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110”——我们的故事
“‘110’接警工作是接受群众报警,及时处理警情的一个重要平台,一根电话线,系着群众的安危,我愿做服务群众的贴心人!”泸西县公安局指挥中心民警张淞艺介绍,在接警台工作三年以来,共参与接处警10000余起,每起警情都是零投诉,接受群众咨询6000余人次。
走村串巷成为“活地图”
泸西警方
泸西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不仅承担着全县40多万群众的报警求助,还承担着途经本县的外地群众的疑事咨询,这就要求接警台上的“指挥长”既要熟悉全县的路网、路况,又要熟知城区大街小巷等。在指挥台上,张淞艺是接警员心中的“老啰唆”,非值班时间他都会骑着自行车到大街小巷转悠,他把城区的大街小巷都烙在了脑海里,国道、省道、以及河流、桥梁都编成网装入脑海中,他成了名副其实的“活地图”。从接警到下达指令、指挥处置大大缩短了时间,保证了快接快处警情处置要求。
三尺接警台演绎精彩警事
泸西警方
“您好,泸西110!”这是张淞艺每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110报警服务台,365天24小时从不停歇。“有时候,言语才是最大的亲和力,一直以来,我都坚持谨慎、温和、耐心、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起接警,避免报警人因语言不当,发生偏激!”张淞艺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24年一个深夜,张淞艺接到一报警电话称:“我一微信好友给我留言,准备轻生,我只有她的微信和手机号码,没有其他信息。”张淞艺一边联系相关部门研判信息,一边与报警人沟通,经过十余分钟的努力,很快确定了人员基本情况和住所,张淞艺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同时迅速调度附近的巡逻警力前往其住处,并全程追踪出警人员处警情况,直到民警到达现场配合医务人员将人送往医院,经抢救无生命危险后,他才松了一口气。
传帮带的“一哥”
泸西警方
“在工作上,他总是孜孜不倦,事无巨细地教会了我们如何对待报警人,如何指令出警组等,在生活上,他总是关心、爱护我们,给予我们呵护,他是‘艺哥’,更是传帮带的‘一哥’!”接警员杨景媛谈起张淞艺,滔滔不绝。张淞艺一直以来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以警纪警规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精细做好每一起接处警工作,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以最快速度响应,最高效率处置,最强措施保障,力争取得最佳处置效果。
“平凡的岗位、小小的话机,一年365天、全天24小时,110接警员默默付出,让“110”这个简单的数字,成为百姓最信赖的热线与最安心的保障,成为群众心中那条永远保持畅通的‘生命线’”。张淞艺这样说道。张淞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岗一分钟,尽责六十秒,用一条电话线连着千万家,“110”三个小数字情系你我他。
110,一串熟悉而又信赖的数字,就像一条无形的生命线,连接着你我他。在这条生命线的一端,是一群默默无闻、分秒待命的接处警民辅警,她们用亲切温暖的问候,细致详尽的记录,快速准确的处置,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平安与和谐。
“你好,红河县110,有什么可以帮您的…”走进红河县公安局接处警中心,接警台的电话不时响起,她们一边认真接听电话与报警人耐心交流,一边在做着详实记录,与此同时,有条不紊地将接到的警情分发至相关部门处置。王佳就是她们中的一员。
王佳,红河县公安局情指中心接处警中队负责人,从警12年以来,她始终怀着对公安事业的满腔热情,用自己的耐心、专业和温和的语言,为群众排忧解难,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守护着一方的平安。
“你好,我的孩子走丢了,我怎么找也找不到,请你们帮帮我。”2024年10月的一天,电话里传来一位母亲焦急的求助声。在了解具体情况后,王佳立即指令附近巡逻民警辅警展开寻找工作,同时组织中心民警辅警对相关路段的监控进行细致查找追踪。经过大家近一个多小时的不懈努力,小朋友顺利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作为一位母亲,我深知孩子走失后的那种无助感,我们多一点耐心和细心,就能多给她们一份来自公安力量的温暖。”事后,王佳说道。
在常人的眼中接警员只扮演了接线员、传话员的角色,但在现实中接警往往是侦破案件的开端。2024年12月30日,一位老人打电话求助,称自己的背包在客运站附近丢失,包中有重要证件和一千余元现金。接警后,王佳第一时间指令相关警力前往现场处置,由于客运站人流量多,对侦破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一边是时间分秒的过去,一边是老人焦急的等待。王佳协助现场出警民警在附近监控中寻找蛛丝马迹,终于在一个监控角落发现嫌疑人身影,成功为老人挽回了损失。
警情面前
不分昼夜 分秒必争
在电波的另一端
她用最美“警”声
在“幕后”守护百姓平安
温暖守护这座城
在城市的中枢神经——110指挥中心,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如同不知疲倦的守护者,时刻守望着城市的安宁,用温暖而坚定的声音为群众排忧解难,金平县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处警中队长刘林峰就是其中一位,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非凡篇章的110接警民警。
公安机关的大脑 高效指挥的调度员
金平警方
2024年的一天,110接到一个电话称其老公当天8时许去深山老林寻找草药一直未归。刘林峰向报警人了解到,走失人员系76岁老人,因森林山高路陡夜间危险重重,且深秋气温较低,如不能及时救助情况危急,后经与走失老人电话取得联系,因夜间无光且身在深山丛林,老人无法说清自己的所处位置,急躁不安。
刘林峰接到警情后,迅速指令周边三个派出所警力发动群众前往搜救,并联系相关部门安排无人机操作人员携带装备前往参与搜救。随后电话联系到走失老人,引导其找到安全位置,不要乱走等待救援,并安抚其情绪。在无人机及搜救人员的共同协作下,历经三个小时最终找到老人并安全将其送回家中。当得知老人被安全送回家后,刘林峰紧绷的神经才得以放松,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而他又立刻投入到下一个接警任务中,已忘却了刚刚的紧张与疲惫。
群众的倾诉对象 矛盾纠纷的化解员
金平警方
面对群众纠纷报警时,刘林峰又化身为耐心的调解员。仔细倾听双方诉求,以公正的态度和温和的话语化解矛盾,让剑拔弩张的双方情绪平复,为出警民警争取时间,确保事态扩大。还记得有一次,接警中队的辅警接到一名醉酒男子多次拨打110,称其与妻子发生家庭纠纷,并有轻生的念头,且不愿透露其所处位置。获悉情况后,刘林峰的神经立马紧张起来,为防止报警人做出极端行为,他立即安排一台电话拨通该男子电话,充分运用多年工作调解的经验,耐心聆听倾诉,温和的安抚该男子情绪,最终获得该男子的信任,并从中捕捉关键信息,判断其所处位置和身体状况,准确指令出警民警找到该男子,成功化解了风险隐患。
从警15年,刘林峰先后从事过车辆管理、事故处理等工作,正因有了这些经历,他深知每一个电话背后都可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危机,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的洞察力,默默奉献在接警一线,以最快的速度处理每一起警情,为救援争取宝贵的时间。
从事接警工作5年来,他没有惊心动魄的抓捕场面,却用最温暖的话语和高效的调度守护着辖区的安全;他没有冲锋陷阵的豪迈壮举,却以坚守岗位的执着诠释着警察的担当。
在河口县公安局指挥中心110接警台大厅里,他时而忙着发出指令,处置各类警情,时而联系群众开展反诈劝阻,想方设法保住他们的“钱袋子”,有时他又参与集中统一清查,奔波在普法宣传的路上。他就是河口县公安局指挥中心110接处警中队民警杨彦华。
刚调入指挥中心时,杨彦华对与群众如何沟通、如何准确获取警情等信息方面存在有一些困惑,但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当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精准调度协助同事快速处置警情、及时侦破案件,准确研判帮助走失的孩子与父母重聚,耐心劝导让欲轻生的群众重拾生活的勇气时,他逐渐认识到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杨彦华重新定位了自己的工作目标。通过不断学习和总结,他的业务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逐渐熟练掌握110警情受理范围、警情分级分类标准以及接处警系统的各项功能。每日对警情开展全覆盖巡查,发现录入、反馈不规范问题及时推动办理,形成闭环,做到“警力跟着警情走”。
因110接警工作的特殊性,每逢节假日和特殊节点,杨彦华几乎都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当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时,他因值班无法参加,错过了许多与家人的重要时刻。对于工作和家庭之间的矛盾,杨彦华也深感愧疚,但想到自己的坚守付出能够换来更多家庭的平安和幸福,心里也就释然了。
110,看似简单的三个数字,对于杨彦华而言,却蕴含着不同的定义,这不只是一份工作,这里有公安民警为民服务的初心和守护万家灯火的使命。
来源:红河警方