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文化年货|新春诗篇:行尽江淮都是诗

文摘   2025-01-30 08:27   安徽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送文化年货,迎灵蛇探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和“强基工程”新春特别行动,通过互联网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春节文化氛围,在前期线下活动的基础上,省文联精心准备了内容精彩纷呈、形式丰富多样、体现徽风皖韵的“文化年货”,在线上“艺”起陪伴大家欢度一个饱含浓浓年味、充满艺术气息、承载美好愿景的乙巳蛇年新春。

本期推出“行尽江淮都是诗”主题诗歌征集活动部分作品欣赏,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江淮大地生动火热的改革实践,体悟安徽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图景,领略徽风皖韵与时代风采,以诗意之美为新年添彩,共同开启美好新篇章!









徽风邀约(组诗)



曹利华

桃花潭

多少年后,我们读到格律中的潭,
仍是这般幽深与澄澈,
仿佛虚拟的陷阱,来自邀约的唐朝。

据说,那个满腹诗意的人,被一封书信
所逗引:万家酒店,还虚构了
一块盛开的桃园,也只有他
才受制于美的诱惑,当他游向更深处,
才察觉,主人的盛情比桃花更动人。

以至于一千多年后,
我们也跌落在他精心编织的假设中,
无法自拔,
——唯一的解释是,一根古今共同的弦,

被他无节制地撩拨,
在皖南小镇,在深不可测的潭边,
我们一次次误入,并乐此不疲。

黄梅戏:《天仙配》

小时候,倾听那段戏文,
有时如泣如诉,有时明快如鼓点,
像站在盛开的梅雨里,
披着一块雨幕,朝着戏里的人靠近,

自己成了最易打湿的人。
一个天上的仙女,偶遇凡人,
那么年轻,与青春之美有关的日子,
——总想着,那要是自己,
该有多好……

诸般憧憬在舞台上升起,
那时,就像梅子熟了,
梅雨倾诉着,不断流淌,
一段委委婉婉的唱腔,

把我无理由地绕进
它无限的柔情中,
旋律覆盖了我,
像一个迷人的漩涡,将我席卷。

塔川秋色

这是徽派的宁静,群峰簇拥,
层次感递增,弃单调如敝履,塔川,
炊烟是抽象的乡愁,附带着宁静。
墙的白在傍晚闪过,
飞檐翘角,民居于古朴中将时间抽空。
落日撕下多情的布匹,有小溪如水彩,
自村中涂抹而过,无限接近于一次完美分割。
流水的乐音响起,旋律是迷人的,
善于倾听,才有美妙的乐感,
“水可以是魔术师”,像大师离座之后,
长久地纳入秋的序列中,
一棵乌桕有红之源头,像溪水自心头
潺潺而过,塔川的颜料,
由青绿逐渐变成黄、橙、紫……
斑斓需倾心酿造,最后,红达到高潮部分。
山谷中,人世渐隐,
像一些失踪成瘾的人,油画被漆黑
所吞没,地址成谜,
一场梦等待黎明的光线复活。

黄山之思

那些山搁置在那里,无数桌
山的盛宴,什么时候食用
都不迟,像一位厨师的伟大作品,
送给了人类。

只有敢于攀登的人,
才有资格享用,这人间美味。
一天的某个时辰,
群山赶赴一张巨大的餐桌,

专供那些勇敢者反复品尝。
这真是一件永恒的佳肴,
永远不会过时,
也不会减少,内涵的意味越来越丰厚。

像亿万年前的一次隆起,
像思想成熟时,一次壮丽的喷薄,
光明顶上,无数根线条正在编织,
不论清晨还是日暮,
像绝望反转,希望在征服……



曹利华,曾参加《诗刊》社第25届青春诗会,有作品发表于《诗刊》《星星》《诗歌月刊》等,曾获蔡文姬文学奖、汨罗文学奖、岳阳文学奖等。










黄梅调



孙大顺

大塘村穿上春天的戏服

春雷敲响立春的堂鼓。门前的小河

敲着小锣,一路小跑奔向长江

正月初六,正是吉日良辰

阳光拉起明亮的高胡

春风吹起喜庆的竹笛

喜欢唱戏的表姐,走在出嫁的路上


花灯要闹上三天三夜,狮子要舞到

十五元宵。伢子们追不上的彩龙船

就要划上天宫,接回受苦的七仙女

不争气的王小六啊

你的豆腐,从去年腊月打到现在
怎么还没有出锅


雨水滴答,晶莹如梦。青草倔强

摇头晃脑。姐姐勤快,哼唱着《打猪草》

硬是揪着我走上背后山

“小女子本姓陶,天天打猪草”

姐姐故意改词,像戏里的小丑

加了个夸张的语气词,滑稽又好笑


在黄梅的声调里,闲适的正月

就要结束。母亲纳好一年的鞋底

父亲挑完一年的农肥

老黄牛长够一年的肉膘

我也学会把“祖国”二字,端端正正

写在田字格上。那时,青山如画

水塘如镜。春天的田野敞开

更好的日子刚刚开始




孙大顺,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一届高研班学员。有作品发表于《诗刊》《星星》《诗歌月刊》等。曾获第四届李白诗歌奖、第六届海子杯诗歌奖、第七届中华宝石文学奖、第十届《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著有诗集《山水之弦》。










徽州帖(组诗)


高微


歙砚

必须姓徽,三根绳拧在一起
膏腴之地以水定神,再途经八十一回磨难
便能出产汉字,也能出产汉心

要硬,也要韧,可羊毫,也可狼毫
繁体,简体,无非是雕花各异
墨汁溅起的都是春风
把金声玉德藏在体内
它只想与外面的世界保持如水的关系

一枝斜逸的梅花
影子落进砚台,小篆便有了清浅与暗香
我要说的是二十四史,千里江山,日新月异

时间只需要向它汲取三、四、五笔墨
将横正竖直与一撇一捺摆开
砚中就有了路,路如丝绸
笔尖有了道,道通茶马,也通人间

黄梅戏

锣鼓一起,“徽”字里的山水便可荡秋千
柳丝般的高音
从不伪装人间弧度

白云登临,柴扉虚掩
花腔只管牵引春风,扑打明亮的稻香
“刀马旦的腰身细成一个异乡的地址”

蝴蝶与蝴蝶之间,隔着垛句与窄门
还魂不如还梦
树上的一双鸟儿,唱着对称的小调
啼声滚落,火石般点燃人间

世界多小啊,你看,青衣甩出水袖
当回音从我们的发梢经过
我们就有了,董永一样的往事


臭鳜鱼

盘中要有山水,要盛开,要有红霞泛舟
十六岁的花瓣,可滑倒蜜蜂
云朵熟了。筷子可以夹起涟漪的质感

至味,有时候是取之自然,有时候是用之自然
幸福与一只碗的大小无关
有时候是鱼肉,有时候是鱼刺
而我们,只是人间一闪

所以冬天,你要记得拎着方言回家
拢一捧梅花上的积雪煮沸,围炉夜话
话来年桃花流水,鳜鱼肥

西递

春风把线装书打开
腰封如翼
小草,小篆如蝴蝶般在春天耳边轻扇

青石嗜睡,粉墙黛瓦与荷花
懒欹在一万吨云影之上
大夫第的雕刻擅长开花,开出的都唤作桃花

草木色的偏旁,轻轻靠上去
在场的,都是美人
飞檐翘角,柱肥梁瘦
桃符曈曈日,春风纳了人间最后一个妃子

一个良人遇汉字,一群良人遇汉字
请把我,请把我们送往西递



高微,曾获第四届“求是杯”国际诗歌创作三等奖等。










六尺巷的教诲


毕子祥


六尺,物理的宽度

更是肚量的宽度


初入巷口

便有和煦的风迎面吹来


这风源自传统文化内核

源自“礼让”之懿德


这风穿过宰相张英之胸襟

色调变得愈加明艳


六尺巷,永不过时的开放式学堂

和煦的风如循循善诱之教诲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句在耳畔回响

漫步巷中,自发接受再教育


及至尽头,胸襟浩瀚似大海

满载坦荡阳光的舰只穿行其间




毕子祥,本名毕祥,生于1969年,中国作协会员,安徽省当代诗歌研究会副会长。有作品发表于《诗刊》《人民日报》《星星》等。著有诗集两部。








带着江淮的深情

曹文生


1
宏村和西递邮寄的那几条木舟
载着白墙黛瓦的江南样式,驶向你的内心
几缕炊烟,带着故乡柔软的触动
我粗壮的五指,是黄山、天柱山、齐云山、敬亭山、琅琊山
每一座山的掌纹,都布满文化之美
在山中垂钓光阴,会钓起无数文人墨客的诗句
每一句,都犹如童年的弹弓,准确找到宁静的靶心
山中的古寺,传出钟鸣的箭镞,正中我浮躁的尘世
如果可能,我愿沿着江淮的渡口,让那支木舟唱响黄梅戏
梅雨宁静的午后,让戏曲代替人类飞翔
在历史的舞台上找到古老的祖训

2
文人的那几只木屐,踏疼了时光的青苔
让一座空山有了动静,深处藏有的烟火
拔高了历史里的那几页史书,江淮流淌的远方
有大海的涛声,潮水一样涌动,犹如母亲等待它远游的儿女
你奔向它的那一瞬间,江水就写出了深刻的哲学,光阴如逝
不过是一种旧腔调
用一种带着江淮的深情向江水发出邀请
请你尝遍山河中的那一片月光
我攀登过黄山,发现它竟然与父亲的脊梁一样挺拔

3
野生江豚追逐长江,巢湖里的那几声白鹳的歌声与之相合
我愿做太平湖里的几根水草,摇曳在你的心窝
安徽烟火喂养无数文化的河流:桐城的灵性感动过中国
徽州文化里的水墨,渲染着江淮上落日的宁静
淮河文化带着流水的迁徙史,这八百里巢湖,不过是大地上的一面镜子
浩然于天地。我无法剥离寄存山水之心
木兰舟轻快驶过江淮的奇山和秀水
在天门山处截住流水,看水流递给我的江山之美

4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我在山上看水,你在水上看山
这古老的皖地,任何一种冲动都无法消解山水的爱怜
你携带风雨而至
我携带安宁的屋檐等你,茶已泡好
只等友人赴约,夜半的蛙鸣和那几盏灯花
成为友谊绵长的支架
你走向我,我便会忆起诗句里的那些感动
每一句都浇灌江淮大地母爱的仁慈
你披着霞光的衣服,在江淮流水的岸边等来那几只孤独的蜻蜓
这一只,是李白
那一只,是欧阳修……




曹文生,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陕西作家班学员。有作品发表于《诗刊》作品》《星星》等。曾获“巴山夜雨”一等奖。









文字来源:诗歌月刊

海报来源:人民日报


安徽省文联
“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安徽文学艺术分享与展示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