下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对以锂离子电池为主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等主要性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电池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探索协同提升电池综合性能的有效策略。提出了“电化学活性复合”、“界表面储能”、“共形强耦联”等原理与方法,设计并构筑了系列复合电极材料,获得高比能及优异的倍率和循环性能,其中杂原子掺杂硬碳复合石墨负极已成为华为手机超级快充核心技术,电化学活性复合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已实现规模生产和应用。针对电池安全,开发了固态电池系列固体电解质、高稳定金属锂基负极以及耐穿刺复合集流体,构筑了用于长时储能的新型水系全铁液流电池,实现电池本征安全;采用超声波技术给电池做“体检”,发明了电池超声扫描成像系列设备,结合光纤传感技术,实现电池原位健康监测、安全预警和寿命预测,为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和规模储能中的应用保驾护航。
杨彦鼎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 院长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杨彦鼎,现任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院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津贴专家,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武汉市车都优秀人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制造业拔尖人才,东风汽车公司“十三五”优秀科技人才;负责制定和实施东风汽车公司技术发展规划,长期从事汽车平台架构及车型研发和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技术、前瞻技术研究等工作;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和公司级重大科技专项和多项技术难题的攻关工作,多项创新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东风汽车公司科技进步奖,为中国自主乘用车的研发和前瞻技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报告题目:“双碳”背景下新汽车材料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报告摘要:中国政府已经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并将其作为新型工业化国家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内容与基本国策。汽车产品和汽车工业是“碳达峰碳中和”重要相关方,汽车产品的轻量化、电动化和智能化是实现汽车工业和社会低碳绿色发展的主要途径,而新材料在此发挥了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演讲重点阐述了新汽车材料典型功能特性及应用特点,指出了当前新汽车材料创新研发及工程应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重点方向和思路,并对新汽车材料的研发、产业化应用前景做出了分析和展望。
大会简介
会议时间:2024年10月16~18日
会议地点:湖北省武汉市
主办单位: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承办单位: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新材料产业协会、湖北省武汉经济开发区·中国车谷、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新材料发展战略研究院、“科创中国”新材料(湖北)科技服务团
本届大会将新质生产力源动力-新材料高峰论坛、第五届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第二届中国新材料技术应用大会、第三届中国新材料投资大会、2024新材料器件化博览会五会合一,拟设80个分会或论坛,涉及关键基础材料、关键能源材料、关键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健康舒适材料、环境工程材料和安全工程材料七大类,重点突出前沿新材料的重大突破、产业动向和新型应用,着力服务高新技术、高端制造、重大工程、新兴产业迈向更高的水平。会议期间开展“科创中国”特长专家、产业化成果、技术需求三个“千项推介与对接”服务;开展颠覆性技术报告会;开展行业领域原创技术推动会;开展新产品论证发布会;开展新材料器件化博览会。
点击“阅读原文”跳转会议网站了解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