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爱情的途径并不平坦—— 莎士比亚】
年轻人回家过年,无非两件事:一是被催婚;二是被催娃。而且,要想被催这两件事,还有个前提——你要先有个对象。
因此,大部分年轻人回家过年的头等大事就是——相亲!
父母们期盼着,让单身二十几年的两个陌生人在两个小时内脱单,甚至是步入婚姻的轨道。年轻人也盼望着,如果相亲角吹来温暖的风,是不是幸福的春天就到了。
然而,大部分时刻是,在特定的时间迎来的一次尴尬相遇!
你以为爱情之路掌握在你的手中,但其实在人格形成的初期,平坦或坎坷就早已经开始奠定。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分别是:
阶段1: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
阶段2:自主感对羞耻感(1.5-3岁)
阶段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
阶段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
阶段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阶段6: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
阶段7:繁殖感对停滞感(25-65岁)
阶段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65-~)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生理成熟和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只有合理解决了每个阶段的危机,人才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和健全的人格。
在八个阶段中,跟爱情密切相关的是阶段5、6、7
在阶段5(12-18岁):自我同一性会影响到你的职业定向和性别角色分化。
其中,性别角色分化,简单来讲,就是不论男女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人们会根据不同的社会要求来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在家做一个妻子,或者在工作中做一个职员,这两种角色不能混同,否则就会导致角色混乱。
成功的角色分化,可以使人的心理状态更加平衡和稳定,并且角色之间还可以互相弥补,比如说一个家庭失意的角色,可以通过职业中的角色成就来弥补,这样的机制有利的保护了个体的自尊。
因为,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的一生只生活在单一的角色中,一旦这个角色遭到失败或感到失望,就会使她们的自尊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由于社会强调性别的角色分化,所以儿童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学会与自身性别相适应的图式。
这种图式会影响我们对自己以及对他人的认识和理解,在爱情方面,就会影响你对自己,对同性和异性的认识。
在阶段6(18-25岁):亲密感和孤独感中,个体活动的目的就是获得亲密感,预防孤独感。
在这个阶段,个体会对同性或者异性产生强烈兴趣【当然,具体是同性还是异性,是跟阶段5的性别角色分化密切相关的】
爱情更多在这个阶段发生,在一段恋爱关系中,双方的亲密感都可以得到满足,也很好的避免了孤独感对健全人格形成的破坏。
当然,爱情的甜并非那么简单易得,健康的性别角色图式会成为爱情的助力,而不健康的性别角色图式就会成为爱情的阻力,让你爱而不得。
孤独感会成为个体幸福生活的障碍,因为我们人是一种群居性动物,持久的孤独会带来不安全感,影响你的人际交往,让你离亲密感的获得越来越远。
所以,为了打破这种孤独感,个体会修正自己的性别角色图式,使之符合社会的期许,以便更顺利的获得亲密感。
并且,对于亲密感的追求,并不仅限于阶段6
在阶段7(25-65岁):繁殖感对停滞感中,如果前一个阶段的亲密感已经获得了满足,那在这个阶段,个体主要追求的就是繁殖感。
简单来讲就是建立家庭,繁衍后代,当然,工作中的升职加薪也是繁殖感的一种体现。
所以在这个阶段,个体要么会回归家庭,获取繁殖感,要么就会成为工作达人,在职场中获得繁殖感。
如果前一个阶段中,个体的亲密感还没有得到满足,在这个阶段,个体依然,甚至会为获得亲密感而加倍努力。
孤独总是难以忍受的,长久的爱而不得,会让个体对亲密感的追求更甚。
因此,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角度来讲,爱情并非自然而然,而是需要个体努力去获得的。
所以,与其茫然等待爱情的到来,不如在正确的时间,去大胆寻找心中所爱,哪怕相隔山海,亦可不远万里。
今年,相信你会迎来幸福的春风······
众寻心理,与你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