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研学活动预告(1.18)| 拓印福泽·红包雅韵——红包、福字拓印制作雅集(迎蛇年年俗雅集活动系列三)

文化   2025-01-15 11:04   山西  


活动内容


● 分享中国拓印文化及技艺

● 分享红包文化和福字文化

● 体验制作拓印红包和福字


主持:李硕(山西省艺术科技研究院)

主讲:刘欢(山西省艺术科技研究院)


活动时间:1月18日(周六)15:00-16:30

活动地点:山西省图书馆(长风馆)雅集室


图片仅限文化宣传


拓印是一种古老的印刷术,发明于东汉汉灵帝时期,因熹平石经的刊刻而发明。所谓的拓印就是把一张坚韧的薄纸事先浸湿,再敷在石碑上面,用刷子轻轻敲打,使纸入字口,待纸张干燥后用刷子蘸墨,轻轻地、均匀地拍刷,使墨均匀地涂布纸上,然后把纸揭下来,一张黑底白字的拓片就复制完成了,这种复制文字的方法,称之为"拓印"。它是将石刻或木刻文字,用纸、墨拍印出来,以便保存和传播的工艺方法。

《熹平石经》(图片仅限文化宣传


古代重要的记载刻勒于石。东汉灵帝曾将《论语》《春秋》《周易》等七种经典的标准文本,刻四十六通石碑上,立在洛阳太学门外,史称“熹(xī)平石经”;这便致使天天上千人去抄写,把太学堵得水泄不通。于是就有人发明用纸和墨拓去印碑文,供给人看,不用再抄。印刷的发明就是为了满足文字与图画大量复制和广泛传播的要求。从我国的印刷史看,拓印先于雕版。

《温泉铭》(图片仅限文化宣传)


现存最早的拓印品,是在敦煌石室中保存下来的公元六世纪的遗物"温泉铭"。但这绝不是最早的拓印品。拓印术的出现当远在"温泉铭"拓本之前。据《隋书·经籍志》记载,隋朝皇家图书馆藏有拓石文字,以卷为单位,内有秦始皇东巡会稽时的石刻文一卷,熹平石经残文34卷,曹魏三体石经17卷,并述及梁室所藏石刻文字到隋时已散佚。梁时已有石刻文字拓本,为南北朝时期已有拓印术提供了文献证据。

图片仅限文化宣传


拓印作为一种记录历史的方式,具有保存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它能够记录下历史上的建筑、城门墙、碑刻、石刻、墓志铭等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拓印技术的出现对于我国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等重要资料的保存、流传、推广和研究有无法估量的价值。

图片仅限文化宣传


红包,又称压岁钱,是过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儿用红纸包裹的钱。据传明清时期,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裹。

在春节期间由长辈除夕0点后派给晚辈的红包称作压岁钱。压岁钱又名压祟钱(“祟”就是不吉利的东西。古人借这个习俗来表达来年不要有任何不吉利的事情发生。)。压岁钱是汉族的传统年俗,一般在新年倒计时由长辈将钱装在红包内给晚辈。压岁钱有很好的寓意,通常认为有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图片仅限文化宣传


在汉语中,“福”字是吉祥、喜庆、美好的字眼。“福”字因其包含的美好意蕴成为中国民间用的最多的吉祥字之一。在中国传统习俗中,人们有在春节来临之际,在屋门、粮仓或门楣上贴“福”字的习惯,取福星高照、迎春纳福之意,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民间有将“福”字精雕细琢做成各种图案的习惯,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干脆将“福”字倒贴于门上,表示“福到家门”。

图片仅限文化宣传


拓印红包和福字,作为古老而珍贵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与诚挚祝福。此次举办的拓印红包和福字活动,可谓独树一帜,在大力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为市民们打造前所未有的独特体验。

在春节即将来临之际,通过亲手制作拓印红包和福字,大家不仅能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和温馨,还能在动手实践中传承和分享传统文化。

期待这个周六跟大家一起制作吉祥红包和福字吧!




雅集活动欢迎您的参与

咨询热线:19834439261(张老师)

活动现场签到报名

本期活动材料费用:45元



欢迎关注↓↓






山西省图书馆订阅号
山西省图书馆及业界动态信息:主要围绕关于图书馆对外服务的内容:图书推荐、咨询,公益活动(讲座、展览、培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