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的血管外科诊室里
一位满头银发、坐在轮椅上
的医生格外引人注目
由于肌肉萎缩,他无法直立行走
手只能举到胸口
病历书写则是由他带教的
年轻医师在身旁协助完成
坐在轮椅上的这位医生
就是海军军医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
主任医师、教授赵志青
他是一名军医
还是一名渐冻症患者
△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赵志青教授
躬身临床,一路创新不止
1983年,赵志青以高分
进入原第二军医大学
(今海军军医大学)海医系
填报志愿时,有一项
是否服从调剂的选项
他勾选“不服从调剂”
他说“我一定要考进海军。”
研究生毕业后,赵志青
进入海军军医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工作
△1980年代,赵志青在海军军医大学读书时期
作为血管外科创科元老之一
从医40年,他在国内
首创多个血管外科术式
90年代,他参与实施
国内首例腹主动脉瘤和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的“腔内隔绝术”治疗
21世纪以来,他开创了
“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
“无造影剂治疗腹主动脉瘤”
等一系列创新手术方式
△1990年代,赵志青在长海医院工作
多年来,赵志青对颈动脉疾病
进行了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
他率先在颈动脉体瘤切除术中
运用覆膜支架以及人工血管的替换
减少了术中出血风险
与患者术后并发症
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
△1998年,赵志青(右)在德国进修时期
截至目前,赵志青一直在
带领团队创新和探索
2024年10月,他率领团队完成
国内首批逆血流保护装置下
经颈动脉支架成形术(TCAR)
将为患者提更加
安全有效的个性化精准治疗选择
育人不辍,如烛火指引来者
2017年,当时担任医院
外科学与野战外科学
教研室主任的赵志青发现自己
经常莫名其妙地摔跤
一年后,在一次肌电图检查中
他被确诊为一种罕见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即渐冻症
△赵志青坚持带教学生
渐冻症只能治疗、无法治愈
随着时间推移,赵志青的
身体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失控
但他平静接受生病的事实
继续把自己的所有精力
投入临床、科研和科普工作
△赵志青积极投身医学健康科普
坚持出门诊、去手术室“盯台”
指导年轻医生、为学员上课
几年间,他的病情不断加重
2020年,他开始拄拐
2022年起,他只能以轮椅代步
但他的意志丝毫没有减退
△赵志青带领团队进行血管外科手术
因为病情,他在大学的
线下的教学有所减少
但是有些课非他教不可
例如《野战外科学》
这门课他教了二三十年
极受青年学员的喜爱
因为教学馆没有电梯
有一次学生们自发
把老师抬上楼听他上课
△患病前,赵志青带领团队教学查房
青年医师张昊从本科到研究生
曾经选过多门赵志青的课
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
赵志青查房时走到病床前
脱掉病人的鞋袜,查看足背动脉
“一个大教授,给病人脱鞋脱袜
摸脚背的动脉还跳不跳,
亲力亲为,人家能做到,
你说我们年轻医生该怎么做,
必须能做到。”张昊说
△赵志青希望把自己的技术都传授给学生
无论教书育人还是治病救人
赵志青留给学生们的印象
是“德高望重,大医风范”
在青年医师杜鹏程的眼里
导师赵志青的脑袋如同
一本血管外科的百科全书
“什么疑难病症他都知道。”
△赵志青操作电动轮椅结束门诊离开医院
永不放弃,绽放生命之光
△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赵志青的诊室门牌
渐冻症患者的平均生存期
通常被估计仅有3到5年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患者
已经远远超过这一预期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现代医学对
渐冻症治疗的不断探索和进步
△患者排队进入赵志青的诊室
目前,赵志青已带病生活第8年
他积极接受治疗、保持乐观心态
在他看来:“生命不在长度而在宽度,
蔡磊把生命之光留给药物研发,
而我要把我的生命之光留给患者。”
△赵志青来到外科手术室所在的10号楼
“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
作为医生,他一直以“中国外科之父”
裘法祖的这句话要求自己
△赵志青教授为患者诊断病情
他说,医生看病和普通人一样
也因为自己有异地求医的经历
他常常更能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
每当外地病人来上海住院治疗
他会想方设法不让病人久等
如果病床不够,他会为病人借床
△理疗师为赵志青进行康复治疗
每次出门诊,赵志青都要
连续接诊二三十位病人
当送走所有病人后
他不得不接受康复治疗
在理疗师的辅助下
他艰难地抬手活动、摸鼻子
憋气、呼气、深呼吸
当理疗师把他的手臂
抬到头顶的高度时
他痛苦地张开了嘴,没有出声
△2024年11月,赵志青荣获上海市第三届“医德楷模”称号
2025年9月将是赵志青
60岁退休时间
如今,他的手机里还存着
1000多位病人的联系方式
他说“只要还能动,
只要还能呼吸,
我就会坚持出门诊。”
主 办:政治工作处
刊 期:总第1210期
监 制:张 波
主 编:李晋宇
编 辑:李 也
来 源:澎湃新闻
素 材:第一附属医院
投稿邮箱:hydfbw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