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景明自己觉得,这主要和家庭有关,父母从来不讲什么大道理,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自己良好的家教。
母亲一生爱笑,年轻时被称为“笑长”,即便在动荡岁月中不幸离世,去世之前也仍然说着欢快的戏语。
父亲则极具远见,从小鼓励孩子们学习各种外语,通过看世界来培养世界观;动荡岁月中,他还在牛棚中写出七八万字“交代”,作为在屈辱之中历史的见证。
熊景明认为,历尽风霜的中国人,有记录往事的冲动和责任感。写下逝去亲友们的故事,便是对他们经历的欢笑与苦难最好的纪念。于是有了这本书——《长辈的故事》。
◎不仅是对家族往事的追忆,更是对残酷历史的反思
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族的命运,固然与努力有关,但也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在一个整体往上走的时代,人们能得到更多向上的通道;而在一个整体往下走的时代,个人实现命运突围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长辈的故事》中所写的故事,既是一种追忆,更是一种警醒。时下某些怀念那个特殊年代的人,都应该来读读这本书,读读这最真实的私人记录。
◎不仅是特殊年代的见证,更是一部中国百年沧桑史
熊景明在《长辈的故事》里,写父母、外公、曾祖父、叔伯、姑姑、大姨妈,每一个故事都生动感人。
他们的故事串起了晚清、民国、50年代、文G与改开,他们的故事就是时代的缩影和历史的记忆,堪称一部中国百年沧桑史。
熊景明既不凄绝,也没有愤恨,而是冷静、客观、轻描淡写地勾画了苦难中的欢笑、绝望中的希望,以及滇池百年家族往事所映照出的真相。
◎王鼎钧、林达等学者倾情推荐,熊景明签名+钤印版更值得珍藏
王鼎钧说:“只有大家庭的背景,才产生这样的故事。平静叙述,没有怨尤;写传统与革命的冲突,举重若轻;写母亲多诗笔,写父亲多史笔。”
林达、唐小兵等学者也倾情推荐,林超民、陈方正更是直接作序,称本书是“小家事,大历史”,“使人感叹也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