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优选】安宁市探案系列:《镜中人》
文化
2024-11-08 20:04
北京
正值夏末,天还没亮,警笛声划破了早晨的宁静,警灯上的红蓝光不断闪烁着。"李明,你跟着我。"穿着警服的中年男人朝刚下警车的年轻警员挥了挥手。张队身材精瘦,眉眼间透着疲惫。年轻人快步跟上,整理了一下配枪,这是他警校毕业后参与的第一起命案现场勘查。李明今年二十三岁,个子不高但很结实,一张白净的圆脸上还带着些许学生气,"张队,这是第三起了吧?"李明压低声音问道,声音里带着紧张和兴奋。"嗯。"被称作张队的男人脸色凝重,"和前两起一模一样。"安宁市最近并不安宁,李明和师傅张晓峰在侦破一起连环杀人案。这第三起的发生让所有人猝不及防,谁也没有想到凶手连环作案的目标究竟是谁。拐过泊车区,眼前的景象让李明不由得屏住了呼吸。汗水从他的额头滑落,但他顾不上擦。一个中年男人被捆绑在一张红木椅子上,低着头,看起来像是在沉睡。若不是他不自然的姿势和手腕上深深的勒痕,这画面几乎称得上安详。但最引人注目的,是摆在死者面前约两米处的一面铜镜。古旧的镜面在应急照明的惨白灯光下泛着青铜特有的暗绿色。镜子似乎年代久远,边缘有些磨损,但被擦拭得很干净。"王法医,情况怎么样?"张队朝蹲在尸体旁的女法医问道。王法医是个三十多岁的女人,扎着一丝不苟的马尾辫,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她的动作很轻柔,但每一个检查动作都干净利落。此刻她正专注地检查着死者的瞳孔,连说话时都没有抬头。"初步判断死亡时间在凌晨两点到三点之间。"她站起身,摘下橡胶手套,纤细的手指在灯光下显得有些苍白,"死因应该是药物过量,具体要等详细检验。和前两起一样,没有明显的反抗痕迹。"李明仔细打量着现场。作为实习警员,他还不能直接参与勘查,但他的目光始终停留在那面铜镜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警徽。有什么地方不对劲..."报告张队。"他突然开口,"这面镜子,是不是和之前两起案件用的是同一面?"张队转过头,目光锐利地看着他。二十多年的刑侦经验让他对年轻人的观察特别感兴趣。"镜子边框的磨损痕迹。"李明指着镜子的右下角,"有一道很特别的划痕,像是被什么尖锐物体划过。我记得在简报照片里看到过类似的痕迹。而且..."他顿了顿,"镜子的摆放位置很讲究。""继续。"张队的语气里多了几分兴趣,他不自觉地向前迈了一步,皮鞋在潮湿的地面上发出轻微的响声。"它不是随意放置的。"李明走到镜子旁边,小心地避开已经做好标记的脚印,"从这个角度看,镜面能同时反射到死者和那边的监控摄像头。我想...""让开!"王法医突然喊道,声音里带着少有的紧张,"尸体有异常!"所有人的注意力立刻被拉了回去。死者的手指开始出现轻微的抽搐。"该死,可能是药物反应!"王法医快速戴上手套,检查死者的生命体征,"叫救护车!"现场一片忙乱,李明却注意到死者抽搐的右手无意间碰到了椅子扶手,那里似乎有一道浅浅的刻痕..."死者身份确认了。"一名警员跑过来报告,"马志刚,48岁,某中学副校长。"张队的脸色变得更加凝重:"又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李明默默记下这个信息。他总觉得那面镜子里藏着什么重要的秘密,但现在显然不是继续研究的时候。救护车的警笛声由远及近。晨光渐渐变亮,透过通风口洒在那面古旧的铜镜上。镜面反射出的光斑在地上形成一个奇怪的图案,就像是某种箭头,又像是一个无声的指引..."李明。"张队叫住正要跟着救护车走的年轻警员,他注意到这个刚毕业的小警察身上有种难得的敏锐,"你刚才说到镜子的摆放位置,继续说。""是,张队。"李明站得笔直,像是又回到了警校训练时的样子。背后,法医团队正在将尸体转移到担架上。王法医的声音传来:"泡杯大红袍提提神吧,张队。这案子太磨人了。"李明深吸一口气,继续他之前的分析:"这个位置很特殊。镜子不仅能反射到监控摄像头,还能反射到B3层的安全出口。如果凶手是从那个安全出口离开,他可以通过镜子观察到身后的情况。""有点意思。"张队若有所思,"安全出口的监控呢?""已经调取了,张队。"一个戴眼镜的技术人员快步走来,镜片后的眼睛里带着一丝焦虑,"但是..."他递过平板电脑,"您看。"屏幕上显示的监控画面在凌晨2:15突然变成了雪花。直到2:45才恢复正常。"专业人士。"张队皱眉,眼神变得锐利,"查一下这半小时内所有能通向地面的通道。""我觉得凶手未必是从地面离开的。"李明突然说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确定,但目光坚定。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到这个年轻警员身上。"你想到什么了?"王法医一边脱下手套,一边问道。她对这个年轻人的观察力产生了兴趣。"死者的鞋子。"李明指着已经被抬上担架的尸体,声音里带着越来越强的自信,"鞋底很干净,但是..."他走到红木椅子旁,小心地指着椅子腿,"椅子腿上有湿痕,而且位置很不自然,像是被人抬着移动过。"张队立即下令,声音里带着久经沙场的威严:"查地下水道系统!""还有一件事。"李明补充道,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死者的手表停在了3:15,但法医推断的死亡时间是2点到3点之间。"王法医立即检查了一下手表,金丝眼镜在灯光下反射出一道光芒:"是被人为调整过的。这块表已经停摆了,但时针有明显的人为调整痕迹。"她的语气变得严肃。"3:15..."张队喃喃自语,眼神逐渐变得深邃,"第一起案件是在1:15发现的,第二起是2:15...""凶手在按时间顺序行动。"李明接话道,年轻的脸上闪过一丝兴奋,"而且都是在15分。这让我想起..."他突然停住了,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我记得看过一个魔术表演,魔术师总是在某个固定的时间点完成最关键的一个动作,这样能让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预期的时刻。这个案子..."李明声音里带着一丝不安,"布置得就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张队的表情变得更加严峻,眼角的皱纹深得像刀刻:"你是说,凶手把杀人当作一场表演?""而我们就是他的观众。"王法医接话道,眼神凝重。她摘下眼镜,轻轻擦拭着镜片,"他想要我们看到什么?"李明走回到铜镜前,镜面反射着他年轻的面孔。这时他注意到,镜框上除了那道明显的划痕,似乎还刻着一些极其细小的字迹...他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就在这时,对讲机突然响起:"报告张队,发现了一件重要物品。在B3层安全出口的墙上,有一张照片,应该是凶手留下的!""走!"张队当即带队前往,脚步声在空旷的地下车库里回响。李明最后看了一眼那面诡异的铜镜,他的倒影在古老的镜面上显得有些模糊。他隐约觉得,这个案子远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这不仅是一场谋杀,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复仇剧。而他们,确实都是凶手预定的观众。晨光渐亮,地下车库的空气依然阴冷。某处,不知名的管道里传来水流的声响,像是某种隐秘的低语...张队的脚步声渐渐远去,王法医收拾着最后的器械,李明的警徽在晨光中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地下三层的安全出口灯管发出细微的电流声,忽明忽暗的光线在狭长的楼道里投下摇曳不定的阴影。李明站在楼梯口,感受着空气中若有若无的消毒水味道。这种气味让他想起自己刚入警队时经手的第一个案子,也是在一个阴暗的地下室里。"这张照片的位置很奇怪。"张队低沉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墙上那张泛黄的照片就像是被刻意安放在那里,边角异常平整,没有一丝褶皱。在这个满是管道和电线的地下空间,它显得格格不入。张队戴上白色手套,动作轻柔地取下照片。那是一张老旧的合影,镜头前是一座带有欧式立柱的教学楼,古朴典雅。二十来个穿着统一校服的学生分列两排,最后一排站着几位西装革履的教职工。"从这些教师的穿着来看,"张队的手指轻轻掠过照片表面,"应该是九十年代末期。那时候学校的老师特别讲究形象,都穿正装。"他说这话时,眼角闪过一丝怀念,大概也想起了什么往事。李明凑近照片,眯起眼睛仔细观察。他有个习惯,总是喜欢从细节入手。突然,他的目光定格在照片角落:"张队,您看这个标志。"他指着右下角的一行小字:安宁市立德私立中学,1999年春。"立德中学?"一直在旁边摆弄平板电脑的林治远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射着幽暗的光。他的手指飞快地在屏幕上滑动,"这所学校......"说着,他的动作突然顿住了。李明注意到林治远的表情变化。这位平时总是镇定自若的技术专家,此刻眉头紧锁,嘴唇微微抿起。"找到什么了?""这所学校在2000年就停办了。"林治远深吸一口气,"原因是发生了多起学生自杀事件。据说和教师体罚、虐待有关,但当时的调查结果不详,最后不了了之。"王法医听到这里,放下手中正在采集的物证,走了过来。她今天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工作服,胸前的工作证反射着微光。"那个年代的学校,确实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管理问题。"她一边说,一边从包里取出一包茶叶,"各位,要来点乌龙提提神吗?"李明没有参与他们的讨论,而是专注地研究着照片上的每一张面孔。作为重案组最年轻的警探,他总是习惯以自己的方式梳理线索。站在最后排的几位教师中,右起第三个人的样子莫名熟悉。那种熟悉感不是来自记忆,而是来自直觉。"给我调一下前两起案件的死者照片。"他说这话时,声音里带着一种确定。坐在临时搭建的工作台前的技术科同事快速调出了资料。图片在银幕上依次展开,李明的瞳孔微微收缩——果然,第一起案件的死者,前育才中学校长郑建国,和照片上那个人一模一样,只是年轻了二十岁。"查一下另外两位死者和立德中学的关系。"张队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急迫。他脱下已经微微潮湿的手套,双手撑在工作台上,目光紧盯着屏幕。在他身后,应急照明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空气似乎凝固了几秒。林治远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击的声音格外清晰,"有了!"他突然提高声音,"第二起案件的死者曾是立德中学的教导主任,而今天的受害者马志刚......"他停顿了一下,"当年是该校的体育教师。""都是立德中学的老师......"王法医一边思考,一边将保温杯拧得咔咔作响。二十年前的案子突然与眼前的命案产生关联,这绝不是巧合。李明的注意力却被照片中的另一个细节吸引。他微微倾身,几乎把脸贴在照片上。教学楼的玻璃窗反射着一个模糊的影子,那个形状......"等等。"他直起身,"照片里还藏着一个线索。"他指着照片中那个不起眼的倒影,"你们看教学楼的窗户,能看到什么吗?"林治远立即会意,熟练地操作设备开始扫描照片。他的动作很快,经过三次图像增强,那个模糊的倒影渐渐清晰起来——是一面造型古朴的铜镜,边缘有繁复的雕花纹样。"和现场的那面一模一样。"李明低声说。此时他的心跳明显加快,这种感觉他再熟悉不过了,那是接近真相的本能反应。就在这时,张队别在腰间的对讲机突然响起刺耳的电流声:"报告!在B2层配电房后面的杂物室,发现了新线索。是一个旧箱子,看起来年代和照片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