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酱酒文明史》之“重阳下沙”

文摘   2024-10-11 16:25   四川  

初旭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萧瑟的秋天,在伟人的笔下,是这般的昂扬与洒脱。金色的秋天,对于赤水河沿岸的酱酒人来说,既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美好时光。“重阳下沙”就是他们最精彩的点睛之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故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崇,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历代文人骚客对此歌咏不断。

  “重阳下沙”,是酱酒人最重要的节日。“沙”原指水边小的颗粒石子,这里,酱酒人代指酱香酒制作的原料高粱。由于当地正宗酱酒的原料为红缨子糯高粱。它颗粒小,饱满,呈酱红色,看起来像沙子一样,当地人都称其为“沙”。重阳下沙即指,重阳时节开始投料,是酱香型白酒第一次投料。

   重阳时节,是赤水河沿岸酱酒酿造的重要阶段。酱酒的生产,历来讲究顺天应时,“重阳下沙”,正是千百年来秉承的酿造工艺传统。

    在酱酒酿造过程中,所投粮食的完整程度不同,而产出不同的酒。投入的是比较完整的高粱,产的酒为“坤沙酒”;用磨碎的高粱产出的酒名为“碎沙酒”;用最后 9次蒸煮后,丢弃的酒糟再加入一些新高粱和新曲药后产出的酒为“翻沙酒”。

     每年九九重阳节,第一次投料,称为“下沙”;一个月后,第二次投料,称为“造沙”,全年投料即告完成。第一次投料,是河谷高粱成熟时;一个月后的第二次投料,刚好是山冈上的高粱成熟。当地酱香酒的两次投料工艺,顺应着自然规律,不仅考虑高粱成熟的时节,还考虑到当地气候特点。所谓“水为酒之血”,酿造酱香酒用水,就是赤水河的河水。每年的端午节至重阳节,是茅台河谷的雨季,水土流失大,河水浑浊,呈赤红色,浑浊的河水,是不能拿来酿酒的;重阳节至第二年端午节之间,河水由“赤”变“清”,清澈透明,水质是一年最好的时候,为赤水河沿岸提供了最好的酿酒用水。

     夏季,茅台河谷一带的气温高达 35 至 40 摄氏度,收堆、下窖升过猛,生酸幅度过大,不利于酿酒;到了农历九月,茅台河谷的暑气开始消退,气温将逐步至 25 摄氏度左右,河水清澈甘甜,高粱也于秋季成熟,此时开始下沙酿酒最为适宜。

     九月,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续遵义府志》载:重阳时节,纯用高粱作沙,蒸熟和小麦面三分,纳酿地窖中,经月而出,蒸烤之,即烤而复酿,必经数回然后成。初曰生沙,三四输曰燧沙,六七输曰大回沙,以此概曰小回沙,终乃得酒可饮,品之醇气之香,乃百经自俱,非假曲与香料而成,造法不易,他处难以仿制……

     需要特别说明一点,重阳是个节气的概念,“重阳下沙”并非特指九月初九这一天,重阳前后都属于“下沙”最好的季节。

   “重阳下沙”,这个“沙”如何下,对酱酒人来说,特别讲究。

    首先是泼水堆积。下沙时先将粉碎后的高粱泼上占原料 51%—52%的 95℃以上的热水(称发粮水),泼水时边泼边拌,使原料吸水均匀。也可将水分成两次泼入,每泼一次,翻拌三次。这时要注意防止水的流失,以免原料吸水不足。然后加入 5%—7%的母糟拌匀。

     二是蒸粮(蒸生沙)。先在甑蓖上撒上一层稻壳,上甑采用见汽撒料,在 1h 内完成上甑任务,圆汽后蒸料 2—3h,约有 70%的原料蒸熟,即可出甑,不应过熟。出甑后再泼上 80℃的热水(量水),量水为原料量的 12%。

     三是摊凉。泼水后的生沙,经摊凉、散冷,并适量补充因蒸发而散失的水分。当品温降低到 32℃左右时,加入酒度为 30%(V/V)上的尾酒 7.5kg(约为下沙投料量的 2%左右),拌匀。

     四是收堆。当生沙料的品温降到 32℃左右时,加入大曲粉,加曲量控制在投料量的 10%左右。加曲粉时应低撒匀,拌和后收堆。待品温上升到 45-50℃时,可用手插入堆内,取出的酒醅具有香甜酒味时,即可入窖发酵。

     五是入窖发酵。堆积后的生沙酒醅经拌匀,并撒上一层薄稻壳,最后用泥封窖 4cm 左右,发酵 30—33 天,发酵品温变化在 35-48℃之间。至此,赤水河沿岸酱香酒第一次投料——下沙流程完成。

    我们在实地走访中发现,许多酱酒企业同处赤水河畔,同顶一片天,同喝一河水,同享一个酿酒环境,但酒质和口感却不尽相同,甚至天壤之别。探究其深层原因,这三点不容忽视。

     第一:工艺偷工减料。所谓的传统酱香酒,就是严格遵循大曲坤沙工艺,但周期长,成本高。相比之下的碎沙和串沙,不仅出酒率高,而且成本低廉。一些酒厂商家会选择用此工艺来代替坤沙酱酒,殊不知,长期下来,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招牌。

    第二:品质良莠不齐。众所周知,酱香酒工艺繁复,在“12987”(1年生产周期,2 次投料,9 次蒸煮,8 次发酵,7 次取酒。)工艺下,需要历经 136 道工序。其间 1 年的生产周期,3 年的原酒储备,5 年的原酒贮藏,零零散散,没有 10 年的功夫是酿不出一瓶优质酱香酒的,更别提20 年、30 年的“真年份”了。特别是近年来,不少酱酒厂开始走网络直播带货。巨大流量下,出现原酒储备不足的现象在所难免,所缺失的时间,一点一滴地在口感上得以体现。

      第三:价格备受质疑。价格高的产品总能带给人们安全感。白酒商家就是利用这一点,不断地打价格战,以为价格越高就是产品越好。特别是所谓的产品升级,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游戏罢了。当你对口感提出质疑的时候,他们又会用百人百酱来搪塞,可谓花样百出。品质为本,是酱香酒的第一生产力,也是长期践行的发展理念。

      酱酒的“12987”传统工艺,更是对千年酱酒文化的传承与敬畏,容不得半点欺诈和掺假。保护酱酒工艺,保卫酱酒品质,就像保护赤水河一样,我们每一位赤水河的子孙都义不容辞。

    来源:本文节选自初旭即将出版的《中华酱酒文明史》第二章《酱酒酿造》第二节《重阳下沙》。

川南经济网
关注川南经济动态,发布各类经济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