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进展 | 基于心梗风险和医疗资源优化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位置选址

文摘   2024-09-02 11:40   湖北  

摘要




医疗急救设备(如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有效部署对心肌梗死(MI)患者至关重要。然而,当前的研究在选择AED位置时,往往未能同时考虑MI风险和医疗资源的可用性。在本研究中,提出了一个AED选址推荐框架,以解决在AED选址时对MI风险和医疗资源的双重考虑不足的问题。该框架在不同情景下,结合中国城市中MI风险的空间分布和医疗资源的可达性,进行AED选址。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时空数据的自动化机器学习框架,用于在社区尺度上估算MI风险。其次,采用改进的高斯两步移动搜索算法计算医疗资源的可达性。最后,基于覆盖模型在多种情景下进行AED选址,并在武汉市对AED选址模型的性能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MI风险受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如市政设施、街景环境、教育和商业设施)的影响。武汉市的MI风险和医疗资源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并在部分区域检测到了两者之间的不合理匹配。在一些高风险区域(如农村地区和旅游景点),需要加强医疗资源。此外,通过位置集覆盖问题(LSCP)模型识别了1015AED候选站点,其15分钟可达率达到96.5%。鉴于资源有限,可以基于最大覆盖位置问题(MCLP)模型部署具有约15分钟服务范围的移动AED,以有效满足中心城区的需求。本研究有助于更加合理地选择AED站点,并在政策支持下,通过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增强院前急救网络,从而预防居民中的心肌梗死。

01

引言


心肌梗死(MI)是院外心脏骤停(OHCA)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人类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作为应对心脏骤停的重要设施,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在公共卫生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了在心肌梗死发生后的黄金四分钟内提供有效的急救,各国政府已经开始制定并实施AED部署策略,以降低心脏急症的死亡率。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AED普及率较低,且城市或地区之间的部署不均衡。这种滞后与快速城市化进程不匹配,突显了社会意识不足、医疗资源有限以及缺乏科学和实用选址规划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优化AED的布局,以减少OHCA导致的死亡风险,尤其是针对心肌梗死引发的高死亡率患者。

在政府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更加合理地部署和优化急救医疗系统成为关键挑战。AED的选址主要受风险暴露和医疗可及性这两个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高风险地区,AED应优先部署。风险的空间分布对AED的选址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空间和时间因素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地区资源可用性的差异,在AED选址过程中全面考虑MI风险和医疗可及性存在数据获取和方法整合的困难。此外,单纯基于MI风险进行选址而不考虑社区可及性,可能导致选址结果与实际需求不匹配,难以有效覆盖高风险区域。

同时,AED设备的时空可及性对其空间布局和服务覆盖范围有着重要影响。由于OHCA的突发性(可能由心肌梗死或其他原因引发),黄金四分钟的有效治疗时间成为AED部署的关键参考标准。为此,学者们提出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概念,旨在通过多源时空数据和供需匹配来指导城市规划。这一理念在医疗保健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为验证AED选址的合理性提供了重要参考。然而,现有的研究在评估AED可及性时仍存在空间细节不足和计算效率低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

为了解决上述挑战,本研究提出了一个基于多源时空数据驱动的AED选址模型。该模型通过结合自动化机器学习框架和两步移动搜索区域(2SFCA)方法,评估心肌梗死的空间风险和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并在多种情景下探索AED的最佳选址。研究选取湖北省武汉市作为案例分析,通过比较位置集覆盖问题(LSCP)模型和最大覆盖位置问题(MCLP)模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为中国城市的AED部署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际建议。通过这些研究,本研究旨在为城市规划和急救医疗系统的优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有助于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


02

研究区域和数据


本研究选取湖北省武汉市作为研究区域,武汉市是一座人口超过千万的特大中心城市,是中国中部的经济和地理中心。武汉市下辖13个行政区,包括人口密度高的商业和金融中心汉口区、聚集了大量高校的教育中心武昌区和洪山区,以及以能源工业为主的工业区青山区等。2020年,武汉市共有362家医院和3个急救中心,但与其庞大的城市面积和高人口密度相比,急救医疗系统仍显不足,社区可用的AED数量不足1000台,特别是在偏远地区,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较高。因此,研究武汉市的医疗可及性和AED的优化选址,对于中国特大城市中新增AED设备的合理布局和有效疾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使用了2016年至2019年间在武汉某三级医院就诊的心肌梗死患者数据,数据经过隐私保护处理,不涉及患者身份信息。为了评估社区尺度的MI风险,本研究还收集了多源地理数据,包括OpenStreetMapOSM)路网数据、377,000个兴趣点(POI)数据、腾讯2019年时间序列人口密度数据、气象数据以及街道级环境数据。这些数据综合反映了城市的交通、医疗、经济和人口分布情况,有助于分析心肌梗死风险的空间特征,并预测各社区的MI风险水平,为优化AED选址提供数据支持。


03

方法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心肌梗死(MI)风险和医疗资源可及性的AED选址综合方法。首先,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来表征MI风险的空间聚集性,探讨MI风险分布的整体空间特征与局部差异。接着,采用FLAML自动化机器学习框架,构建社区尺度的心肌梗死风险预测模型,以补充并增强稀疏数据的空间覆盖,为更准确的风险评估提供基础。随后,通过高斯衰减的两步浮动捕获区域(2SFCA)方法评估现有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以此为基础确定AED设备的合理布局。最后,利用位置集覆盖问题(LSCP)模型和最大覆盖位置问题(MCLP)模型,在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心肌梗死风险等因素的基础上,优化AED选址,力求在不同资源条件下提高服务覆盖率和效率,合理配置有限资源。这一研究方法旨在为中国大城市的AED选址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在紧急医疗服务中更好地预防心脏骤停事件的发生。

1 AED选址流程框架

04

结果


4.1 心肌梗死风险空间分布

通过对武汉市心肌梗死(MI)风险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我们发现全球莫兰指数(Moran's I)为0.466,表明武汉市的MI风险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具体来看,武汉市中心城区,如武昌、江岸和汉阳区,MI风险较高,而郊区,如蔡甸、黄陂和新洲区,患者分布不均,数据稀疏,难以揭示有意义的空间模式。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采用了基于多源时空数据的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有效减少了由于单一数据来源所带来的误差,生成了一张覆盖更广、更加代表性的MI风险地图(图2)。模型验证显示,LightGBM算法在验证集上的整体准确率达到71.7%,并使社区覆盖范围增加了24.9%。通过对比风险分布的调整前后变化,我们发现中心城区有35.4%的社区MI风险有所增加,特别是在郊区和农村地区,由于医疗资源和交通设施的相对匮乏,这些地区的MI风险需要进一步关注和优化。

2 武汉市心肌埂塞风险空间分布:(A)新洲区、(B)中心城区、(C)东西湖区、(D)蔡甸区、(E)黄陂区、(F)江夏区

4.2 心肌梗死医疗可及性评估

为了更全面地评估武汉市现有医院的医疗服务可及性,我们采用最短路径法和改进的两步浮动捕获区域(2SFCA)模型对社区尺度的医疗可及性进行了分析(图3)。最短路径法的结果显示,武汉市中心城区(包括江岸、青山、汉阳、武昌和洪山区)的医疗可及性较好,而郊区和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分布则较为稀疏,服务能力不足。为进一步揭示医疗资源分配的效率,我们基于2SFCA模型,结合人口规模、社区面积和MI风险水平,通过衰减高斯函数进行加权计算,得出了更加精确的医疗服务可及性指数。结果显示,武汉市有13.7%的社区医疗可及性高于平均水平,而21.9%的社区几乎没有医疗可及性,特别是在江夏区和黄陂区的农村和边缘地区。这些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在应对心肌梗死等急性疾病时,医疗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均衡,亟需在高风险地区加强医疗设施建设和AED设备部署。
3 武汉市医疗可及性:(A)基于最短路径的结果,(B)基于2SFCA的结果

4.3 AED 选址结果

AED选址的研究中,我们首先基于位置集覆盖问题(LSCP)模型进行了初步选址(图4)。以15分钟的可达性为阈值,筛选出2071个候选站点,其中包括地铁站、公交站和体育设施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最终确定了207AED站点,这些站点覆盖了武汉市中心城区74.0%的社区,并达到了15分钟内的紧急响应要求。然而,由于医疗资源的限制,进一步提高AED的覆盖率成为关键目标。为此,我们扩大了候选站点的数量,将可达性阈值设定为黄金救援时间4分钟,最终确定了1015AED站点,使15分钟可达性覆盖率提升至96.4%4分钟可达性覆盖率则达到了55.4%

通过对比AED部署前后的医疗可及性模式,我们发现,在综合考虑疾病风险和人口分布等因素后,优化后的AED站点布局在全市范围内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紧急救治条件,尤其是在郊区和医疗服务薄弱地区,AED覆盖的均衡性得到了大幅提升。为进一步探讨在不同资源条件下AED的服务效率,我们采用最大覆盖位置问题(MCLP)模型,对不同服务范围内的AED部署情况进行了模拟(表1)。结果表明,随着AED数量的增加,服务覆盖率逐渐提高,但利用效率也逐渐下降。通过合理调整AED的部署策略,可以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大化其服务效率,尤其是在武汉市中心城区,实现了高效的急救覆盖。然而,边缘和郊区的急救服务仍需进一步加强,以确保更全面的医疗应急响应能力。

4 基于LSCP模型的AED放置地点选择:(A15分钟可达性,(B4分钟可达性

1 不同模型的AED选址结果对比


05

结论


应对中国特大城市中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严重短缺的问题,本研究从多角度探讨了AED选址策略,基于对心肌梗死(MI)风险和医疗可及性的评估。在MI风险方面,武汉市呈现出内部高、外部低的空间分布模式。在交通便利、公共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地区,MI风险相对较低;而在噪音较大或环境较差的地区,MI风险较高。在MI医疗可及性方面,商业和教育发达、人口密度高或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可及性较低,需要改善。关于AED的选址,应优先考虑旅游景点、商业和教育区域,并关注农村地区急救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基于可及性的LSCP模型能够很好地满足城市公共卫生发展的需求。鉴于资源有限,可以使用MCLP模型部署具有约15分钟服务范围的移动AED,仅需100AED站点即可在中心城区实现93.6%的覆盖率,满足城市的医疗需求。为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改善应急医疗系统并提高MI治疗的效率,有必要增加AED的部署数量,提高社会意识水平,并将AED重点放置在高人口流动且MI治疗可及性低的区域。


参考文献

Yao, Y., Shao, L., Yin, H., Xu, C., Guo, Z., Chen, H., ... & Luo, P. (2024).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location selection consider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risk and medical resources. Transactions in GIS. https://doi.org/10.1111/tgis.13223

点击推送最下方阅读原文跳转UrbanComp官网阅读和下载原文。




你可能感兴趣


论文 | 从城市环境角度评估居民心肌梗塞的严重程度

论文 | 更多可见的绿色空间,更强大的心脏?来自湖北省缺血性心脏病急诊的证据

论文 | 公园绿地能否减轻COVID-19带来的心理健康负担?

论文 | 城市社区绿化暴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基于街景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的分析

论文 | 基于街景数据的老年人视觉绿地与抑郁的关系研究

论文 | 基于电力大数据与空间优化策略的变电站选址优化框架

论文 | 面向复杂城市系统的大规模物流优化算法





UrbanComp位置智能和城市感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姚尧老师课题组,UrbanComp@HPSCIL的科研发布公众号。研究方向为地理位置智能、时空数据挖掘和可计算城市科学。团队主页:https://www.urbancomp.net。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